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1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干细胞功能障碍及造血微环境损伤,造血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从而造成血中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临床特征为:贫血、出血、感染以及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常<50×109/L,严重者常<20×109/L,甚至更低,出现脑出血、内脏出血等危机,输注单采血小板以预防出血或止血有着其他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来自我院2001~2003年血液科和小儿科已确诊的28例再障患者,病程4个月~6年。男18例,女10例。年龄9~86岁,平均47·5岁。所有患者均从首次输…  相似文献   
72.
河南、甘肃及新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HLA基因频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河南、甘肃及新疆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B1基因频率的分布特征。方法根据河南22851名、甘肃2042名及新疆472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HLA基因分型数据,采用方根法分别计算3个地区的HLA-A、B、DRB1基因频率,对相同基因的频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河南、甘肃及新疆分别检出HLA基因80个、75个和68个,其中最常见的基因为:A*02、A*11、A*24、A*30、A*33、A*01,B*13、B*51、B*15xx(B62)、B*40xx(B60)、B*40xx(B61)、B*46,DRB1*15、DRB1*07、DRB1*09、DRB1*04及DRB1*12;对相同基因的频率进行χ2检验发现:河南与甘肃之间的A*11、A*30、A*33、B*13、B*07、B*46、B*48、DRB1*04、DRB1*07、DRB1*08、DRB1*12、DRB1*14、DRB1*15及DRB1*16,河南与新疆之间的A*30、B*46、DRB1*12及DRB1*13,甘肃与新疆之间的B*48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HLA基因频率总体分布特征相近,接近蒙古人种中北方汉族的分布特征,但个别位点呈现出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3.
目的腹膜癌是一类原发或继发于腹膜表面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针对腹膜癌发展的一套综合治疗策略。本文旨在分析CRS+HIPEC治疗腹膜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330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054例)腹膜肿瘤外科连续治疗的1384例腹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本组患者CRS+HIPEC治疗情况(手术时间、器官切除数量、腹膜切除数量、吻合口数量、HIPEC方案等)、安全性[术中出血量、术后严重不良事件(SAE)及发生时间、治疗情况]、生存情况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SAE依照国际腹膜癌联盟不良事件定义进行分级,将Ⅲ~Ⅳ级不良事件定义为SAE。围手术期定义为CRS+HIPEC治疗日至术后30 d。OS定义为CRS+HIPEC手术当日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结果描述,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男529例(38.2%),中位年龄55(10~87)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2.6 kg/m2。1384例腹膜癌患者中来源于胃癌164例(11.8%),结直肠癌287例(20.7%),腹膜假黏液瘤356例(25.7%),腹膜恶性间皮瘤90例(6.5%),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原发性腹膜癌等共计300例(21.7%),腹膜后肉瘤、肺癌、乳腺癌等少见来源肿瘤187例(13.5%)。本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595(90~1170)min,中位脏器切除数2(0~10)个,中位腹膜切除区域数4(0~9)个,中位腹膜癌指数(PCI)评分21(1~39)分,细胞减灭程度(CC)评分0~1分达61.9%(857/1384)。HIPEC方案:顺铂+多西他赛917例(66.3%)、顺铂+丝裂霉素183例(13.2%)、阿霉素+异环磷酰胺43例(3.1%)及其他方案240例(17.3%)。331例(23.9%)腹膜癌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严重不良事件500例次,其中21例(1.5%)患者因治疗无效于围手术期内死亡,其余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6(0.3~182.7)个月,414例(29.9%)死亡,mOS为38.2个月(95%CI:30.6~45.8),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50.4%、39.3%。其中,胃癌腹膜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腹膜假黏液瘤、恶性腹膜间皮瘤和妇科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患者mOS分别为11.3个月(95%CI:8.9~13.8)、18.1个月(95%CI:13.5~22.6)、59.7个月(95%CI:48.0~71.4)、19.5个月(95%CI:6.0~33.0)和51.7个月(95%CI:14.6~8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为胃癌(HR=4.639,95%CI:1.692~12.724)、结直肠癌(HR=4.292,95%CI:1.957~9.420)和恶性腹膜间皮瘤(HR=2.741,95%CI:1.162~6.466);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60分(HR=4.606,95%CI:2.144~9.895)、70分(HR=3.434,95%CI:1.977~5.965);CC评分为1分(HR=2.683,95%CI:1.440~4.999)、2~3分(HR=3.661,95%CI:1.956~6.852)以及围手术期发生SAE(HR=2.588,95%CI:1.846~3.629)均是影响本组腹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S+HIPEC是针对腹膜癌有效的整合治疗技术,可延长生存,围手术期安全性可接受。术前需要严格筛选病例,KPS评分<80分者应慎重选择接受CRS+HIPEC治疗;术中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达到满意细胞减灭程度;另还要应积极预防围手术期SAE以降低腹膜癌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4.
