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2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16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237篇
内科学   181篇
皮肤病学   45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264篇
综合类   675篇
预防医学   239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188篇
  1篇
中国医学   208篇
肿瘤学   8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影响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41例)口服甲巯咪唑,乙组(39例)口服丙硫氧嘧啶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肝功能受损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四碘甲腺原氨酸(FT4)均处于高水平状态,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受到抑制,处于较低水平。治疗后,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有所改善,患者FT3、FT4较治疗前降低,TSH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乙组ALT、AST、GGT水平均有所升高,并明显高于甲组(P<0.05),其中,以ALT变化最为明显;甲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甲组患者出血5例肝损伤,乙组14例肝损伤,乙组患者肝损伤比例明显高于甲组(P<0.05),乙组患者肝脏损伤发生时间明显晚于甲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疗效相当。与丙硫氧嘧啶相比,甲巯咪唑对肝脏损伤程度较小,但服药后较早引起肝脏损伤,建议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R)在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84例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为浸润性乳腺癌组,随机选取仅患乳腺纤维腺瘤的患者279例为乳腺纤维腺瘤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术后病理资料、血型、术前外周血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以及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并计算得出PLR、NLR及AGR。应用受试者功能特征曲线下面积来评估三者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能力。本研究使用SPSS 20.0及MedCalc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绘图,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术前PLR及NLR均值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P<0.05),而AGR低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P<0.05)。Cox比例回归风险分析显示,患者的诊断年龄、PLR、NLR、AGR、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阳性淋巴结个数和分子分型均为乳腺癌的预后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得出,PLR、NLR及AGR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47.4、2.9及1.7。应用术前PLR(AUC=0.796,P<0.001)、NLR(AUC=0.716,P<0.001)及AGR(AUC=0.748,P<0.001)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均有价值,且PLR价值更高。 结论术前PLR、NLR及AGR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判断均具价值,三者相比,PLR价值更高,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骨肉瘤MG-63细胞生长周期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人骨肉瘤MG-63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0.1%二甲基亚砜、200μg/mL槲皮素处理24 h、48 h、72 h。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周期,运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kt、磷酸化Akt(p-Akt)、mTOR、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干预后48 h,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G1期细胞比例增加,而S期细胞比例减少,且p-Akt、p-mTO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 槲皮素可能通过阻断PI3K-Akt-mTOR通路阻滞骨肉瘤MG-63细胞生长,从而发挥抗骨肉瘤效应。  相似文献   
84.
周莲  符明昌  羊文芳 《海南医学》2016,(18):2965-2968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和抗核抗体谱(ANAs)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94例AID患者和103例非AID患者(对照组),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将194例AID患者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组、干燥综合征(SS)组、硬皮病(PSS)组、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组和过敏性紫癜(AP)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所有患者的ANA和ANAs,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者检出ANA、Ul-SnRNP、抗dsDNA、抗SSA、抗SSB、抗核小体和抗组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AID患者中ANA检测均呈阳性,其中SLE组阳性率最高,达93.5%,其次分别为MCTD组(85.0%)、SS组(79.2%)、PSS组(69.2%)、RA组(35.8%)、AP组(2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主要表达抗组蛋白(47.7%),明显高于对照组(1.0%)。SLE组主要表达抗SmDl (37.9%)、抗dsDNA (66.1%)、抗SSA (41.9%)、抗核小体(77.4%)和抗组蛋白(37.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组主要表达抗SSA (58.3%)和抗SSB (5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CTD组主要表达Ul-SnRNP (35.0%)、抗SSA (60.0%)和抗SSB (3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SS组和AP组主要表达抗Scl-70(46.1%和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ANA阳性患者检出97例ANAs阳性,符合率74.6%;64例ANA阴性患者检出58例ANAs阴性,符合率为90.6%;AID患者ANA核型分布以核颗粒型和核均质型为主,其他核型较少见;核颗粒型多为抗SSA (48.5%)、抗SSB (23.7%)和抗组蛋白(26.8%),核均质型多为抗dsDNA (28.9%)、抗核小体(29.9%)和抗组蛋白(25.7%)。结论 ANA可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但缺乏特异性,联合抗核抗体谱检测对AI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符浪花  韩笑  宋毅军△ 《天津医药》2018,46(11):1185-1188
