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内科学   97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耕牛的血吸虫病防治尚存在许多困难。我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首次采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水牛,观察对同种血吸虫产生的特异保护力,以求保护水牛不受感染,降低血吸虫病传播来源和对人的危害,并且为人体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创造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小鼠保护力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免疫鼠后对尾蚴攻击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10^6和10^8CFU疫苗皮下接种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日本血吸虫尾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6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测量虫卵肉芽肿周长和面积,测定血清中CAg、IgG及其亚类水平,同时设有PBS和BCG对照。结果疫苗接种组的减虫率为16.64%-46.20%,减卵率为55.75%-60.50%,肝组织病变明显减轻,虫卵肉芽肿的平均周长和平均面积显著减少,血清IgG和IgG2a水平明显升高,10^8CFU组CAg升高。结论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是一种新型比较理想的疫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细胞免疫在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 300±5条免疫小鼠及日本血吸虫尾蚴 25±3条感染小鼠。于第 2wk、4wk、8wk和 12wk分别用血吸虫成虫抗原(SWAP)、虫卵抗原 (SEA)及丝裂原(ConA或LPS)体外刺激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Mφ),观察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 Mφ产生 IL- 1和脾细胞产生 IL- 2的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鼠的脾细胞于免疫或感染后2wk- 8wk经 SWAP或 SEA刺激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第12wk呈现明显抑制;免疫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或SEA 刺激于接种后第4wk IL-1 和IL-2 活性均显著增高, 感染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 刺激IL-1 于第8wk-12wk活性增高、IL-2 于第12wk 活性增高。结论: 提示减毒尾蚴免疫接种能较早地激活T 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在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血吸虫26kDa谷胱甘肽S—转移酶DNA疫苗的研究及其保 …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大陆株日本血吸虫26kDa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GST)的DNA疫苗进行研究,并观察了其免疫保护效果。分别构建含Sj26GST基因的重组质粒pCD-Sj26和pBK-Sj26,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将pCD-Sj26和pBK-Sj26分别导入NIH3T3成纤维细胞,用免疫荧光法(IFA)证实Sj26GST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分别将pCD-Sj26和pBK-Sj26及pBK-CMV肌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前染蛋白为指示,将制备型SDS—PAGE和电渗析技术相结合,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成虫31/32kD蛋白,用于ELISA中诊断血吸虫病。结果:纯化日本血吸虫成虫31/32kD蛋白(Psj31/32)与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和曼氏血吸虫病人血清反应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和98.4%;纯化曼氏血吸虫成虫31/32kD蛋白(Psm31/32)与上述病人血清反应的阳性率均为100%。与NHS和其它寄生虫病人血清反应的特异性较高。Psj31/32和Psm31/32检测同种血清,它们的OD值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但OD值与曼氏血吸虫病人粪便中虫卵数量(EPG)无相关关系。结果提示:两种纯化的31/32kD蛋白在血吸虫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存在,不仅可用于诊断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而且Psj31/32也可作为诊断曼氏血吸虫病的候选抗原,用于我国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体内外表达及持续时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在体内外表达及体内表达的持续时间。方法将构建的共表达日本血吸虫双价核酸疫苗pVIVO2-SjFABP/Sj23瞬时转染HEK-293细胞,通过逆转录(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检测真核细胞中SjFABP和Sj2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质粒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BALB/c小鼠12只,每月眼眶采血,并活体灌流小鼠2只,IFAT检测重组蛋白的原位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持续观察6个月。结果RT-PCR和IFAT证明质粒pVIVO2-SjFABP/Sj23能在体外表达。免疫后连续6个月,IFAT均检测到小鼠骨骼肌注射部位重组蛋白的原位表达,但Westernblot未检测到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存在。结论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在HEK-293细胞和小鼠骨骼肌中均能够正确地表达,体内表达持续时间至少在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7.
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及疗效考核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单克隆抗体(McAb)S31/32双夹心ELISA法检测感染不同寄生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CAg)427份,其中慢性血吸虫病188例,阳性检出率为95.2%,晚期血吸虫病阳性率4.5%(2/44),正常53人假阳性率5.7%.测定其他寄生虫感染患者及肝炎病人,除发现肺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华枝睾吸虫病有交叉反应外,其它均呈阴性反应.同时,检测血吸虫病治疗前、后CAg,计495 份血清,慢性血吸虫病治疗前188例,阳性率95.2%,吡喹酮治疗后3、6、12和36个月,其阴转率分别为20.4%、31.9%、96.2%和87.7%.比较双夹心ELISA法和一步法ELISA检查CAg,无显著差异.测试结果提示,采用单抗S31/32建立的双夹心ELISA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有很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病人在治疗后一年其阴转率高,有很好的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本室已经克隆的日本血吸虫成虫32kDa蛋白分子的cDNA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亚克隆入高效真核表达载体pCD,构建成功裸露DNA疫苗pCDSj32。pCDSj32在BALB/c小鼠骨骼肌细胞得到表达。表达产物可被小鼠抗32kDa蛋白分子单抗识别。免疫荧光定位显示,表达产物不但存在于细胞浆,而且可结合于胞膜并被分泌至胞外。  相似文献   
19.
日本血吸虫双价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的双价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构建共表达双价DNA疫苗pVI-VO2-mcs-SjFABP-Sj23和pVIVO2-mcs-Sj23-SjFABP,并用BamHI/EcoRI和BspHI/AvRⅡ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通过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质粒在BALB/c小鼠骨骼肌细胞的表达。70只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分别肌肉注射生理盐水、pVIVO2-mcs、pVIVO2-mcs-Sj23、pVIVO2-mcs-SjFABP、pVIVO2-mcs-Sj23-SjFABP、pVIVO2-mcs-SjFABP-Sj23和pVIVO2-mcs-Sj23-SjFABP+多糖佐剂,免疫1次。免疫后4周用40±2条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45 d剖杀,计数各组小鼠成虫数和肝虫卵数。 结果 双酶切反应和测序分析证明成功构建双价质粒DNA。IFAT结果提示双价质粒DNA可在小鼠骨骼肌细胞胞膜和胞浆中表达。双价DNA疫苗免疫小鼠后获得41.2%~53.8%的减虫率和47.0%~53.8%肝减卵率;pVIVO2-Sj23-SjFABP+多糖佐剂组获得68.9%的减虫率和84.0%肝减卵率,保护力显著高于单价疫苗和双价疫苗(P<0.05﹚。结论 共表达的双价DNA疫苗在小鼠体内可产生较好的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多糖佐剂组保护效果明显高于单价和双价疫苗组。  相似文献   
20.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能在体内引起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就影响寄生虫DNA疫苗免疫效果的途径和剂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