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7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2月一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运用腔静脉腔内阻断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4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13~67岁。术中运用TEE全程监测配合整个手术,主要包括指导和评价腔静脉插管的位置、球囊阻断效果,以及评估术前、术后瓣膜反流及心功能情况。结果在TEE引导下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46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在建立体外循环时,所有患者上、下腔静脉插管顺利,无再次插管病例;有2例患者TEE显示腔静脉首次阻断不完全,在TEE指引下重新调整插管球囊的位置和大小至阻断完全。4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1±52)min,平均建立体外循环时间(手术开始至体外循环开始时间)(55±15)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58±23)min。术中TEE显示所有患者三尖瓣启闭功能良好,无明显残余反流,无瓣周漏。全组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结论运用腔静脉内阻断技术实施微创三尖瓣再次手术时,TEE可安全、可靠地引导和监测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经右胸微创切口房间隔缺损(房缺)修补术中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的CoxMazeⅣ术治疗成人房缺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经右胸微创切口房缺修补手术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CoxMazeⅣ术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5~73岁。房颤病程为5个月至14年,持续性房颤10例,长程持续性房颤25例。左心房直径为39~6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8%~62%;房缺大小20~35 mm;合并二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0例,三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9例。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胸微创切口应用双极消融钳作CoxMazeⅣ手术,先行左房消融,再行右房消融;对于二尖瓣或三尖瓣存在轻中度以上反流的,术中采用二尖瓣或三尖瓣成形术矫治瓣膜病变;存在中度以上反流的,术中加用人造半软质"C"形成形环;闭合房缺(若房缺直径≥2 cm,多采用自体心包补片闭合房缺;房缺直径2 cm,则多采用直接缝合法)。结果 35例患者顺利完成房缺修补手术及CoxMazeⅣ术,无转为正中开胸者。体外循环时间为92~145(120.1±14.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2~108(79.5±12.2)min。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胸腔积液1例,胸壁皮下气肿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20(10.1±2.7)d。术毕复跳时,窦性心律25例(71.4%),交界性心律9例(25.7%),房颤心律1例(2.9%)。出院时,33例(33/35,94.3%)维持窦性心律。术后随访3~47(22.8±12.2)个月,32例(32/35,91.4%)维持窦性心律,术后2年累计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9.1%±6.0%。结论成人经右胸微创切口行房缺修补手术时,同期可安全、有效地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作CoxMazeⅣ术治疗房颤,早、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3.
目的构建含趋化因子受体5(CCR5)-短发夹状RNA(shRNA)的重组慢病毒,观察其对小鼠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CCR5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Ambion RNAi靶序列及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并确定RNA干扰(RNAi)靶序列。将靶序列转入克隆载体pBShH1扩增,再转入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FG12慢病毒载体,酶切、测序鉴定。包装CCR5-shRNA慢病毒并测定滴度,转染小鼠外周血CD34+细胞,检测转染效率。将CCR5-shRNA慢病毒转染的CD34+细胞回输小鼠体内,1周后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CCR5 mRNA的表达。结果相关鉴定结果显示:目的片段插入了FG12载体,并带入pBSHH1上的H1 RNA polymeraseⅢ启动子,CCR5-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完成;病毒感染滴度为5×107 TU/mL;CCR5-shRNA慢病毒对小鼠外周血CD34+细胞的转染效率为97.9%;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转染CCR5-shRNA慢病毒的CD34+细胞回输后,小鼠外周血CD34+细胞CCR5 mRNA表达显著下降。结论成功制备高滴...  相似文献   
34.
主动脉支架腔内修复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目前已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但其术后仍存在多种并发症,其中脑梗死是主动脉支架腔内修复术后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主动脉支架腔内修复术后脑梗死发生的可能原因包括:支架覆盖优势左椎动脉患者的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部斑块或附壁血...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PCBP2在压力负荷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8~10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20只,体重23~28 g;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只,分别施以主动脉缩窄术(TAC组)和假手术(Sham组)。术后4周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小鼠的心脏功能,应用心脏重量与体重之比(HW/BW)定量评价心肌肥厚程度。Real-time PCR检测心肌肥厚标志物Nppa、β-MHC(Myh7)的mRNA水平,同时检测PCBP2 mRNA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ppa、β-MHC及PCBP2的蛋白水平。比较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Sham组相比,TAC组小鼠的心肌肥厚程度明显增加(TAC组 vs Sham组=8.23±1.88 mg/g vs 4.89±0.68 mg/g),左心室射血分数(TAC组 vs Sham组=59.15±3.58% vs 41.38±2.22%)及短轴收缩率(TAC组 vs Sham组=43.87±1.37% vs 33.61±0.92%)明显降低(P<0.05)。TAC组的心肌肥厚标志物Nppa、β-MHC 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然而,TAC组PCBP2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却明显低于Sham组(P<0.05),与心肌标志物Nppa、β-MHC的变化趋势相反。