斑秃患者HLA-A、B、DRB1基因多态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河南汉族斑秃患者HLA-A、B、DRB1中低分辨多态性分布,探讨该病与HLA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被河南省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斑秃的121例河南籍汉族无血缘关系者血液标本,提取基冈组DNA,采用PCR-SSO流式荧光微珠法进行HLA-A、B、DRB1中低分辨检测,统计分析A、B、DRB1等位基因频率,并与本地区24 930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对照组)进行对比,u检验分析两组样本间率的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共检测斑秃患者血样121例,其中A位点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的有A*02(0.2603)、A*11(0.1653)、A*24(0.1240),B位点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的有B*15(0.2107)、B*13(0.1198)、B*40(0.1074),DRB1位点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的有DRB1*15(0.2273)、DRB1*07(0.1364)、DRB1*09(0.1198)、DRB1*04(0.1074);在对照组中A位点等位基因频率较高的有A*02(0.2909)、A*11(0.1666)、A*24(0.1570),B位点基因频率较高的有B*15(0.1370)、B*13(0.1316)、B*40(0.1315)、B*51(0.0765),DRB1位点基因频率较高的有DRB1*15(0.1786)、DRB1*07(0.1322)、DRB1*09(0.1302)、DRB1*04(0.1082),两组样本A位点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斑秃患者DRB1*12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B*15(62)和DRB1*15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斑秃患者与正常人群中HLA-A位点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RB1*12可能对于斑秃的发病有抵御作用,B*15(62)和DRB1*15可能为斑秃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75.
用尿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分布密度鉴定血尿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鉴别血尿来源。方法 用F - 82 0血球计数仪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 (meancorpuscularvolume ,MCV)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图 (redbloodcelldistributionwidth ,RDW )。结果 肾小球肾炎患者尿红细胞体积与正常人红细胞体积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非肾小球肾炎患者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肾小球性血尿患者尿中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左移 ;非肾小球血尿与正常红细胞分布曲线图基本一致 ;混合性血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出现双峰。结论 采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定尿中MCV及RDW ,可用来鉴别血尿来源。  相似文献   
76.
CT定位穿刺治疗维生素K缺乏症并发颅内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 1999年 ,我们采用CT定位前囟穿刺治疗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并发颅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 ,并与常规治疗者比较 ,前者疗效满意。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60例中 ,男 39例 ,女 2 1例 ;年龄 2 2d~ 5个月。均为母乳喂养。曾服磺胺类药物 2 1例 ,头孢哌酮钠 10例 ,其余均为腹泻或急性起病。临床表现 :贫血貌 ,颅内高压症 ,呕血、便血及皮下出血 ,注射部位出血不止 ;血红蛋白均≤ 90 g/L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5s。入院后静注维生素K1,对出血严重者输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等 ,出血均得到控制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硬…  相似文献   
77.
78.
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隶属于利钠肽系统,利钠肽系统由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C型利钠肽(CNP)、V型利钠肽(VNP)和树眼镜蛇属利钠肽(DNP)五种肽类及其受体组成。人体中以心钠肽、脑钠肽的含量最高。利钠肽家族可与利钠肽受体结合,发挥促进排尿、排钠,舒张血管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能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对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而NT—proBNP无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 了解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4月-2009年12月的高血压房颤患者5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组(观察组)和单纯胺碘酮组(对照组).观察组予口服缬沙坦80mg,每日1次,胺碘酮第1周200mg,每日3次,第2周200mg,每日两次,第3周200mg,每日一次,疗程12个月.对照组仅予胺碘酮,用法用量同观察组.观察两组房颤复发率和左房内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高血压阵发性房颤复发率为40%远低于对照组的80% (P<0.01).两组左房内径治疗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降低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和防止高血压房颤复发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与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40例ACS患者,入院行血肌酐等检查,根据Cockcroft - Gault公式计算GFR.依据GFR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减退组和肾功能中度减退组.比较各租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随肾功能减退,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多支血管病变增多,GFR与Gensini评分相关(P<0.05).结论 ACS患者GFR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