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4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30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目的探索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s)对阴道外用杀微生物剂的可接受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在云南德宏、四川乐山和辽宁沈阳3现场共抽取968名FSWs作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杀微生物剂可接受性得分、危险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性病史、艾滋病/性病感知风险等。结果被调查的FSWs对杀微生物剂的可接受性平均得分为(2.88±0.58)分。可接受性受FSWs的所在地区、性服务场所的档次与性质、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主动要求使用和被拒绝使用安全套、是否检测过HIV抗体、是否担心感染艾滋病/性病、妊娠史和阴道外用药史等因素影响。结论接受调查的FSWs对使用杀微生物剂的态度普遍较积极,提示杀微生物剂有可能作为安全套的补充措施,满足女性在艾滋病/性病预防中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我国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2010-2019年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描述和分析不同年份和性别的青年学生HIV/AIDS分布特征,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各年龄段报告率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共23 307例,男女性别比为33.9:1(22 640:667),诊断时年龄(19.9±2.05)岁。新发现率变化趋势分2个阶段,2010-2015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32.1;2015-2019年趋于平稳,APC=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5年各年龄组新发现率均呈上升趋势,15~17岁组新发现率上升最快,APC=30.2;2015-2019年23~24岁组新发现率呈下降趋势,APC=-17.0,其他2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以同性性传播为主,女性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异性性传播的青年学生中,男、女性均以非婚非商业性行为为主;男性主要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点,女性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男性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女性(t=3.917,P=0.000)。结论 2010-2019年我国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整体疫情上升趋势有所减缓,但15~17岁年龄组新发现率仍呈上升态势。应积极开展青年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扩大检测。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告知方式(感染者本人告知/由他人告知)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的调查方式,对我国河南、云南、广西、四川地区的艾滋病单阳家庭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信息、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配偶告知的方式等;并结合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的资料收集调查对象的感染途径等信息.结果 共调查艾滋病单阳家庭感染者及其配偶770对,其中414名感染者(53.77%)自报是本人将感染状况告知配偶,由医务人员告知的344人(44.68%).影响告知方式的因素有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和感染途径.女性、汉族、文化程度高者、既往采供血感染者,更倾向于由感染者本人进行配偶告知.结论 民族和传播途径是告知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应重点加强以性传播和/或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配偶告知工作.  相似文献   
34.
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死亡趋势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描述我国报告艾滋病患者中死亡病例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研究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数据库,筛选病程为"艾滋病"患者,描述其死亡数及死亡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共报告艾滋病患者582472例,死亡168391例。死亡患者中男性占76.8%(129343/168391),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60.9%(102516/168391),抗病毒治疗占54.0%(90888/168391),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P25和P75为34个/μl和240个/μl,发现感染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为43.5%(73191/168391)。2007-2019年每年死亡病例从5485例上升到18737例,死亡比例从10.9%下降到4.3%。确证感染到死亡的平均时长逐年延长,从1.4年延长到4.0年。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HR=1.44)、年龄(50~和≥65岁的HR值分别为1.50和2.00)、少数民族(HR=1.10)、首次CD4值较低组(0~、200~、350~个/μl组的HR值分别为2.73、1.33和1.13)、异性性传播(HR=1.64)和注射吸毒传播(HR=1.79);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包括文化程度(初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HR值分别为0.86、0.59)、抗病毒治疗(HR=0.09)。结论我国艾滋病患者死亡数2007-2019年逐年上升,死亡比例逐年下降,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降低死亡比例。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适合我国艾滋病疫情的高危人群估计方法,并进行流行形势分析,为制定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试点研究确定不同类别高危人群基数估计的适宜方法。结果研究形成了不同类别高危人群基数估计的适宜方法和流程;确定了适于我国流行特点的疫情估计方法和参数;清晰阐明了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特点。结论研究形成的方法,对准确掌握现存活感染人数起到关键作用;对艾滋病流行形势有了准确判断;促进了监测系统的完善和检测工作的加强;推动了“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6.
