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15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70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通过分析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四诊信息,研究湿性AMD中医证素特征,为临床治疗湿性AMD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选取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200名,收集四诊信息,根据证素辨证学计算证候权值,得出各个患者的证素分布特征及常见证型。结果:病位证素为肾、肝、脾、心,其中肾、肝、脾常见;病性证素为阴虚、湿、气虚、血瘀、热、血虚、痰、气滞,其中阴虚、湿、气虚、血瘀常见;证素组合常见肝+肾+阴虚、脾+湿、痰+血瘀、阴虚+热、肝+肾+气虚+血虚、脾+气虚、气滞+血瘀、气虚+血虚。结论:湿性AMD病位主要在肾,肝、脾次之;病性以阴虚为主,湿、气虚、血瘀次之。  相似文献   
102.
光质对灵芝生长与灵芝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俊江  陈向东  兰进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7):2242-2245
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对灵芝生长发育和灵芝多糖含量的影响,为灵芝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栽培灵芝时进行不同光质处理,在灵芝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观测其形态变化并测量多糖含量。结果:不同光质处理形态上弹孢前期灵芝菌盖厚度与菌盖表面环纹的数目与对照差异显著,灵芝多糖含量出现最高值时期不同。蓝色光质处理在现蕾期、开伞期、弹孢后期多糖含量均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绿色光质处理有助于生长末期多糖积累。不同光质处理对灵芝子实体产量与灵芝孢子粉产量均有影响。结论:对照处理灵芝子实体产量高,性状好;蓝色光质处理可以提高灵芝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 176例 ,术后 4周负重锻炼。结果 :随访时间 8~ 18个月 ,平均 12月达到骨性愈合 ,肩、肘、膝、踝等关节均无功能影响。无髓内钉松动、变形、肢体短缩、延长 ,断锁钉 2例 ,骨折延迟愈合 5例 ,不愈合 2例 ,感染 2例。结论 :带锁髓内钉是目前治疗四肢长骨干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固定可靠 ,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 ,对患肢邻近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NLR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上海地区寻常痤疮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45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及158例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标本,Taq Man探针法对rs10754558和rs4612666位点进行分型,ABI7900扫描分型结果,荧光定量PCR检测NLRP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中、重度痤疮患者rs10754558位点CC、C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8、0.476和0.338,对照组为0.285、0.487和0.228,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0,OR=1.522,95%CI=1.075~2.098)。痤疮患者与健康人群rs4612666位点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OR=1.065,95%CI=0.767~1.479)。结论:NLRP3基因rs10754558位点与上海地区痤疮患病率存在相关性,而rs4612666位点与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5.
陈向东  杨鹏麟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4):5154-5155,515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组采用辛伐他汀20 mg/d+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后6周分别测定hsCRP、TC、TG及LDL-C等指标;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6周后TC、TG、LDL-C、hsC-RP、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可改善高血压伴动脉硬化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的程度,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陈晔  赵伟  施小健  何春辉  陈向东 《江苏医药》2012,38(18):2124-2126,2104
目的观察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1(BAG-1)在大鼠损伤脊髓中的表达。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损伤组(A组,36只)和假手术组(B组,6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用Western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AG-1在损伤脊髓中的表达、组织分布与细胞定位。结果BAG-1在脊髓损伤后8h开始表达增加,2d达到最高峰值,损伤后2周恢复到损伤之前水平。与B组相比,在脊髓损伤后2d,BAG-1的阳性信号在临近损伤中心的脊髓中明显增加。BAG-1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并且BAG-1在这两种细胞中表达上调。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中BAG-1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神经元的凋亡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7.
背景:目前用于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是以去势雌性动物或服药动物为代表的动物模型,但存在建立时间长、可靠性差的问题。目的:利用Shandon TBD-1脱钙法快速建立牛椎体骨质疏松模型。方法:选取新鲜小牛脊柱第6~11节椎体,共24个椎体,测量骨密度后,随机分为3组:预实验组采用Shandon TBD-1浸泡椎体,脱钙组将Shandon TBD-1注入椎体一侧钉眼内,对照组不做脱钙处理。脱钙后再次测量骨密度,将相同规格的椎弓根螺钉拧入双侧椎弓根,测试其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与结论:预实验组椎体脱钙后椎体骨密度随着脱钙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脱钙组骨密度值、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存在线性正相关。说明应用Shandon TBD-1脱钙剂对小牛椎体脱钙是一种快速制备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方法,并能够很好模拟骨质疏松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胸腰段脊柱后纵韧带在椎管前方减压自体髂骨植骨 Kaneda内固定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7具新鲜小牛胸腰段脊柱标本,模拟临床手术行L1椎体切除椎管前方减压自体髂骨植骨 Kaneda内固定术,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进行非破坏性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在该术式中局部切除后纵韧带使胸腰椎的稳定性在旋转、轴压、前屈、后伸、侧弯各运动状态下降,其中以前屈时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椎管前方减压术中局部切除后纵韧带将使术后脊柱稳定性在前屈状态时下降,不利于提高脊柱的融合率。因此应尽可能保留正常的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Eotaxin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雷公藤红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卵清蛋白(OVA)致敏组,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地塞米松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以OVA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NF-κB、Eotaxin的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病理学未见异常表现;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和地塞米松处理组可见鼻黏膜轻度肿胀,少量炎性细胞浸润;OVA致敏组可见鼻黏膜高度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OVA致敏组与其他3组比较,NF-κB和Eotaxin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雷公藤红素处理组和地塞米松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VA致敏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NF-κB的表达强度与Eotaxin呈正相关(r=0.908,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可通过抑制鼻黏膜NF-κB的活性抑制Eotaxi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0.
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方法:用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贵阳地区2008年~2010年1000例年龄为20~79岁的人群进行BMD测定,测定部位包括腰椎1至腰椎4椎体、右股骨近端,以峰值BMD减低2.0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对其中有骨质疏松的人群(198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各型所占比例。结果: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特点有一定规律。各证型发生概率依次是:肾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结论:骨质疏松症以虚证居多,尤其是肾虚为主,治疗应以补肾为主,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