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摘要】目的:探讨骨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PHE/ES-HE)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骨原发PHE/ES-HE患者的临床、X线、CT、MRI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1.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病部位不同程度疼痛,病程3个月~5年。3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共31个骨骼病灶。1例病变位于右髂骨,5例位于右侧下肢。所有病灶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增强有明显强化。3个单发病灶的密度、信号不均,边缘有骨质硬化,相邻骨皮质中断,周围形成明显软组织肿块,病灶内部均见残存骨嵴及囊变,1例可见钙化;28个多发病灶中19个密度、信号均匀,15个可见硬化边,内部均无骨嵴、囊变或钙化。6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误诊,其中2例误诊为多发性骨髓瘤,2例误诊为骨巨细胞瘤,1例误诊为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误诊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理标本镜下可见增生的卵圆形或圆形的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未见血管腔隙形成,仅1例可见少量胞质内空泡形成,间质内多见散在炎症细胞,免疫组化检查:FLi-1(+),CD31部分(+),FⅧα部分(+),AE1/AE3部分(+),CD34(-)。结论:骨PHE/ES-HE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虽具有一定特征,但术前影像学检查易误诊,需与多发性骨髓瘤、骨巨细胞瘤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52.
脑卒中是我国主要致残、致死性疾病,大面积脑梗死是其中预后较差的一类,且常合并冠心病.本文从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理论阐述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治疗体会,主张急性期"闭证宜开"、"脱证宜固"以治其标,后期当滋养肝肾、化痰通络以治其本,并结合西医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3.
通过深入中医典籍,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病名、病位进行探源溯流,分类整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古代名称有瘫风、偏枯、拘挛、挛急等,现代名称"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为简便起见,可简称为"中风痉挛"。中风痉挛的病位在于筋、肝以及肝之经、阳明经、机关等,以筋与肝为主。  相似文献   
54.
从肝与脑在功能位置、经络循行、生理功能等3个方面的联系来阐释“肝脑相维”的内涵。肝脑相通以维系元神之机,“肝脑相维”主导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脑络瘀滞或不通贯穿缺血性中风病理变化的始终。提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调肝通脑法”,通过调理肝气以通脑络,或滋阴柔肝,或化痰清肝,或息风平肝,或养血补肝。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辣椒素(Cap)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抑制作用、凋亡率、细胞周期、氧自由基(ROS)、细胞内钙离子(Ca2+)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辣椒素(50、100、150、200μmol/L)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抑制作用;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DCFHDA检测ROS水平;Fluo 3-AM检测细胞内Ca2+变化。结果:辣椒素显著抑制SH-SY5Y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辣椒素处理12h后:G2/M期、S期减少,G0/G1期细胞增多(P<0.01),表明辣椒素将SH-SY5Y细胞限定于G0/G1期;早期凋亡率显著增加,为48.35%;辣椒素处理12h后ROS、Ca2+水平显著上调(P<0.01)。结论:辣椒素通过提高细胞内ROS、Ca2+水平,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增殖,将其限定于G0/G1期,促进其凋亡,有潜力成为新型抗肿瘤天然药物。  相似文献   
56.
马嘉琦  徐才轩  钟东  谢乐  李映辰  伍大华 《中草药》2024,55(7):2316-2331
目的 基于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种类的口服中成药治疗眩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3年7月31日,运用Review Manager 5.3、Stata 1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8篇RCTs,涉及12种中成药,总样本量10 639例,其中试验组5 368例,对照组5 271例。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眩晕灵+西医常规、舒颈定眩颗粒+西医常规、养血清脑颗粒+西医常规;在降低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方面,SUCRA排名前3的干预措施为强力定眩片+西医常规、银杏叶片+西医常规、清眩醒...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9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统计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气虚、血瘀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降幅更加显著(P均<0.05)。2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各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给予西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8.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我国官方发布的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方案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探讨其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我国官方发布的中医药防治COVID-19诊疗方案中的治疗处方,将处方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利用该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及复杂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55首处方(包含148味中药),使用频次前九位分别是甘草、杏仁、麻黄、藿香、石膏、茯苓、半夏、陈皮、苍术;药味多为苦、辛、甘味,药性以温、寒、平性为主;药物归经前三位分别为肺经、胃经、脾经,并得出药物间的关联规则,提取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10个,演化新处方5个。结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能对中医药防治COVID-19诊疗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用药规律探讨,通过分析其组方特点,能进一步给出其优化依据,同时为防治COVID-19的临床遣方用药及新方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目的搜集1979年以来正式发表的关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探索,为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现代文献数据库,SPSS 20.0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107篇,涉及方68首,药物129味,用药总频次为1 078次。得到累计使用频次大于75%的高频药物28味,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白芍,最主要使用的药类为活血化瘀药及补血药,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组。结论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基本病机可以分为阴血亏虚、络脉瘀阻,气血亏虚、络脉瘀阻,血虚筋脉失养3大类,白芍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最主要药物,木瓜、伸筋草、鸡血藤为对症治疗痉挛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复习28例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EnVis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4岁。临床上多为无症状结肠镜下偶然发现的表面黏膜光滑的小息肉,息肉直径2~12 mm,平均4.5 mm。镜下见肿瘤均起源于黏膜肌层,境界清楚,由形态学温和的梭形细胞组成,胞核细长,呈雪茄状,常可见核旁空泡,其胞质呈明显的嗜酸性,部分病例可见玻璃样变。细胞密度较低,呈交叉束状排列,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SMA、Calponin、h-Caldesmon均阳性;desmin阳性率86%(24/28);EMA、S-100、SOX10、CD34、CD117、DOG1、ALK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远低于1%。18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0~56个月(平均26.5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为少见的良性肿瘤,确诊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应与结直肠的其它梭形细胞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