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1.
目的 探讨CD4+CD25CD25+/highCD127low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EB病毒(EBV)转化的"永生细胞"抑制途径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23例急性期IM患儿和其中10例恢复期随访EBV感染IM患儿CD3+、CD3+CD4+、CD3+CD8+、CD4+CD25+/highCD127low和CD19+、CD19+CD23+表达情况,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IM患儿CD3+、CD3+CD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而CD3+CIM+、CD4+/CD8+比值、CIM+CD25+/highCD127low、CD19+、CD19+CD2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3+、CD3+CD8+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CD3+CD4+、CD4+/CD8+比值、CD+CD25+/highCD127low、CD19+、CD19+CD23+恢复期都明显下降.在疾病恢复期,CD3+CD8+、CD4+/CD8+比值、CD19+、CD19+CD23+仍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急性期CD3+、CD3+CD8+与CD19+、CD19+CD23+细胞均呈负相关,而CD4+CD25+/highCD127low与CD19+、CD19+CD23+细胞均呈正相关.结论 在EBV感染儿童IM发病过程中,CD4+CD25+/highCD127+的降低可能对EBV转化的"永生细胞"在体内的有效抑制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脓毒症患者自诊断成立第1、3、5天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并与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脓毒症患者19例生存,17例死亡。生存组和死亡组第1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2±3.26)%、(12.96±3.00)%比(16.97±3.66)%,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第3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分别为(24.47±4.62)%和(26.61±3.85)%,均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18.28±4.28)%,较第3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36.19±5.33)%,较第3天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天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生存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持续上升提示出现免疫功能麻痹,伴随病死率的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临床评价脓毒症患者炎性反应中免疫功能状态和预后的方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脓毒症患者自诊断成立第1、3、5天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并与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患者19例生存,17例死亡.生存组和死亡组第1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42±3.26)%、(12.96±3.00)%比(16.97±3.66)%.P<0.05].生存组和死亡组第3天CD4+CD25+s细胞/CD4+细胞比值分别为(24.47±4.62)%和(26.61±3.85)%.均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18.28±4.28)%,较第3天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5天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为(36.19±5.33)%,较第3天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天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生存组CD4+CD25+细胞/CD4+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持续上升提示出现免疫功能麻痹,伴随病死率的升高.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临床评价脓毒症患者炎性反应中免疫功能状态和预后的方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快速检测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性试验(FCST)的方法.方法用FCST法对标准菌株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检测以探讨最佳实验条件,对FCST法与NCCLS M27-A法进行对比,得出最低抑菌浓度(MIC)判断标准;同时对30株临床菌株进行FCST法双份平行检测并与M27-A进行比较.结果 流式细胞术快速检测不同比例死菌与活菌混合液检测值及设定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99);MIC判断标准为死菌比率在连续系列管中高浓度管比低浓度管出现>50.0%的增长,并且保持稳定或连续增长,则可判定高浓度管药物浓度为该菌的MIC值;对30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检测发现,该法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与M27-A比较,两者一致率为93.3%,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有很好的相关性(r=0.822).结论 FCST具有快速、重复性好、易于判断MIC值、准确性高等优点,在临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外源性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活性氧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将HL-60细胞与SNP在体外培养,用MTT法观察NO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的变化;用DNA凝胶电泳、细胞DNA含量、Annexin-V/PI法等分析细胞凋亡;用双氢罗丹明123(DHR)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并同时测定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和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SNP能抑制HL-60细胞生长,典型的细胞形态改变、DNA片段化、亚二倍体峰比例增加、DNA末端标记和Annexin-V^+/PI^-表达增加等证实NO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且两者之间有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在此过程中,细胞内ROS水平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和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降低。