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2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4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在胸腺瘤中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18例良性胸腺瘤、20例侵袭性胸腺瘤和16例胸腺癌标本cyclinD1、PCNA。结果:在3组胸腺肿瘤中cyclinD1阳性表达分别为5/18(27.78%)、13/20(65.00%)、14/16(87.50%)(P〈0.05);PCNAⅢ-Ⅳ指数分别为:5/18  相似文献   
22.
胃癌PCNA和CD44V6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CD44V6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探讨胃癌组织PCNA和CD44V6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 90例胃癌组织PCNA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PCNA标记指数 (LI)为6 3 83 %± 17 16 % ,CD44V6阳性表达率为 74 4% (6 7 90 ) ;PCNALI和CD44V6表达强度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TNM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PCNALI≥ 5 0 %或CD44V6强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 1,3 ,5年生存率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CD44V6阳性表达胃癌组织的PCNALI显著高于CD44V6阴性表达者 (P <0 .0 5 )。结论 PCNA和CD44V6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 ;CD44V6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胃癌增殖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上皮、20例异型增生、108例胃癌组织及47例相应癌转移淋巴结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和异型增生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4/20)和70%(14/20),均呈弱阳性表达胃癌组织MMP-9表达阳性率为88.9%(96/108),显著高于前两者(P<0.05);癌转移淋巴结MMP-9阳性表达率为100%(47/47),明显高于胃癌原发灶(P<0.05);MMP-9表达强度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与胃癌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脉管侵犯及病期密切相关(均P<0.05);MMP-9强阳性表达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MMP-9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大肠癌术前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前经导管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大肠癌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病理证实51例大肠癌术前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1~2次,5~30天(平均121天)后行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切片行组织学疗效观察,病例术后随访。结果 肿瘤组织学疗效有效率98.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率90.2%,手术根治性切除率92.1%。随访时间3~75个月,其中随访24个月以上32例,随访60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对支气管动脉灌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63例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组织学疗效,分析组织学疗效与细胞类型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63例中Ⅲ级反应8例(鳞癌7例、腺癌1例),Ⅱ级反应10例(鳞癌9例、其它癌1例),Ⅰ级反应23例(鳞癌15例、腺癌7例、其它1例),0级反应22例(鳞癌11例、腺癌11例)。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药物是有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方案,其中对鳞癌比腺癌敏感,不同临床分期间的化疗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两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36例胃癌组织和92例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MMP-2和IGF-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MMP-2和IGF-1与胃癌浸润、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MMP-2和IGF-1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0.4%(307/436)和49.5%(216/436),明显高于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的3.3%(3/92,P<0.05)和5.4%(5/92,P<0.05),两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Lauren分型、TNM分期、浸润深度、脉管侵犯、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值均<0.05);MMP-2和IGF-1两种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按TNM分期的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MMP-2高表达与Ⅰ~Ⅱ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P值均<0.05),IGF-1高表达与Ⅰ~Ⅲ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P值均<0.05);MMP-2和IGF-1的高表达均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MMP-2和IGF-1参与了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同时检测MMP-2和IGF-1两种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益胃饮治疗胃癌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益胃饮治疗胃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动物试验:通过建立小鼠肺转移瘤模型,研究益胃饮灌胃给药对615小鼠肺转移瘤形成与生长的影响;②免疫组化试验:通过对小鼠肿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研究益胃饮对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黏附分子变异体6(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通过对小鼠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研究益胃饮灌胃给药对荷瘤小鼠血清VEGF、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益胃饮可抑制小鼠肺转移瘤的形成与转移,并抑制肿瘤组织表达VEGF、MMP-9和BCL-2,下调荷瘤小鼠血清VEGF、MMP-9表达水平。结论:益胃饮具有抑制胃癌细胞复发及肺转移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是益胃饮抑制了MMP-9、BCL-2及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8.
几丁质-硅胶复合膜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GBR连续组织学研究及放射学检查,探讨几丁质-硅胶复合膜在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中的作用.方法取新西兰兔24只,造成双侧桡骨15mm骨缺损,将48只肢体平均分为A、B、C、D组,每组各12只肢体,分别用几丁质-硅胶复合膜、几丁质膜、硅胶管及空白对照.于手术后2、4、6、8、12、16周处死每组各两只兔,标本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几丁质-硅胶复合膜组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动的活跃程度、骨再生量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几丁质、硅胶管及空白对照组(P<  相似文献   
29.
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后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支气管动脉化疗及其与以气管腔内放疗联合治疗对非小细胞肺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抽取1996-1998年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非小细胞肺部。其中单纯手术切除的20例为A组(对照组);术前2周接受过1-2次支气管动脉化疗的20例为B组;术前2-3周接受过支气管动脉化疗与支气管腔内放疗联合治疗的15例为C组。应用原位DNA断端标记法检测3组标本的癌细胞凋亡水平,以光镜下计数的每100个癌细胞的平均凋亡数(凋亡指数)表示。结果 1.A、B、C3组间凋亡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3组间鳞癌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3组间腺癌凋亡指数比较,A、C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3组内鳞癌和腺癌间凋亡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动脉化疗及其与支气管腔内放疗的联合治疗均能诱导非小细胞肺部细胞凋亡,其中以联合治疗的诱导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30.
恶性淋巴瘤nm23、CD44的表达及恶性度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nm23,CD44在不同恶性程度淋巴瘤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恶性淋巴瘤患者病变组织nm23-H1,CD44-V6蛋白的表达,根据染色阳性数据数采用四级半定量法评估阳性反应强度并分为低表达和高表达两组。淋巴瘤的病理分类和恶性度分级按REAL标准。结果 (1)在正常淋巴组织中nm23,CD44呈低水平表达。(2)nm23在霍奇金病(HD)中表达低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CD44在两者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NHL中随REAL恶性度的提高,nm23和CD44表达均增强,差异有显著性(P<0.001)。(3)nm23低表达组CR率74.5%,高表达组45.5%;CD44低表达组CR率67.2%,高表达组46.4%,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nm23,CD44在正常淋巴组织和恶性淋巴瘤中具有不同的表达规律,其表达的强度可反映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并且能预测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