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RCC-9863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株新的人肾癌细胞系 ,为肾癌的基础研究提供实验模型。 方法 由肾癌手术标本中切取 1.0cm× 1.0cm组织块 ,分别包埋于 3只裸鼠右后肢皮下 ,连续传代 3次 ,取移植瘤体外培养。 结果  2只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继续传代 ,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取移植瘤标本体外培养得到肾癌细胞系RCC 986 3(简称R)。形态结构 ,分化程度与原发瘤一致 ,染色体形态仍为人类核型 ,众数为 6 2~ 6 8,占 75 %。细胞周期分析G1期 6 3.8% ,G2期 11.4 % ,S1期 2 4 .8% ,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 37.7h。 结论 通过裸鼠皮下移植瘤建立的肾癌细胞系RCC 986 3与原发癌保持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体外连续传代 1年以上 ,传代 110代。细胞形态不变 ,生长周期恒定 ,已成为一个稳定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52.
氛血肾组织再灌后原缺血损害加重,其机理不详,亦无良好方法预防。本实验通过测定肾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每(SOD)活性,发现氛血肾再灌后MDA较正常肾或单纯缺血肾明显升高,SOD的活性显著下降;Vit或辅酶Q10能抑制再灌后MDA的升高,并改善肾组织超身结构的损伤。结果表明:肾缺血再灌时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导致了肾再灌性损害。  相似文献   
53.
用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女性淋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17例王风,石峻,秦荣良,苏明权,祝道成,邵国兴,王中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邮政编码710032)本文报告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女性淋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17例。并与同时所做的淋菌分离培养做比较...  相似文献   
54.
氟他胺耐受前列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SCID鼠前列腺癌氟他胺耐受模型。方法运用我们前期建立的氟他胺耐受前列腺癌细胞LNCaPflu(5×106个/0.1ml),结合应用Matrigel胶,将LNCaP细胞、LNCaPflu细胞分别各接种20只SCID雄鼠皮下,成瘤后将LNCaP细胞种植荷瘤鼠随机分为两组(LNCaP组、LNCaP/flu组),同时将LNCaPflu细胞种植荷瘤鼠也随机分为2组(LNCaPflu组、LNCaPflu/flu组),每组6只,其中LNCaP/flu组、LNCaPflu/flu组两组给予SCID鼠氟他胺20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2次,另2组作为对照组,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状况。21d后测量瘤体大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种植瘤组织AR和PSA的表达。结果模型建立过程中,LNCaP细胞接种成瘤率75%(15/20),LNCaPflu细胞接种成瘤率60%(12/20),种植瘤组织组化染色AR均为阳性,而PSA均为阴性,未观察到肿瘤的远位转移。LNCaP组、LNCaPflu组、LNCaPflu/flu组3组间瘤重、瘤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NCaP/fl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前列腺癌细胞氟他胺耐受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并解决临床氟他胺耐受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5.
β 葡萄糖醛酸苷酶 (β glucuronidase,βG)是一种酸性水解酶 ,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物代谢等过程 ,能特异性水解葡萄糖醛酸苷的糖苷键 ,释放出葡萄糖醛酸和配基。以往关于 βG的研究多集中在抗体导向酶 前体药疗法的应用研究方面[1,2 ] ,近来有将 βG基因引入肿瘤基因治疗系统的报道[3] 。我们尝试将βG基因导入靶细胞 ,并对转染的人膀胱癌细胞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利用克隆载体pGEM4 βG(其EcoRI位点插入 2 .2kb的人 βG cDNA片段 )和真核表达载体pcD NA3 .1,应用基因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研究肾癌多型核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elastase,PMNE)的表达。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研究肾癌组织中PMNE的表达;病理切片CD34染色,检测肾癌细胞对微血管的侵袭。结果 59例肾癌组织中PMNE的表达明显高于12例正常肾组织,P<0. 01;肾癌组织中PMNE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密切相关,P<0. 01;肾癌组织中癌细胞对微血管的侵袭与PMNE的表达关系密切,P<0.01。结论 PMNE的表达与肾癌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关系密切,PMNE在肾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克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细胞产生凋亡的相关基因。探讨前列腺癌细胞产生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建立细胞凋亡模型,采用基于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与凋亡相关的基因。结果:在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过程中,克隆出包括HSP90基因在内的多个基因序列。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前列腺癌细胞DU-145凋亡有多基因参与其中.其中HSP90基因可能与前列腺痛细胞凋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8.
利用裸鼠建立人前列腺肿瘤原位移植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前列腺梭形细胞瘤细胞系PC-98106建立人前列腺肿瘤原位移植模型,观察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情况。方法:8只裸鼠取下腹部切口,显露膀胱和前列腺,将PC-98106细胞悬液0.2-0.4ml注射于前列腺后叶包膜下。观察裸鼠生命体征的变化,取原位肿瘤、膀胱、盆腔淋巴结、肺脏、肝脏、脾脏标本福马林液固定48h,苏木素-伊红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原位移植瘤电镜观察,X线照射显示骨骼转移情况。结果:5只模型建立成功,10d左右,可触及前列腺部位有小结节。60d左右,裸鼠出现明显恶液质。解剖后发现盆腔淋巴结肿大,显微镜观察膀胱有浸泣,肝脏有微转移灶。X线未见骨骼转移。结论:前列腺肿瘤原位移植模型的转归接近于临床,是肿瘤转移研究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大鼠隐睾生殖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用22 d SD雄性大鼠复制单侧隐睾模型.实验分假手术组、隐睾组、隐睾+L-NAME组[术后腹腔注射L-NAME,10 mg/(kg·d)],每组大鼠各10只.术后7 d,用生物素-dUTP/酶标亲和素测定法检测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睾丸组织中NO含量,用化学比色法测定睾丸组织中NOS活性.结果术后第7 d,与假手术组睾丸相比,隐睾组睾丸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显著增加,隐睾+L-NAME组睾丸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比隐睾组显著减少(P<0.01),隐睾+L-NAME组睾丸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与隐睾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隐睾组织中NO和NOS升高是隐睾生殖细胞凋亡增加的病理机制之一,L-NAME通过抑制NOS活性、减少NO的产生来降低睾丸组织生殖细胞的凋亡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0.
反义p21WAF1/CIP1基因转染对肾癌细胞凋亡抑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21^WAF1/CIP1基因在顺铂诱导的GRC-1肾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正义p21^WAF1/CIP1基因及反义p21^WAF1/CIP1基因基因分别导入GRC-1肾癌细胞系中,对所获转染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在正义p21^WAF1/CIP1基因基因转染后GRC-1肾癌细胞中,顺铂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在反义p21^WAF1/CIP1基因基因转染后GRC-1肾癌细胞中,顺铂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受到抑制。结论 在GRC-1肾癌细胞中,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至少部分是通过p21^WAF1/CIP1基因基因发挥作用。p21^WAF1/CIP1基因基因作为一个与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可能参与肾癌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