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王云凤  周成业  张莹  刘朋 《浙江医学》2011,33(2):259-261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脑梗死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缺血性脑梗死约占全部梗死的70%.目前各种药物疗效欠佳,尤瑞克林注射液作为国家一类新药,现已完成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均证实其可靶向舒张缺血区脑血管,降低脑梗死面积的扩展,对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有效[1-2].近年来笔者对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了进一步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尿激酶、降纤酶及复方丹参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脑梗死患者分成降纤酶组30例,丹参组30例,尿激酶组6例,分别治疗。对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并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1、7天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3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未见显著差异,降纤酶组酶及尿激酶组与丹参组比较第1、7天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降纤酶及尿激酶均可降低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和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28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非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并根据其抗凝药物的不同分为达比加群组和华法林组,随访至2015年5月31日。纳入统计的有达比加群组78例,服用达比加群胶囊每日2次,每次110 mg;华法林组86例,服用华法林,维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比较2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11例,达比加群组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消化道出血5例,颅内出血3例,华法林组消化道出血2例,颅内出血5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s-bled评分是华法林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不是达比加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达比加群可以有效减少非瓣膜性房颤伴卒中患者再发血栓栓塞事件。同时,Has-bled评分不一定适用于评估服用达比加群进行二级预防抗凝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4.
25.
葡萄糖及胰岛素对高血压大鼠脑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目的 为研究葡萄糖、胰岛素对高血压大鼠脑梗塞的不同影响。  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前半小时分别腹腔注射葡萄糖、胰岛素和生理盐水 ,术后 2 4小时观察动物神经症状并处死动物 ,用光镜进行脑组织病理观察。  结果 葡萄糖组脑缺血和脑水肿较对照组严重 ,并且伴有皮层下白质出血 ;而胰岛素组脑缺血和脑水肿较对照组轻微 ,未见皮层下白质出血现象。  结论 葡萄糖可加重脑缺血性损害 ,而胰岛素具有防治脑缺血性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葡萄糖和胰岛素对高血压大鼠脑梗塞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探讨高血糖和胰岛素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用复制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术前30分钟腹腔注射葡萄糖、胰岛素和生理盐水,术后24小时内观察动物神经症状并处死动物,用光镜进行脑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发现葡萄糖组脑缺血和脑水肿较对照组严重,并且伴有皮层下白质出血;而胰岛素组脑缺血和脑水肿较对照组轻微,未见皮层下白质出血现象。表明葡萄糖可加重脑缺血性损害,而胰岛素则具有防治脑缺血性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现实环境下采用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性移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信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现实环境中的功能性移动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训练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态测试(FGA)、5次坐立试验(FTSS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 训练后,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训练后的BBS评分[(48.63±2.03)分]、FGA评分[(15.00±2.00)分]、FTSST时间[(15.56±3.26)s]、TUGT时间[(14.20±4.07)s]、ABC评分[(56.10±13.40)分]以及MBI评分[(70.56±5.94)分]均优于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现实环境下采用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性移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性步态、平衡功能、姿势控制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对其平衡信心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探讨牙列缺损及义齿修复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17例研究对象,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04例作为试验组,非缺血性脑卒中11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组间缺失牙数、牙列缺损程度和无功能咬合单位数等相关指标的差异,并调查分析两组的义齿修复情况。结果试验组缺失牙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牙列完整人数对照组多于试验组,而复杂牙列缺损人数则试验组多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功能咬合人数比例对照组大于试验组,复杂无功能咬合人数比例试验组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失牙数和复杂无功能咬合人数比例及牙列缺损程度均大于对照组,提示牙缺失未修复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饮食习惯和脑血管供血的改变可能是两者之间的调解者。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疗效.方法: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一科2010年11月-2011年6月脑梗死住院患者中经颈动脉B超证实有AS者1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或瑞舒伐他汀10 mg/d,比较用药前和用药后12个月末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最大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用药前相比,TC下降24% (P< 0.05),TG下降19%(P<0.05),LDL-C下降36% (P< 0.05),但没有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治疗前后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平均CIMT治疗前后相比(1.99比1.92 mm,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两种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TC、TG、LDL-C水平,其中LDL-C水平下降最显著,且有可逆转CIMT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