结论 PCBP2在压力负荷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发生过程中起着负性调节作用,上调PCBP2表达可能会抑制心肌肥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在右胸微创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技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 方法 2009年6月至2015年1月,经右胸微创切口应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修复二尖瓣前叶或/和后叶脱垂引起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8例,术中在脱垂瓣叶对应的乳头肌上将不带垫片的ePTFE缝线作“U”型缝合,两头的针线则均在距缘3~5mm处缝合于脱垂瓣叶的游离缘,先将每根线在脱垂的瓣缘缝两针,在置入“C”型二尖瓣成形环后,通过左心室的反复注水试验,调整人工腱索的长度至最佳位置,直至完全纠正瓣叶脱垂和二尖瓣反流,最后每根针线再在瓣缘缝一针,打结固定。术中常规应用经食道超声(TEE)评价成形效果。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2.1 ± 0.7根ePTFE人工腱索(1~3根)。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约85.7 ± 9.5 min(72~123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约61.9 ± 9.3 min(48~95 min)。二尖瓣成形术后,术中TEE显示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47例,轻度反流11例。出院时,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无反流或微量反流41例,轻度反流15例,轻中度反流2例。术后随访6~73个月(平均29.4 ± 18.9个月),无远期死亡;无反流或微量反流36例,轻度反流18例,中度反流2例,重度反流2例。术后1年、3年、5年时,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免除率为96.6 ± 2.4%、93.9 ± 3.5%、90.1 ± 5.0%。 结论 改良人工腱索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右胸微创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操作简单易行,人工腱索的调整、固定方便,早、中期效果满意。术中根据二尖瓣的病变情况选用个体化的成形方法,适当的腱索数量、准确的腱索缝合部位及适宜的腱索长度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不同输出功率下,双极射频消融装置对不同厚度离体心房组织消融至透壁所需的时间及使用阻抗指标评价透壁性时的病理学检验,从而确定国产消融装置的合理输出功率.方法 20头猪屠宰后马上获取猪心,立即浸入4℃的生理盐水溶液中,清洗后制备离体心房组织.使用自行研制的输出功率可调式双极射频消融装置及消融钳,分别使用25 W、30 W及35 W的输出功率对离体心房组织进行消融.消融线间隔约5mm,彼此间平行.消融透壁的指标是消融时该处同时测定的电阻抗大于100 Ω.依次使用相同的输出功率,记录对不同厚度心房组织完成消融所需时间.消融完成后,沿两条消融线中点依次剪开心房组织,肉眼检查消融效果,测量消融线处组织厚度.按消融组织厚度,将心房组织分成<2 mm、2~4 mm(≥2 mm,<4 mm)、4~6 mm(≥4 mm,<6 mm)及≥6mm4组.对应于不同输出功率和厚度,将心房组织分为12个区组.分别随机挑选每个区组的心房组织10块,将心房组织浸入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后心房组织使用石蜡切片,Mason三色法染色,显微镜下检验是否透壁.结果 实验共有350条消融线到达透壁指标.4~6 mm及>6 mm组的心房组织消融完成时间明显长于<2 mm组心房组织[(12.4±0.9)s比(24.3±0.3)s,P=0.042;(12.4±0.9)s比(35.9±0.3)s,P=0.001].消融完成时间在输出功率25 W与35 W间有显著差异[(28.9±0.5)s比(16.9±0.5)s,P=0.010].心房组织厚度与消融完成时间呈正相关.单次消融到达消融透壁指标时的病理透壁率为0~60%,随心房厚度增厚而降低,随输出功率增加而升高.结论 心房组织的消融完成时间随射频输出功率增加而缩短,并与心房组织厚度呈正相关.单次射频消融的透壁率较低.综合考虑消融所需时间、透壁率及安全性,输出功率在30~35 W是国产消融仪较为合理的射频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3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脏自主神经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心脏内在和外在自主神经都对心脏节律和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异常的自主神经激活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因此,在房颤研究中,自主神经调控已成为治疗房颤的研究热点。目前,较常用的心脏自主神经调控方法主要包括:去交感神经化,刺激迷走神经、消融心脏神经节从等。本文主要就心脏自主神经影响房颤的作用机制及心脏自主神经调控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双心房射频消融术与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4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接受房间隔缺损修补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35~76岁;房颤病程3个月至15年;持续性房颤18例,长程持续性房颤29例。合并二尖瓣轻度至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0例,三尖瓣轻度至中度以上关闭不全2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47例患者分为两组,单纯右心房消融组(n=19):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双心房消融组(n=28):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双心房射频消融术。对于二尖瓣、三尖瓣存在轻一中度以上反流者,术中同期行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1年后间断门诊随访。结果双心房消融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单纯右心房消融组略长,但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心脏复跳时,双心房消融组25例(89.3%)直接恢复窦性心律,3例为交界心律,无房颤心律。单纯右心房消融组14例(73.7%)直接恢复窦性心律,2例为交界心律,3例为房颤心律。出院时,双心房消融组28例(100%)均维持窦性心律;单纯右心房消融组15例(78.9%)维持窦性心律,4例房颤复发(P=0.045)。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75个月,全组无死亡病例;房间隔无残余分流;2例出现二尖瓣轻一中度以上关闭不全,4例出现三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双心房消融组术后2年累积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7%±6.7%,明显高于单纯右心房消融组的47.4%±11.5%(P=0.003)。结论对于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双心房射频消融术较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会增加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总结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治疗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应用分期杂交微创外科导管消融术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62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4±6.2)岁,平均房颤病程(4.9±2.3)年,平均左心房直径(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