摘要: 目的 探讨 “Y” 形及半 “Y” 形延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并对两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例延髓腹、 中及背三部分 (VMD) 同时发生梗死的延髓内侧梗死 (MMI)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累及VMD的MMI患者中, 6例发生双侧梗死, 呈 “Y” 形; 单侧梗死者5例, 呈半 “Y” 形。延髓 “Y” 形梗死组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饮水呛咳或吞咽困难 (6例)、 头晕或眩晕、 肢体无力、 构音障碍 (5例)、 感觉障碍 (5例)、中枢性呼吸障碍 (3例) 等。延髓半 “Y” 形梗死组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头晕或眩晕、 肢体无力、 构音障碍 (4例)、 感觉障碍 (4例) 等, 2组间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发生比例差异明显。“Y” 组和半 “Y” 组梗死存在椎动脉先天变异均较常见, 均为3例。MMI患者除呼吸衰竭者外预后可。结论 延髓 “Y” 形梗死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及呼吸衰竭比例远高于延髓半 “Y” 形梗死患者, 一侧椎优势的椎动脉变异是VMD同时受累的MMI患者的重要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失代偿肝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用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治疗,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每次750 mg;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50 mg,两药均每天3次,连用4周。治疗前后,测定2组的肠黏膜通透性指标、肝功能指标、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分别是0.09±0.06,0.12±0.08,这2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是(15.02±3.69),(18.45±4.10)ng·L-1,这2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分别是(24.61±14.29),(36.82±15.67)U·L-1,上述3个指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改善率分别为71.80%,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ADR发生率分别为15.38%(6例/39例),20.51%(8例/39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提高肝功能;且不增加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文昌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口服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起始剂量为1.5 mg/次,2次/d,连用4周后若对该剂量耐受良好,增至3.0mg/次,2次/d,继续连用4周后对该剂量耐受良好,可增至6.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复方苁蓉益智胶囊,1.2 g/次,3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阿尔兹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ADAS-Cog)评分、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评定量表(BEHAVE-AD)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1.63%和95.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ADL评分均明显升高,ADAS-Cog评分、BEHAVE-AD评分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相关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Aβ、IL-1β、BK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王婧  陶爱恩  杨燕  杨建波  晏仁义  段宝忠 《中草药》2021,52(16):4789-4796
目的分离纯化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中的均一多糖,并阐释其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水提醇沉、分级醇沉得滇黄精总多糖(PKS)的50%和70%醇沉部位,再经DEAE-琼脂糖凝胶FF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并利用柱前衍生化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分别对其单糖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总还原力实验、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基自由基(·OH)清除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从50%和70%醇沉部位分离纯化得到3个均一多糖(PKS-1、PKS-2和PKS-3),其单糖组成均含有D-甘露糖、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D-阿拉伯糖和L-岩藻糖,其中PKS-1及PKS-3还分别含有D-核糖和L-鼠李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5 017.83、266 084.76和474 799.22;PKS、PKS-1和PKS-2的总还原能力、·OH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PKS PKS-2PKS-1。结论从滇黄精50%和70%醇沉部位分离到3个均一多糖,均为含有β构型的吡喃环酸性多糖,其单糖组成相似,PKS、PKS-1和PKS-2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为滇黄精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及抗衰老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9.
90.
大豆黄卷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历代医家记载大豆黄卷多为黑豆发芽的产物,也有医家认为黄豆、黑豆均可或只用黄豆发芽,及至现代则以黄豆、黑豆混用为主。南北朝之前,大豆黄卷发芽工艺多为土培,其后流行水培发芽;其药用部位可能也随之由最初的地上部分转变为包括大豆和芽体在内的整体。历代工艺均以发芽的长短控制大豆黄卷的炮制终点,但古今对芽长的认识存在差异。唐代以前临方多生用大豆黄卷,自唐代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的后续炮制品种。历代医家皆认为大豆黄卷性平味甘,无毒,主流多认为其归脾、肺、胃经,但对大豆黄卷的发汗解表之功效亦有不同认识。该文系统梳理大豆黄卷的本草古籍,探究其在历代本草中的发展演变,归纳总结药名、炮制沿革、性味功用和品质评价等内容,以期正本清源,为大豆黄卷的合理应用和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