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9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73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52篇
临床医学   301篇
内科学   179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25篇
综合类   764篇
预防医学   26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50篇
  4篇
中国医学   216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 T 淋巴细胞亚群、B 淋巴细胞及 NK 细胞的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解放军264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 SLE 380例及健康体检者58例,SLE 患者分为稳定期组157例、轻度活动期组79例、中度活动期组82例、重度活动期组62例。检测各组外周血中 T、B 淋巴细胞、NK细胞、Th、Ts 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并分析 SLE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 SLE 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 SLE T、Th 及 NK 细胞计数及百分比、Ts 细胞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期组,B 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期组(P <0.05)。 T、Th、Ts、NK 细胞计数、T 细胞百分比与 SLEDAI 评分呈负相关,B 细胞百分比与 SLE-DAI 评分呈正相关(r =-0.347、-0.311、-0.326、-0.351、-0.318、0.455,P <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为 SLE 患者病情评估及诊治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胸膜活检可对原因不明的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膜进行病理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 ,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经胸片、胸腔B超证实有胸腔积液患者36例,男2 3例,女13例,年龄6 0~82岁(平均70 .6岁)。主要症状为发热2 4例,纳差2 0例,胸闷、气急2 0例,胸痛16例,纳差13例,咳嗽11例,盗汗10例,消瘦10例。入院后均胸穿留取胸液行常规、生化、细胞学及细菌学检查,在未得到明确诊断后行胸膜活检。1.2  操作方法 活检前行血常规和出凝血、B超定位检查。证实有液体后在肋骨上缘用胸膜活检针(改良COPE针)穿刺,进入胸腔后拔出针芯见…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比较静脉注射地尔硫(艹卓)、毛花甙C控制急诊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即时疗效比较及安全性.方法71例急诊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静脉注射地尔硫(艹卓)或毛花甙C.结果地尔硫(艹卓)、毛花甙C二组控制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总有效率为93.5%,72.9%;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6%、28%;平均起效时间为6.5±3.4min、24±16.5min.地尔硫(艹卓)组有2例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可自行恢复.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艹卓)10mg,10~15mg/h维持静脉滴注对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的控制安全、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 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侵袭的影响和可能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6例胃癌组织中SIR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蛋白的表达;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表达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ES-1人胃黏膜细胞株及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中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的表达;采用siRNA小干扰技术特异性干扰SGC7901细胞株中SIRT1基因的表达后,检测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侵袭实验检测不同处理后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SIRT1蛋白和VEGF-A蛋白均呈高表达(P<0.050)。SIRT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P=0.001),SIRT1及VEGF-A蛋白均呈阳性表达者的生存情况较差(P=0.006),但VEGF-A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无关(P=0.091)。SGC7901细胞中SIRT1蛋白(P=0.010) 和VEGF-A蛋白(P=0.020) 的表达较GES-1细胞上调。构建SIRT1-siRNA特异性抑制SIRT1基因的表达后(siRNA阳性组),SIRT1蛋白和VGEF-A蛋白的表达均下调(P=0.010),且SGC7901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P=0.000)。结论 SIRT1基因可能通过促进VEGF-A蛋白的表达而促进胃癌的侵袭,其可能是抑制胃癌侵袭的一个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手术时间间隔.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5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顺利完成ERCP+LC的序贯治疗.ERCP术后,其中28例2~4d后行LC(A组),28例5~14 d后行LC(B组).对两组患者的LC术前血淀粉酶水平、LC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总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均低于B组(t=--5.970,P<0.05; t=-4.304,P< 0.05).LC术前血淀粉酶水平、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在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ERCP与LC的最佳时间间隔可能是2~4d.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快速加温透析配液设备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了解应用该设备配液透析后,患者的血清钠,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以及pH值是否与传统配液法结果相一致。方法:抽取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患者20例,将其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0例。A组MHD患者使用快速加温透析配液设备配制碳酸氢盐液进行透析,而B组患者使用传统配液法配制碳酸氢盐液进行透析。随访4周,测定每次透析前后患者血清钠,CO2CP以及pH值水平。结果:1A组与B组的血清钠水平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5,P〉0.05);2A组与B组的CO2CP以及pH值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9,t=0.695;P〉0.05)。结论:冬天配制碳酸氢盐液时可使用快速加温透析配液设备,并未影响患者透析质量,同时省时省力省费用,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应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诺和锐短期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4例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6)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诺和锐强化控制血糖,对照组(n=28)给予糖尿病饮食,避免输入含糖液体治疗。比较2组血糖变化及临床情况,包括胸痛缓解时间、溶栓再通率、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血糖平稳下降,胸痛缓解时间缩短,溶栓再通率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采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诺和锐短期强化治疗能提高AMI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患者症状群特点,为临床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43例TACE肝癌患者采用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SAS)及三条目肝癌患者特异性症状模块进行评估,对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困扰程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症状群因子结构的有效性与真实性。结果严重程度维度提取了6个症状群,困扰程度维度症状群结构与其类似。尽管症状群构成不相同,但是2个维度都提取了6个命名相同的症状群(情绪紊乱、上消化道、病感、疼痛、呼吸-消化、治疗相关)。严重程度维度得出的症状群因子结构模型与实际数据更适配(P0.05,RMSEA=0.03)。结论根据症状2个维度提取的6个因子命名及构成大部分相同,但是严重程度维度提取的因子结构更稳定。未来症状群的研究应选择合适的工具及适当的症状维度进行分析。此外,增加研究对象、症状调查工具、症状群分析方法的同质性研究有助于不同研究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比较空肠造袋与否及十二指肠的利用与否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最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方法:检索相关的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行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结果:9篇关于Roux-en-Y术后空肠造袋与否的RCT以及4篇关于空肠造袋的Roux-en-Y术与空肠造袋的空肠间置术比较的RCT被纳入Meta分析;此外,关于单纯的Roux-en-Y术后与空肠间置术后的2篇RCT、空肠间置术后造袋与否的2篇RCT未行Meta分析,但结果以描述性的形式给出。分析结果显示,与不造袋者比较,空肠造袋在不增加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的同时,倾倒综合征、烧灼感等术后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食物吸收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提高(均P<0.05)。与十二指肠不利用者比较,无论单纯的利用十二指肠还是在空肠造袋的基础上利用十二指肠均未发现证据表明其在改善术后消化道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存在优势(均P>0.05)。 结论:空肠造袋是全胃切除术后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但是对十二指肠的利用尚未发现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