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基于统计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疾病负担,评估控制危险因素对降低疾病负担的效果。方法基于死亡风险与危险因素暴露的相关性和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中国数据,筛选危险因素,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2030年不同场景下COPD死亡情况,模拟控制危险因素对2030年COPD的疾病负担的影响。结果如危险因素暴露按1990-2015年的变化趋势发展,2030年中国COPD的死亡例数为105.54万例、死亡率为73.85/10万,相比2015年将分别上升15.81%和10.69%,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将降低38.88%和52.73%。如吸烟或PM2.5污染控制达标,到2030年相比于自然趋势发展可分别减少34.07万和27.34万死亡例数,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59%和0.52%。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到2030年我国可避免52.59万例死亡,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44%。结论自然趋势下,2030年COPD死亡数和死亡率预计将比2015年高,但标化死亡率与过早死亡概率将下降。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可进一步降低COPD的负担,提示应加强控烟与大气污染治理等举措来降低COPD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32.
目的基于统计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疾病负担,评估控制危险因素对降低疾病负担的效果。方法基于死亡风险与危险因素暴露的相关性和比较风险评估理论,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中国数据,筛选危险因素,采用比例变化模型估计2030年不同场景下COPD死亡情况,模拟控制危险因素对2030年COPD的疾病负担的影响。结果如危险因素暴露按1990-2015年的变化趋势发展,2030年中国COPD的死亡例数为105.54万例、死亡率为73.85/10万,相比2015年将分别上升15.81%和10.69%,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将降低38.88%和52.73%。如吸烟或PM2.5污染控制达标,到2030年相比于自然趋势发展可分别减少34.07万和27.34万死亡例数,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59%和0.52%。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到2030年我国可避免52.59万例死亡,过早死亡概率将降至0.44%。结论自然趋势下,2030年COPD死亡数和死亡率预计将比2015年高,但标化死亡率与过早死亡概率将下降。如所有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可进一步降低COPD的负担,提示应加强控烟与大气污染治理等举措来降低COPD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33.
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肺癌疾病负担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归因于肺癌的疾病负担。方法 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采用死亡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对中国人群肺癌的疾病负担情况进行描述,并通过计算1990年与2013年相应指标的变化幅度,描述全国肺癌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结果 中国人群肺癌的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36.04/10万增至2013年的40.41/10万,增加12.13%,标化YLL率从1990年的805.07/10万降至2013年的781.09/10万,降低2.98%;标化YLD率从1990年的8.57/10万升至2013年的11.13/10万,增加29.87%;标化DALY率从1990年的813.64/10万降至2013年的792.22/10万,降低2.63%。与1990年相比,中国人群肺癌的死亡数、YLL、YLD和DALY值均显著上升,且男性上升幅度均比女性大。男性和女性的肺癌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每个年龄段的男性死亡率和DALY率均明显高于女性。东北、华北地区,西南的四川、重庆及部分东中部地区2013年肺癌的标化死亡率和DALY标化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结论 与1990年相比,2013年中国人群肺癌死亡造成的疾病负担仍较为严重,各省份肺癌造成的疾病负担水平各有差异,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4.
1990-2013年中国男性前列腺癌疾病负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1990年与2013年我国男性前列腺癌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3世界标准人口对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率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率进行标化。分析1990年和2013年我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死亡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1990年相比,2013年我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标化发病率及标化死亡率均大幅增加,发病人数从1.38万增至8.14万,增加490.27%;死亡人数从0.58万增至1.78万,增加206.86%;标化发病率由4.48/10万增至13.33/10万,增加197.54%;标化死亡率也由1990年的2.26/10万增至3.32/10万,增加46.9%;前列腺癌死亡数占男性恶性肿瘤死亡比例从1990年的0.65%增至2013年的1.26%。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0~49岁最低,≥80岁最高;1990年和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个年龄段均增加,65~69岁组增幅最大,为228.65%;与1990年相比,2013年前列腺癌造成的DALY、YLL和YLD分别增加30.66万人年(1.05%)、25.51万人年(1.04%)和5.15万人年(1.07%),DALY、YLL和YLD标化率分别增加1.02%、1.01%和1.04%;前列腺癌造成疾病负担占恶性肿瘤比例也存在明显变化,DALY增加1.03%。DALY、YLL和YLD及其标化率随着年龄增长基本呈现上升趋势。0~49岁年龄组均最低,70~79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值,≥80岁略有下降。结论 与1990年相比,2013年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及死亡率及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呈现明显增加,应重点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5.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慢性炎性病变,病程常呈持续反复发作,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均已被认为与本病活动性有一定关系。近年研究发现血小板不仅具有凝血和止血功能,而且参与了RA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本文对RA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摘 要:[目的] 分析中国2019年各地区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特征与空间聚集性,并探索1990年和2019年不同省(区、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省(区、市)常见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率,并采用相对变化率量化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方法探索标化死亡率的空间聚集性。比较不同癌种1990年和2019年的分省(区、市)标化死亡率的变化特征。[结果] 2019年不同癌种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在东北地区最高(159.75/10万),华南地区最低(119.72/10万)。2019年,肺癌、肝癌的标化死亡率在东北地区最高;胃癌在西北地区标化死亡率最高;结直肠癌、食管癌在西南地区标化死亡率最高。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标化死亡率最低的地区则分别是西北、华南、西北、东北、华东。2019年标化死亡率排名前5的恶性肿瘤高低聚集和热/冷点分别发生在不同省(区、市),与各省(区、市)标化死亡率结果保持一致。与1990年相比,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胃癌、食管癌、肝癌的标化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在各省(区、市)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和最小的省(区、市)分别是广西和北京。除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吉林外,肺癌标化死亡率在其他省(区、市)标化死亡率不同程度上升,增幅最大省份为四川。[结论] 中国不同恶性肿瘤在不同地区、省份的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存在差异。应持续宣传健康生活方式,根据当地恶性肿瘤情况进行危险因素暴露控制,并尽可能投入资源开展筛查防控。  相似文献   