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构成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来,农民工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人数上升[2],引起了各方关注[3].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艾滋病流行区彝族男青年对包皮环切手术作为HIV预防措施的可接受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抽取446名彝族男青年,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一对一的面访,收集HIV相关危险行为、对包皮环切手术的认知及可接受性.结果 446名中经访谈员介绍包皮环切手术后,40.6%的人表示愿意接受该手术.调查对象自述愿意接受手术的原因主要为能够降低自身HIV的感染风险(90.1%).不愿意接受手术的原因主要为:"觉得手术部位太敏感,不好意思(52.5%)","害怕以后不能生孩子(5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包皮环切手术可接受性的因素为:年龄、收入水平、"最近一年是否有商业性行为"、"是否担心感染HIV"、"是否担心感染性病"、"是否认为包皮环切能够降低感染HIV的风险"、"是否认为包皮环切术后更容易发生性交时疼痛"、"是否担心手术后发生局部感染"、"是否担心进行手术遭到周围人嘲笑".结论 彝族对性问题害羞和隐讳的态度可能是推行包皮环切手术的一大障碍.采取免费的形式,由专业医生进行手术是较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不同类别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设计,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重庆7个省(市)的18个城市采用两阶段分层抽样,抽取4类流动人口即建筑工人、工矿企业工人、外来务工人员、长途卡车司机共1562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总歧视率为63.2%,不同类别流动人口对PLWHA的歧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不同PLWHA的歧视存在差异(P〈0.01),家庭中的PLWHA被接受程度最高;对PLWHA歧视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艾滋病知识的影响。结论流动人口对PLWHA的歧视仍普遍存在,其存在及PLWHA受歧视的差异提示仍需加大力度和深度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反歧视的宣传,提高艾滋病知识认知水平,加强正确意识的引导及关爱,进而降低或消除对PLWHA的歧视。  相似文献   
39.
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HIV/AIDS)在就业中的歧视情况调查,了解其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在7省(区)对2432例HIV/AIDS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就业歧视中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2.1%的调查对象报告既往遭受过就业歧视,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χ2=24.922,P<0.001)、年龄小(χ2=141.829,P<0.001)、文化程度高(χ2=93.516,P<0.001)、未婚(χ2=114.193,P<0.001)、学生(χ2=112.897,P<0.001)、吸毒和男男感染(χ2=73.182,P<0.001)、检出时间早(χ2=42.749,P<0.001)等因素易导致就业歧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者(OR=1.204, 95%CI:1.079~1.343), 未婚者(OR=1.506, 95%CI: 1.197~1.896), 待业/失业者(OR=2.187,95%CI:1.577~3.032),企业员工/个体户(OR=1.692, 95%CI: 1.253~2.285),学生(OR=1.844, 95%CI: 1.066~3.190),经吸毒途径感染(OR=2.211,95%CI=1.772~2.759),经男男性行为途径感染(OR=0.249,95%CI:1.926~3.313)报告更易遭受就业歧视,年龄越大者(OR=0.767,95%CI: 0.697~0.844)遭受就业歧视比例越低。结论 应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降低就业歧视,进而逐步达到消除就业歧视的目标。  相似文献   
40.
我国艾滋病流行模式由早期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逐渐演变为吸毒和性传播并重,进而发展到目前经性途径传播为主。中国20多年防控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工作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针对疫情,结合社会环境,采取了不同的防治策略,从早期的道德宣传和国境防范,到主动干预和积极预防,再到政府主导和全民动员,发展到目前防治形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突破意识形态局限的阶段,反映了疫情、认识和策略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综合分析流行模式、防治策略、干预思想和预防技术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未来预防控制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策略,包括改进健康教育形式、创新干预手段、减少家庭内传播、更大限度发现HIV感染者、重视性别因素在扩大感染中的作用、关注流动人口的桥梁作用、消除社会歧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