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8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大肠癌发病部位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总结分析广东4个地区5间医院1988—2008年收治的8172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肠癌分布于直肠、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分别占54.3%、23.6%、22.1%。其中2006—2008年与1988—1990年比较,直肠癌的比例从56.1%下降到51.8%,右半结肠癌从19.7%上升到25.8%。3个部位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40岁到71岁以上年龄组,随着年龄增加,右半结肠癌的比例从20.7%上升到24.7%,直肠癌的比例从56.0%下降至51.0%。右半结肠癌中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等低未分化腺癌的比例较高,DukesC期和DukesD期的比例较高。结论广东地区大肠癌的发病部位以直肠为主,随着年份推移直肠癌比例逐渐减少,右半结肠癌比例逐渐增加,提示应重视全结肠镜检查。性别、年龄等因素可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部位大肠癌的病理特点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粪便DNA检测在大肠肿瘤机会性筛查中的价值。[方法]进入筛查的人群中连续收集46例大肠癌(CRC)、60例大肠腺瘤(CRA)及30例正常粪便标本,采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粪便DNA突变情况,并与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比较。[结果]CRC组、CRA组和正常组IFOBT的阳性率分别为45.7%(21/46)、18.3%(11/60)和13.33%(4/30);CRC组、CRA组和正常组APC的突变率分别为58.7%(27/46)、20.0%(12/60)和3.33%(1/30),p53的突变率分别为65.2%(30/46)、25.0%(15/60)和0%(0/30),K-ras的突变率分别为60.9%(28/46)、23.3%(14/60)和0%(0/30),粪便DNA 3个基因联合检测的突变率分别为76.1%(35/46)、35.0%(21/60)和3.33%(1/30)。CRC组、CRA组中APC、p53、K-ras基因单独检测的敏感性与IFOB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C组、CRA组粪便DNA 3个基因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C组、CRA组粪便DNA 3个基因单独和联合检测大肠肿瘤的特异性均高于IFOBT,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DNA联合检测大肠肿瘤的敏感性高于IFOBT,提示粪便DNA检测可能是更适于机会性筛查大肠肿瘤的无创性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大肠肿瘤患者粪便和组织中APC、p53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探讨粪便DNA检测用于大肠肿瘤诊断和筛查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1日—2012年8月1日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机会性筛查的46例大肠癌,60例大肠腺瘤患者和30例正常者的粪便和组织DNA,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粪便和组织中APC、p53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大肠癌组(CRC组)、大肠腺瘤组(CRA组)和正常组粪便APC、p53、K-ras的突变率分别为58.7%(27/46)、65.2%(30/46)和60.9%(28/46),20.0%(12/60)、25.0%(15/60)和23.3%(14/60),3.33%(1/30)、0%(0/30)和0%(0/30),组织突变率分别为63.0%(29/46)、69.6%(32/46)和63.0%(29/46),25.0%(15/60)、26.7%(16/60)和26.7%(16/60),0%(0/30)、0%(0/30)和0%(0/30)。在粪便中均能检测到与肿瘤组织相应的基因突变,大肠癌组和大肠腺瘤组粪便和组织APC、p53和K-ras基因突变率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分别为0.818(P<0.001)、0.901(P<0.001)和0.862(P<0.001),0.857(P<0.001)、0.870(P<0.001)和0.822(P<0.001),一致性均极好。结论 粪便DNA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大肠肿瘤早期诊断和筛查方法,可用于机会性筛查。  相似文献   
94.
陈惠新  许岸高  刘集鸿 《新医学》2000,31(4):215-216
1引言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有关胃癌癌前病变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的研究国内报道不多。黄参膏是我院用于治疗胃癌的中药制剂,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实该药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1]。本研究探讨黄参膏诱导胃癌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作用,旨在寻找预防胃癌的新途径。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与治疗方法 本文47例通过胃镜清理活检确诊为具有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或溃疡病患者是我院1997年9月至1999年10月的门诊或住院病人。每例子病变处取材4块,检测细胞凋亡,根据文献诊断标准[2],其中胃黏膜轻度…  相似文献   
95.
伤寒和副甲伤寒沙门菌抗生素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院从1993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伤寒、副甲伤寒患者329例,其中血培养证实为伤寒、副甲伤寒者171例。现就该171例伤寒、副甲伤寒菌株的抗生素药敏结果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一回顾性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71例患者均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收入我院的住院病人。其中伤寒63例,男27例,女36例(男∶女=1∶13)。1~20岁9例,~40岁50例,>40岁4例。副甲伤寒108例,男68例,女40例(男∶女=17∶1)。1~20岁23例,~40岁76例,>40岁9例。所有病人年龄均在65岁以下。12 诊断标准 (1)持续发热,有全身中毒症状,部分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脾…  相似文献   
96.
慢性肝病并消化性溃疡31例临床分析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516000)温帆渊,许岸高,李韶光慢性肝病患者常合并消化性溃疡,而两病之症状常有重叠。1984~1993年我们对207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上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共发现消化性溃疡31例,现报...  相似文献   
97.
我院1980~1989年共收治狂犬病86例,其中33例被犬咬伤后曾采取了不当的预防措施,导致预防失败。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8.
目前用于诊断胆系疾病的检查方法颇多,较常采用的是实时B超显像(下称B超)、胆囊造影(口服或静脉胆道造影)和十二指肠胆汁引流术(下称胆汁引流)三种,但这三种检查法对无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敏感性如何,国内报道则不多。为探讨这一问题,我院在1986年2月至1989年2月,对102例临床拟诊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广东省发热伴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RFIs)的病原谱构成及流行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和RFI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对519例临床标本进行风疹、麻疹、肠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人类小DNA病毒B19、伤寒副伤寒等病原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19例样本中检出314例RFIs病原体阳性标本,阳性率为60.50%。病原谱构成前3位为肠道病毒、水痘病毒和风疹病毒。不同年龄组感染的病原谱构成也不同:0~和5~岁年龄组以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为主,风疹在15~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水痘在60岁以上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原体在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肠道病毒是本地RFIs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部分病原体的感染与年龄有一定的关联,应长期监测RFIs病原体的活动水平。加速肠道病毒疫苗的研制,积极推行水痘、麻疹等疫苗的接种是控制RFIs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昆明市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IL-1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选取145例昆明市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7例、胃溃疡38例),用PCR-RFLP检测外周血的IL-1β-511、IL-1β+3954、IL-1RN的基因型,并结合文献进行不同地区间的比较。结果:IL-1β-511基因型中,C/C 25例(17.2%)、C/T 80例(55.2%)、T/T 40例(27.6%);IL-1β+3954基因型中,C/C 139例(95.9%)、C/T 6例(4.1%)、无T/T;IL-1 RN位点L/L与1/2基因型各占116例(80.0%)、28例(19.3%)、2/2基因型1例(0.7%)。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昆明市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IL-1基因型分布特点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可为该地区IL-1基因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