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6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7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刘俐  吴秀兰  马琴 《西部医学》2010,22(6):1134-1136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压氧舱治疗的安全管理措施及护理策略。方法对需行高压氧治疗的210例新生儿,在高压氧舱治疗中,细化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方法 ,做好在治疗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预案。结果 210例患儿均安全出舱,出现哭闹32例,呕吐10例,中耳气压伤3例,感染2例,其余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无意外事故发生。结论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操作程序,做好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对新生儿高压氧舱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观察ICU从一般病区搬至层流病区前后病原菌构成的变化,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开展多重耐药菌前瞻性病例调查,同时开展重症监护病区的目标性监测,根据卫生部ICU目标性监测要求对于每例研究期间人住ICU>48h及出ICU<48h患者进行监测,计算导管使用率及各类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病率。结果 2010年4~9月ICU共收住患者76人次,发生院内感染22人42人次,感染历次率为55.26%,感染率为28.96%,患者日感染率59.57‰;ICU总住院天数为705d,呼吸机的平均使用率为51.4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率为49.59‰;中心静脉导管的平均使用率为51.2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为8.31‰;导尿管的平均使用率为98.01%、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发病率为8.68‰。病原菌检出观察设ICU.老病区为对照组,ICU新病区为干预组。阴性杆菌占的比例对照组是74.42%,干预组为67.5%,搬后第二季度为47.62%;阳性球菌对照组占16.28%,干预组15.0%,第二季度28.57%;真菌对照组占23.26%,干预组17.5%,搬后第二季度22.22%。结论 ICU易发生以下呼吸道为主的条件致病菌感染,搬进层流病区后阴性杆菌检出比例减少,3个季度降低近27个点;ICU的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搬迁后由78.95%,降到64.29%,搬后第二季度降至48.57%,三个季度比例降了30个点,说明干预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43.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网(组)、西安医学会新生儿分会联合主办的西部新生儿论坛暨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网(组)成立大会,于2012年4月6至9日在西安召开,来自陕西省卫生厅、西安交通大学及附属医院的有关领导到会祝贺,3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二十余位国内外著名新生儿专家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44.
临床观察发现,溃结的治疗在以脾为基础的同时结合从肝肺二脏论治疗效显著。文章将着重从溃结的发病与肝肺的生理病理关联,阐述溃结的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衣原体(CT)、支原体(UU)、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HCMV)对流产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对164例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和100例人工流产和引产孕妇(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CT、UU、TOX、HCMV检测。结果流产组CT、UU、TOX、HCMV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41.46%、34.15%、18.29%、30.3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流产次数随UU阳性出率的增高而增多。结论CT、UU、TOX、HCMV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感染源,其中CT、UU是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自制 3% 和 6% 茶多酚乳膏对重症痤疮的临床疗效,并与市售必麦森凝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重症痤疮 180 例,随机分为 3% 茶多酚乳膏组、6% 茶多酚乳膏组和对照组 (必麦森凝胶组) 各 60 例,均每日早、晚各1次外用,疗程为1个月。各治疗组的观察结果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作χ2检验。结果(1)疗效:必麦森凝胶组痊愈 23 例 (38.33%)、显效 28 例 (46.6%)、有效 4 例 (6.67%)、无效 5 例 (8.33%),总显效率 85%。3% 茶多酚乳膏组:痊愈 19 例 (31.67%)、显效 6 例 (10.00%)、有效 5 例 (8.33%)、无效 30 例 (50.00%),总显效率为 41.76%,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6% 茶多酚乳膏组:痊愈 42 例 (70.00%)、显效 8 例 (13.33%)、有效 8 例 (13.33%)、无效 2 例 (3.33%),总显效率为 83.33%,疗效与对照组相当 (P>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发生 19 例 (31.67%)、3% 和 6% 茶多酚乳膏组分别发生1例 (1.67%) 和 2 例 (3.33%);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3)复发率:对照组复发11例 (18.33%),3% 和 6% 茶多酚乳膏组分别复发 13 例 (21.6%) 和 12 例 (20.00%),各治疗组复发率均与对照组相当 (P>0.05)。结论6% 茶多酚乳膏治疗重症痤疮疗效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风险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16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按照PICC置管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记录2组PICC置管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记录置管后1周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较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采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的方案对PICC患者进行护理能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8.
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所致的皮肤疣状损害,一般1~3mm大小,平滑而略高起的扁平褐色丘疹,我们对分布于面部的112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中药 面膜组、中药面膜 聚肌胞导入组、聚肌胞导入 面膜组进行了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9.
5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因全身皮肤起水疱,糜烂半年余于1999年8月入本院。1.1 一般资料营养差,痛苦面容,体温38.5℃。全身皮肤糜烂面积超过60%,四肢明显浮肿,头面部布满钱币大小褐色厚痂,双眼睑严重糜烂,有较多脓性分泌物,不能睁眼,口唇、口腔、舌部见较多大小不等溃疡,有脓性分泌物,疼痛明显,进食困难。整个背部及臀部为红色糜烂面,颈部、双腋下、双侧腹股沟及阴囊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及厚痂。1.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升至16.6 g/L,汞离子降至100 g/L,钾离子降至2.68 mmol/L,肝肾功能正常。眼部分泌物培养为费劳地枸橼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