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分析甘肃省2013-2015年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为今后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全省19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的咽拭子,以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核酸检测阳性标本用犬肾细胞(MDC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鉴定。结果对37 332份ILI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 928份,阳性率为15.88%;2013年第14周-2016年第13周三个监测年度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依次为14.52%、12.36%和20.15%。按年龄组分析,〈5岁婴幼儿阳性率最低为12.78%,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15-24岁阳性率最高为24.75%。对6 285份标本进行了流感病毒分离,分离到流感病毒1 630株,检出率为25.93%,其中395株甲型H1N1、524株季节性H3N2、342株乙型Victorian系、367株乙型Yamagata系。结论甘肃省流感病毒型别表现为交替流行规律,应积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2.
西北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西北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原谱及分布特征.方法 于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在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医疗机构,选择569例具有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相关临床症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15例采集到标本,共计1514份.检测患者血液和脑脊液标本中乙型脑炎病毒(JEV)、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等的IgM抗体;同时,检测患者血液和脑脊液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Nm)、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猪链球菌、大肠杆菌、隐球菌等.分析各类病原在不同地区、时间、年龄段的检出情况.结果 在报告的患者中有16例检出病原细菌,检出率为3.65%,其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7例,占43.75%);有132例检出病毒,检出率为27.05%,以肠道病毒和HSV为主,分别为44例(33.33%)、42例(31.82%);病毒检出率呈季节趋势,均在每年6-11月为高峰,肠道病毒检出集中在7-9月,检出24例;HSV集中在6-8月,检出11例;腮腺炎病毒集中在7-12月,检出25例;未发现检出细菌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肠道病毒和HSV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检出70例;腮腺炎病毒主要分布在甘肃,检出24例;JEV仅在甘肃有分布,检出20例;病毒病原在各年龄阶段均有检出,其中肠道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均以0 ~14岁人群检出为主,分别检出42和17例;JEV主要在15岁以上人群中检出,在20例中检出13例.结论 我国西北地区急性脑炎及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是病毒,15岁以下儿童脑炎脑膜炎患者的主要病原为HSV、腮腺炎病毒.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甘肃省长江流域2005-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2005-2009年甘肃省长江流域乙脑报告病例进行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病人早期血清乙脑IgM抗体。结果 2005-2009年甘肃省长江流域共报告乙脑病例197例,死亡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4/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8月份,占全部病例的71.07%(140例)。其中2006年报告乙脑病例79例,发病率为2.90/10万。15岁以下的病例占全部病例数的66.50%(131例)。职业分布以学生最多占32.99%,其次是农民、散居儿童,分别占28.93%、26.40%。检测病人血清43份,乙脑IgM抗体阳性33份,阳性率76.74%。结论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发病率有所波动,长江流域地区乙脑的威胁仍然存在,应继续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4.
目的:为了解志贺菌属腹泻在甘肃省的流行、变迁及耐药状况。方法:于2005年-2011年对兰州市、武威市细菌性痢疾监测点分离菌株和2起幼儿园食物中毒分离的宋内氏志贺菌株进行了血清型分型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7年共采样4546份,分离到志贺菌773株,阳性率为17.00%。血清型以福氏志贺菌(B群)居优势514株,占66.49%,其次为宋内氏志贺菌(D群)256株,占33.12%。分离菌株对10种抗生素耐药率增高,为多重耐药,耐药种类达10种。结论:甘肃省细菌性痢疾菌群仍然是腹泻的首要病原,不同年份血清型、菌株的耐药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价甘肃省扩大流感监测网络项目运行1年来各网络实验室的监测质量,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筛选6个针对哨点医院和网络实验室的相关指标,运用TOPSIS法对16个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全省16个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中甘肃省CDC的流感监测质量最好,陇南市的最差,符合实际情况.结论 TOPSIS法能够精确地反映各评价对象间的差异,评价结果综合而客观.甘肃省16个网络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差异较大,建议各网络实验室在提高自身检测水平的同时,应加强对哨点医院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全省的流感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 了解甘肃省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H5、H7、H9亚型的分布状况,科学指导全省禽流感防控工作.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对2015年全省14个市州采集的标本2 015份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FluA、H5、H7、H9的检出率依次为:19.90%、0.05%、0和19.65%.FluA检出率最高的环境标本为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的擦拭标本(31.09%),最低的为粪便标本(13.85%).FluA检出率在12月份最高(28.18%),6、7月份最低(8.59%和8.66%).定西市和陇南市禽流感病毒核酸FluA和H9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市州(χ^2=4.523 - 88.059,P=0.000-0.043〈0.05).结论 2015年甘肃省涉禽外环境中存在的禽流感病毒污染主要为H9亚型,未检出H7N9,应加强监测,做好禽流感预警.  相似文献   
37.
