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一种双瓣膜置换术中扩大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7例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瓣环直径17~20mm)者,将斜行的主动脉切口经左、无冠窦交界呈倒“Y”形向二尖瓣前叶切开,切除二尖瓣叶时保留3~5mm宽的前瓣叶组织,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瓣环后植入人工瓣膜。结果7例扩大主动脉瓣环直径4~7mm,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分别植入21~23mm和25~27mm人工机械瓣。无手术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随访1~26个月,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双瓣膜置换术中的细小主动脉根部,Manouguian法不能有效扩大主动脉瓣环时,该术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2.
急性氧中毒又称惊厥型氧中毒或氧惊厥。尽管人们很早认识到这种疾病 ,而且其发病原因非常明确 ,但目前对其发病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有关急性氧中毒研究的报道 ,以递质代谢失常[1] 及药物预防[2 ] 方面的居多。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 ,在氧惊厥过程中 ,某些神经肽 ,如精氨酸加压素(AVP)、内啡肽等的含量出现显著变化 ,外源性注射AVP有抗氧惊厥作用[3 ] 。但内源性AVP是否也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禁水时程对动物中枢及外周AVP水平及氧惊厥潜伏期的影响 ,初步探讨内源性AVP与氧惊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化学药物顺铂与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小分子抑制剂乙莫克舍(etomoxir)对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顺铂(7.5μmol/L)、etomoxir(75μmol/L)及顺铂联用etomoxir处理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 72 h,CCK8检测A549的增殖作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A549的迁移能力;annexin V/PI检测A549细胞凋亡;用etomoxir和顺铂联合治疗,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检测该种联合治疗方法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顺铂联用etomoxir后,肿瘤细胞生长及迁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5),并且肿瘤细胞的凋亡有明显增加(P0.05);另外顺铂联用etomoxir治疗后,小鼠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顺铂联用etomoxir可以降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增强肿瘤细胞凋亡,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进而抑制肿瘤在裸鼠体内的生长。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1例DFSP的诊治经过及长期随访资料。结果本例因左肩部包块切除术后4个月复发入院,行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DFSP。术后随访6年,先后行8次肿瘤扩大切除术和1个疗程放疗,但仍不能控制肿瘤复发、增长,最终因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肿块体积扩大而放弃治疗,最终死亡。结论 DFSP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染色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对可疑患者要先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排除DFSP,再行手术治疗,避免肿瘤切除不完全而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25.
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白血病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IL1RAP(IL-1receptoraccessoryprotein)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鉴定。用重组人IL1RAP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常规杂交瘤技术将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经PEG融合,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应用EusA和Westernblot法对杂交瘤细胞上清中分泌抗体进行抗体类型、滴度和敏感性检测。分离人外周单个核细胞,检测所得抗体对细胞内源性抗原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获得了8株可稳定分泌IL1RA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为3H6E10、486A6、8G1185、9E9F2、10D8A7、1C7H7、1D7G11和2D3D3;抗体类型鉴定为IgG1/K型;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单个核细胞表达的IL1RAP。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可稳定分泌IL1RA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及其特异性的IL1RAP单克隆抗体,为将来有效清除体内白血病干细胞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6.
巨大恶性腹膜间皮瘤─例报告陈翀,金国祥1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间断性中下腹疼痛伴腹胀3月,大便后症状缓解,无发热,下腹部可触及肿块。外院B超发现腹腔肿块,1周后复查体积增大近1倍。2月内体重下降约10kg,否认牧区生活史及石棉接触史。于1994年...  相似文献   
27.
陈翀  徐敏 《胃肠病学》2011,16(10):620-623
急性胰腺炎(AP)为消化系统常见危重急症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关于AP与胰腺微循环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量实验研究显示微循环障碍在A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AP微循环障碍的解剖学基础、发生机制和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张月华  陈翀 《安徽医药》2007,11(9):786-78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包括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病因复杂,部分患者存在胃动力异常并与精神因素有关。FD的发病率高达16%~28%。笔者对2002年12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给予莫沙必利与小剂量多虑平(每晚25 mg)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历选择本组共135例病人,男45例,女90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5.2±2.5)岁。全部病人均符合Rome II标准[1]: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在过…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分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4例初治MM患者及20名健康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cadher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其蛋白表达.结果 MM患者N-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为6.056±3.033,健康对照组为1.788±0.778,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按照ISS分期,Ⅰ期、Ⅱ期、Ⅲ期MM患者N-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681±3.185、5.757±3.292、7.460±3.647,其中Ⅱ期、Ⅲ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外浸润及无髓外浸润患者N-cadherin mRNA表达量分别为9.159±3.178、5.083±3.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有骨质破坏和无骨质破坏患者N-cadherin mRNA表达量分别为6.544±3.729、4.240±2.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初治MM患者N-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为6.056±3.033,治疗后有效患者N-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下降(3.768±2.216)(P=0.015),治疗无效患者N-cadherin mRN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MM患者N-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而在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中,N-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初治患者.结论 N-cadherin分子在MM患者中高表达,其可能参与MM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30.
背景: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CCR7)是树突状细胞从外周迁移至淋巴系统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启动和调节者,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不表达CCR7,因此利用携带CCR7基因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以更好地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构建携带小鼠CCR7基因的绿色荧光蛋白重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扩增小鼠CCR7基因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CCR7DNA片段及IRES-GFP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LV-Lac,生成重组慢病毒质粒LV-CCR7。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慢病毒系统3质粒(重组慢病毒质粒LV-CCR7、包装质粒ΔNRF及包膜质粒pVSVG)共转染包装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流式细胞术鉴定CCR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扩增出小鼠CCR7DNA片段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亚克隆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LV-CCR7,经3质粒包装系统感染293FT细胞后,24h于荧光显微镜下均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表达,病毒滴度为108U/L以上,获得携带CCR7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慢病毒颗粒可有效感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荧光显微镜可见大量GFP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达50%,流式细胞术检测到CCR7蛋白表达,LV-CCR7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仍保持在未成熟状态。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携带小鼠CCR7基因绿色荧光慢病毒载体LV-CCR7,并可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