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索性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儿童肝组织HBsAg和HBcAg不同表达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青少年肝病科住院并明确诊断为CHB的276例6月~16岁儿童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肝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和阴性组(HBsAg阳性组249例,HBsAg阴性组27例;HBcAg阳性组163例,HBcAg阴性组11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肝组织HBsAg和HBcAg不同表达模式下抗病毒疗效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肝组织HBsAg和HBcAg染色阳性和阴性为应变量,以可能影响其表达强度有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76例患者年龄0.5~16岁,男性占60.51%(167例)。HBeAg阴性14例(5.07%)。肝脏炎症程度分级(G):2级52.54%,2~3级6.88%,3级7.61%。肝纤维化分期(S):3期7.25%,3~4期1.45%,4期3.62%。肝组织HBsAg阳性组儿童年龄及血清HBsAg定量高于阴性组(Z值分别为1.854、2.447,P值均<0.05)。肝组织HBcAg阳性组HBeAg阳性率高于阴性组(χ^2=2.650),ALT(Z=2.473)、AST(Z=1.813)、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3期的比例(χ^2=2.086)均低于阴性组(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的因素为血清HBsAg定量(P<0.05),影响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的因素为HBeAg阴性或阳性(P<0.05)。276患者中186例完成IFNα或单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停药后6个月的随访,155例(83.33%)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其中76例(40.86%)HBsAg阴转。肝组织的HBsAg阳性表达强度越高,血清HBsAg阴转率越低。肝组织的HBcAg阳性表达强度越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越低。肝组织HBsAg及HBcAg均阴性表达模式的儿童HBsAg阴转率最高(100%),HBsAg阳性及HBcAg阴性的儿童HBsAg阴转率(32.31%)最低。结论肝组织HBsAg及HBcAg阴性的CHB儿童抗病毒治疗HBsAg阴转率最高。  相似文献   
72.
正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以进行性黄疸为主要症状就诊,易误诊为胰腺癌。注重影像学特征、免疫相关抗体检测和"激素"药物治疗变化可作鉴别诊断。本文就收治的一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案例作报道。病例患者男性,60岁,于2019年1月17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术前腹部消化系超声: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未见异常,生化:肝肾功、电解质、血液分析、血糖未见明显异常,术后病检: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于1月25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与HBV逆转录酶区单独A181位点突变的关系。方法对5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后逆转录酶区出现单独A181位点突变的慢性HBV感染者做回顾性调查与随访,并分析其突变前后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5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3例发生逆转录酶区A181V突变的病例均对恩替卡韦产生了应答,2例发生逆转录酶区A181T突变的病例血清HBV DNA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结论 5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逆转录酶区的单独A181位点的突变为自然产生,HBV逆转录酶区发生自然突变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74.
目的系统评价拉米夫定应用史对恩替卡韦单用治疗耐阿德福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影响。方法检索2010年5月以前发表的有关恩替卡韦单用(剂量1mg/d、疗程≥12周)对耐阿德福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以有无拉米夫定用药史为分组标准,以血清HBV DNA水平为观察指标)的中外文献,应用Meta分析方法,以相对危险度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篇英文文献,平均效应尺度约为0.52,其95%置信区间为0.29-0.93。结论有拉米夫定用药史会使恩替卡韦单用治疗对耐阿德福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下降。  相似文献   
75.