汪鹏  王雪莹  康倩  于德山 《疾病监测》2023,38(2):233-236
目的 通过对2021年6月甘肃省兰州市某幼儿园发生一起以呕吐、腹泻为主症的聚集性疫情,确定引起本次疫情的病原体。方法 采集发病幼儿肛拭子、食堂、教室等环境标本共44份(17份患儿肛拭子标本和27份环境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及札如病毒核酸,肛拭子进行致泻菌分离培养。结果 44份标本未分离到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致病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札如病毒核酸检测到患儿肛拭子阳性11份,其余标本均为阴性。选取其中2份强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为札如病毒GⅠ.2型,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BLAST)结果与2016年深圳市发现的札如病毒全序列相似度在98.96%~98.98%。结论 此次聚集性疫情由札如病毒GⅠ.2型引起,是甘肃首次发现札如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提示应加强病毒性腹泻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甘肃省流感的流行概况。方法:采集兰州市、武都、径川三地区健康人血清150份分别检测不同型别流感抗体水平。结果:我省人群中甲1型的阳性率为50%,其中抗体滴度≥1:40为27.33%,几何均数为1:6.09;甲3型的阳性率为95.33%,其中抗体清度≥1:40为80.67%,几何均数为1:76.41;乙型巴拿马株阳性率为40.67,抗体滴度为14.0%,几何均数为1:405;乙型维多尼亚株阳性率为34.0%,抗体清度≥1:40为8.67,几何均数为1:2.83。结论:甲3型为我省98至99年流行的优势毒株。  相似文献   
39.
目的对2009—2012年甘肃省流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甘肃省的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全省19家国家级哨点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和各地医疗机构送检流感样暴发疫情咽拭子。采样对象为发病3d之内未使用抗病毒类药物的流感样病例,采集咽拭子,以荧光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用MDC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所获得数据采用Excel和SAS软件进行处理,不同样本类型的阳性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对36 894份流感样病例咽拭子进行核酸检测,检测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8 059份,检出率为21.84%,其中4 354份甲型H1N1,1 566份季节性H3N2,92份季节性H1N1,1 656份乙型,391份甲型未分型。按年度分析,2009—2012年流感病毒检出率依次为32.81%、14.10%、7.83%和19.67%;按月分析,在10~12月份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及构成比均高于其他月份,阳性率平均为31.33%,构成比为97.61%;2~4月份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及构成比分别为16.51%和81.10%。按年龄组分析,<5,5~,15~,25~和≥60岁组病毒核酸检出率分别是13.87%、28.36%、32.33%、16.83%和17.22%,除25~岁组与<60岁组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8~908.11,P<0.01)。对7 073份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病毒1 149株。结论甘肃省2009年以甲型H1N1流感流行为主;2010—2011年流感活动很弱,仅为散发;2012年春季以乙型流感为主,11月开始以甲型H1N1流感及季节性H3N2流感为主。流感流行每年均有一个高峰,病毒型别表现为交替流行的规律,甲型流感是冬季儿童常见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40.
WHO估计全球每年有453 000例5岁以下儿童因感染轮状病毒(RV)腹泻而死亡,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亚洲5岁以下儿童腹泻中RV检出率高达55.0%,我国住院腹泻患儿RV检出率为46.0%,门诊为29.0%[2];RV可通过受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呼吸道进行传播[3]。为此本研究于2007-2008年对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RV腹泻患病的危险因素开展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