3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为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慢性炎性病变,病程常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发作过程中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PLT)等临床实验项目发生动态变化,我们对RA活动期患者的RF、ESR、CRP、WBC、PLT、血小板参数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8.
摘 要:[目的] 分析中国1990年和2019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的年龄、性别和时空特点差异。[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对我国1990年和2019年不同性别、年龄组、地区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顺位进行分析比较。采用整体建模策略估计恶性肿瘤死亡数和死亡率,通过死亡发病比估算发病数和发病率。以发病率或死亡率确定各类恶性肿瘤发病或死亡顺位。[结果] 2019年中国居民发病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其中男性发病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共占男性恶性肿瘤总发病的62.42%;女性发病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共占女性恶性肿瘤总发病的59.82%。2019年中国居民死亡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其中男性死亡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占男性恶性肿瘤总死亡的75.65%;女性死亡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共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死亡的51.17%。白血病居2019年中国0~14岁年龄组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肺癌居50岁及以上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首位。各省(区、市)癌谱顺位不同。与1990年相比,2019年发病前10位的恶性肿瘤中顺位上升的为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前列腺癌;死亡前10位中位次上升的为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结论] 中国癌谱性别、年龄、地区、时间差异明显,呈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兼有的特点,应针对不同特征人群采取不同的恶性肿瘤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9最新数据分析中国60岁及以上不同性别和不同省份的老年人群危险因素归因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助力老年人群的病因预防。  方法  利用GBD2019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数据,以归因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为指标评估不同危险因素在2009—2019年对中国分省、分性别的老年人群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及变化情况,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60岁及以上人口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率。  结果  2019年危险因素合计导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DALY达11 451.79万人年,占老年人群总DALY的60.19%。 影响我国老年人群健康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烟草、高收缩压、膳食因素、空气污染、高空腹血糖、高体质指数、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不全、非最适温度和饮酒。 影响老年男性人群健康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烟草,而老年女性人群是高收缩压。 2019年膳食因素、高体质指数、肾功能不全和饮酒归因DALY的顺位所有提高,而空气污染、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最适温度的顺位下降。 与2009年相比,2019年中国各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归因DALY标化率均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5个省份分别是福建(27.00%)、广东(25.70%)、天津(24.24%)、浙江(22.96%)和北京(21.47%)。  结论  2009—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归因疾病负担加重,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应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如开展健康教育、改善生活环境、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等,积极开展病因预防,有针对性地降低烟草、饮酒、膳食因素、空气污染、高体质指数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对老年人群造成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分析2013年我国吸烟的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针对不同疾病特点,将以现在吸烟率作为暴露水平的直接法和以吸烟影响比作为暴露水平的间接法相结合,计算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从而估计吸烟对于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人群由于吸烟导致约159.33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7.38%,其中男性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23.66%)远远高于女性(8.30%),城市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17.24%)略低于农村人群(17.51%),东部地区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最低(16.81%),西部地区最高(17.91%)。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死亡人数在前三位的疾病是肺癌、COPD和缺血性心脏病,吸烟导致死亡归因分值最大的前三位疾病是肺癌、COPD和鼻咽癌。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期望寿命损失2.04岁,其中最高的为西部地区男性,共损失3.05岁。结论 吸烟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地区人群开展控烟工作,可以降低吸烟相关疾病的死亡,有效地提高我国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