目的研究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中病毒聚合酶基因区耐药突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行HBV聚合酶基因区序列测定的患者中,选择持续单一或联合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和乙肝肝硬化患者,分析其宿主、病毒和药物等对HBV基因耐药变异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诊断、HBV基因型、HBeAg、HBVDNA水平、ALT、AST、TBIL及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HBVDNA水平、HBeAg(-)和核苷(酸)类似物种类是影响病毒聚合酶基因区突变的相关因素。结论年龄>40岁且HBeAg(-)的血清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乙肝患者,在临床上病毒耐药发生率较高。对于核苷(酸)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耐药发生率相似,显著低于拉米夫定单药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并比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和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患者临床特征、基因突变及预后。方法将78例MDS患者按证型分为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组(脾肾两虚组,64例)和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组(气阴两虚组,14例),分析比较两组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预后核型、预后危度、基因突变、生存期、年生存率以及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78例MDS患者中,脾肾两虚组患者比例[82.05%(64/78)]高于气阴两虚组[17.95%(14/78),P0.05]。脾肾两虚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8×10~9/L患者比例[35.94%(23/64)]高于气阴两虚组[21.43%(3/14),P=0.028]。脾肾两虚组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型(EB-1/EB-2)患者比例[29.69%(19/64)]高于气阴两虚组[7.14%(1/14),P0.001]。脾肾两虚组伴随染色体核型预后中等/差/极差核型患者比例[29.69%(19/64)]高于气阴两虚组[14.29%(2/14),P=0.006]。脾肾两虚组高危(IPSS-R危度积分3.5分)患者比例[48.44%(31/64)]高于气阴两虚组[21.43%(3/14),P0.001]。脾肾两虚组存在基因突变患者比例[60.94%(39/64)]高于气阴两虚组[42.86%(6/14),P=0.005]。脾肾两虚组存在2个以上基因突变患者比例[39.06%(25/64)]高于气阴两虚组[14.29%(2/14),P0.001]。脾肾两虚组患者4年生存率(26.56%)低于气阴两虚组(42.86%,P=0.018)。脾肾两虚组中有2例[3.13%(2/64)]转化为AML,气阴两虚组中无病例转化为AML。结论 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气阴两虚、毒瘀阻滞证在ANC、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染色体核型、危险程度、突变基因、年生存率等预后因素方面均存在差异,MDS脾肾两虚、毒瘀阻滞证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系统评价围术期应用辅助供氧治疗对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第2期)、CBM、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围术期辅助供氧治疗与常规氧浓度通气对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影响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3月。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个RCT,包括3 5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辅助供氧组术后SS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68,95%CI(0.47,0.99),P=0.04],但两组在术后肺不张发生率、因手术部位感染需再次手术发生率及术后30天内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围术期辅助供氧治疗能够降低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8.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id tumor,IMT)是一类交界性低度恶性肿瘤。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其较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肺、腹腔、胃等。其原发部位为肝脏的则较为少见。我们诊治1例病理学诊断十分困难的肝脏IMT。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CD34、DOG-1、Desmin、SMA、S-100、SDHB、HMB45、CD21、PCK、EMA、CD23、CD35、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1、TSSR-2、EBER1/2-ISH均为阴性。进一步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通过对ETV6、ROS1、MDM2、MGEA5进行检测,发现ETV6基因有易位,而其他被检测的基因均为阴性。最终诊断为伴有ETV6基因易位的肝脏IM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9.
杨丹  夏勇  赵攀  何美惠 《重庆医学》2018,(18):2424-2427,2431
目的 评价耐多药肺结核(MDR-PTB)外科手术后短期化疗的临床价值,分析术后最佳化疗疗程,为优化MDR-PTB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经药敏试验确诊的MDR-PTB患者183例,将其分为观察组(91例)与对照组(92例).观察组行手术切除病肺,术前均予以2个月敏感药物治疗,根据术后敏感药物化疗疗程再分为3个亚组:术后化疗疗程6个月纳入组1(28例);术后化疗疗程12个月纳入组2(31例);术后化疗疗程18个月纳入组3(3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行化疗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不间断随访12~24个月,比较疗效、痰菌阴转率(12个月)及复发率等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情恶化率、病情无变化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对观察组内3个亚组患者治愈率、病情恶化率、病情无变化率及死亡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各亚组患者痰菌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1).组2及组3痰菌阴转率高于组1,复发率低于组1,组2与组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PTB患者待病情稳定、病灶局限后应尽早考虑手术切除病肺,并联合术后敏感药物化疗.  相似文献   
80.
目的评估Hyper-CVAD/MA方案联合晚期强化治疗对年轻成年人费城染色体阴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25例年轻成年的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Hyper-CVAD/MA方案治疗,在维持化疗期间行晚期强化治疗,第4、8、12、18、24个月分别为DVLD方案、EAL方案、大剂量甲氨蝶呤、DVLD方案、EAL方案,随访并评估患者的长期疗效。结果23例(92%)达到完全缓解(CR),其中15例维持CR,8例复发,6例死亡,34个月无病生存率为67.7%,34个月总生存率为72.2%,晚期强化治疗过程中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Hyper-CVAD/MA方案联合晚期强化治疗对年轻成年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