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人体增生性疤痕移植于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增生性疤痕组织块以不同的方法移植于裸鼠,建立一稳定的疤痕动物模型,为研究增生性疤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3 mm ×3 mm 增生性疤痕组织块分别移植于裸鼠皮下和体表创面,定期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胶原定量测定。结果: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后,移植物可成活80~90 d,无排斥反应,并保留原增生性疤痕特性;移植物体积随着移植时间而逐渐增加。结论:增生性疤痕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的增生性疤痕动物模型是一成功、稳定的动物模型,为疤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应用该动物模型时,作者建议把移植后3~10 周的动物作为增生性疤痕的标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BT生物组织透明剂代替二甲苯进行组织石蜡制片的效果。方法应用BT生物组织透明剂代替二甲苯作为透明剂用于组织透明制作组织蜡块,并用于石蜡切片染色前的脱蜡和染色后的切片透明。结果用本法制作的组织蜡块,经切片脱蜡后进行的常规HE、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组织细胞形态完好,无明显收缩;组织中的各种成分和抗原保存完好,染色效果好,与使用二甲苯制作的切片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BT生物组织透明剂能够代替二甲苯在组织脱水处理过程中对组织进行透明,也可用于常规HE、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前的石蜡切片脱蜡和染色后的切片透明,并符合实验室环保的要求。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口腔鳞癌(OSCC)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7例冰冻标本、98例石蜡标本中Mcm7和Cdc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T-PCR结果显示Mcm7 mRNA在口腔正常黏膜、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dc6 mRNA在正常黏膜中鲜有表达,癌前病变组与OSCC组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m7蛋白在口腔正常黏膜、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其阳性标记指数分别为3.6%、22.3%和45.9%,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OSCC组Mcm7蛋白表达阳性指数高于癌前病变组(P < 0.01).Cdc6蛋白在以上标本中的阳性表达总体较Mcm7低,在正常口腔黏膜中鲜有表达,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Mcm7和Cdc6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标记指数高于无转移组(P < 0.01).结论 Mcm7和Cdc6的高表达与口腔癌发生及转移有相关性.检测OSCC组织中Mcm7和Cdc6的表达有望成为其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4.
人胃肠道癌组织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病理形态学诊断与化学分析的原子吸收法相结合测定10例结肠癌、3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元素Mn、Cr、Cd、Pb的含量,以探讨肿瘤组织中这些重金属含量与无癌组织的差异。  相似文献   
45.
常规HE制片的制作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制片是病理实验室最基本的方法,是各种制片技术最基础的一环。它包括组织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漂片、烤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和封固等程序。HE染色是既基本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HE染色的好坏直接影响病理医生的正确诊断,而HE染色质量好坏与HE制片的每一步骤关系都十分密切。只要有某一步骤出问题都直接影响下一步工作,最终导致HE染色质量差。下面介绍HE制片程序及每一环节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6.
声带创伤性瘢痕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声带创伤性瘢痕的临床和病理改变。【方法】对27例创伤性声带瘢痕患者进行嗓音声学分析、动态喉镜观察,观察瘢痕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设立对照组检查。【结果】声带瘢痕组的基频、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声门噪声能量、谐噪比、最大发音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频闪喉镜下瘢痕声带的黏膜波减弱(n=21)或消失(n=6);声带振动不规则,病变处声带振动消失,影响声门闭合。光镜下观察见瘢痕声带上皮部分缺失,存留的上皮层增厚,复层鳞状上皮的细胞层数增多;固有层增厚,大量胶原纤维增生,且排列紊乱,弹力纤维较少,紊乱散在分布于胶原纤维中,血管明显减少,管壁普遍增厚,腺体减少或消失;肌层中可见较多散在、紊乱的胶原纤维柬。【结论】瘢痕形成后声带的各层结构均受到损害,尤以黏膜上皮层和固有层改变明显,导致嗓音质量、声带振动功能受影响。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骶尾椎脊索瘤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观察21例骶尾椎常规MRI、DCE-MRI和HE染色病理表现,测取瘤体最大径与DCE-MRI的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SIC)和最大强化斜率(wash in rate,Wi R)、最大消退斜率(wash out rate,Wo R)及强化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瘤体T2WI以高信号为显著特点。"足突边缘"征阳性18例的瘤体最大径大于阴性者(t=2.800,P=0.011)。脊索瘤信号在30 min内逐渐增强,TSIC缓慢持续上升,Wi R为0.75±0.05,Wo R为0,TTP为30 min。病理学主要表现是富含空泡细胞和液滴状细胞的瘤细胞巢间以大量黏液聚集。结论骶尾椎脊索瘤具有以椎体为中心的三维侵袭并椎前侵犯倾向的生物学行为特性,"足突边缘"征是其重要边缘形态特征。特征性的T2WI高信号、缓慢持续强化,与瘤细胞及黏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8.
免疫组织化学LDP染色法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一种优于常用的ABC和LSAB染色的新的免疫组化染色法———LDP法(labeleddextranpolymermethod)。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活检组织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LDP法试剂即第二抗体EnVision,编号K4001,以及...  相似文献   
49.
颌面区Kimura病CT和MR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颌面区Kimura病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区Kimura病的临床、CT和MRI表现。结果6例Kimura病病程长(平均5.5年),表现为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其中1例双侧肿大),皮肤瘙痒。所有患者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平均超出正常值约5~6倍)。CT和MRI表现为:(1)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常有多个结节;(2)累及并侵犯面部皮下组织,邻近皮肤增厚;(3)腮腺周围、颌下周围和颈深上淋巴结增大,增大的淋巴结密度或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光滑,无坏死、囊变,几乎不融合。结论Kimura病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术前可以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与去细胞神经体外结合培养的方法。方法从成年F344大鼠的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ADSCs,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复制缺陷性重组腺病毒载体(Ad-GFP)转染ADSCs。采用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去除大鼠坐骨神经中的细胞成分,将转染GFP的ADSCs通过微注射方法注入去细胞神经。用HE染色、电镜、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萃取及细胞种植后ADSCs的生长情况。结果Ad—GFP转染后,约85%的ADSCs可激发出绿色荧光。化学萃取可有效去除神经纤维中的细胞,ADSCs可在去细胞神经内生长并迁移。结论ADSCs通过微注射方法注入去细胞神经而构建的复合体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神经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