ROS含量和CAT、GST、GPX活性与SNP之间也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增加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在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诱导HL-60细胞凋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D4+ CD25+/highCD127low/-、CD14+ HLA-DR+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脓毒症患者(其中生存组17例,死亡组11例)CD4+ CD25+/highCD127low/-、CD14+ HLA-DR+、CD64指数,同时测定白细胞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脓毒症组CD4+ CD25+/highCD127 low/-、CD64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14+ HLA-D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随着疾病的进展,生存组CD4+ CD25+highCD127low/-、CD64指数均明显回落,而死亡组两者却持续升高;而CD14+ HLA-DR+刚好相反,生存组CD14+HLA-DR+逐渐升高,死亡组CD14+ HLA-DR+明显低于存活组,且持续处于低水平状态;相关性分析显示,CD4+ CD25+/high CD127low/-与CD64指数、CRP正相关;CD14+ HLA-DR+与CD64指数、CRP明显负相关;CD54指数与WBC、CRP正相关.结论 CD4+CD25+/highCD127low/-、CD14+ HLA-DR+与疾病感染和炎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四嗪二甲酰胺(ZGDHu-1)对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B cell lymphocytic leukemia,B-CLL)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CD4+CD25+Tregs的作用机制。方法 B-CLL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ZGDHu-1作用前后CD4+CD25+/highCD127low、CD19+CD5+以及CD4+CD25+Tregs细胞活力、细胞凋亡、Fas、FasL、APO2.7及Bcl-2、Bax。结果 B-CLL的CD4+CD25+/highCD127low、CD19+CD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CD4+CD25+/highCD127low与CD19+CD5+明显正相关。ZGDHu-1作用后,B-CLL的CD4+CD25+/highCD127low、CD19+CD5+明显降低,CD4+CD25+Tregs活力明显下降和凋亡明显升高;CD4+CD25-T细胞活力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凋亡升高,但其凋亡明显低于CD4+CD25+Tregs。ZGDHu-1作用后,CD4+CD25+Tregs的APO2.7明显增加,Bcl-2明显降低,Bax没有变化,而CD4+CD25-T细胞FasL明显增加。结论 ZGDHu-1作用后B-CLL的CD4+CD25+Tregs明显下降,可能与Bcl-2/Bax比值降低,APO2.7表达增高,而促进B-CLL CD4+CD25+Tregs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CD38+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CD38^+的表达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旨在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慢性乙型肝炎、14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CD38^+细胞的百分率;同时测定AST、TBIL和PT。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组CD8^+CD38^+、CD38^+细胞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1),肝硬化组CD8^+CD38^+、CD38^+细胞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0.05)。肝硬化组CD8^+CD38^+、CD8^+细胞均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P〈0.05)。(2)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各组之间比较,中度组CD8^+CD38^+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CD8^+CD38^+、CD8^+、CD38^+均高于轻度组(P〈0.05,P〈0.05,P〈0.05);重度组CD38^+高于中度组(P〈0.05);肝硬化组CD8^+CD38‘均明显低于轻、中、重各组(P〈0.05,P〈0.01,P〈0.01),肝硬化组CD8^+低于重度组(P〈0.01)。(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ST、TBIL、PT不正常组CD8^+CD38^+均高于AST、TBIL、PT正常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CD38^+细胞明显升高,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处于异常激活状态,并与肝功能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CD38^+的测定,对病情分析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Bcl—2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cl-2是细胞凋亡控基因,它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着重介绍了Bcl-2在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与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四嗪二甲酰胺(ZGDHu-1)对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经PHA刺激诱导淋巴细胞活化,ZGDHu-1单独或联合环孢霉素A(CSA)作用24 h、48 h,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CD69~+、CD3~+ CD25~+、CD4~+ CD25~+、CD8~+ CD25~+和CD3~+ Fas~+、CD4~+ Fas~+、CD8~+ Fas~+.用Annexin V/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早期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果 ZGDHu-1能明显降低PHA活化的CD3~+ CD69~+、CD3~+ CD25~+、CD4~+ CD25~+和CD3~+ Fas~+、CD4~+ Fas~+、Annexin V~+/PI~-,并降低活化T淋巴细胞的IL-2分泌及促进TGF-β1的分泌,联合CSA应用效果更明显.结论 ZGDHu-1能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降低T淋巴细胞凋亡,和CSA联合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