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5篇
肿瘤学   2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E2F1、BIRC5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恶性淋巴瘤及1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E2F1、BIRC5蛋白的表达. 结果 恶性淋巴瘤中E2F1、BIRC5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组中的表达(P<0.05).E2F1、BIRC5蛋白在侵袭性及高侵袭性淋巴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惰性淋巴瘤中的表达(P<0.01),而两者在侵袭性与高侵袭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E2F1、BIRC5蛋白在Ⅲ期和Ⅳ期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中的表达(P<0.01).此外,经统计学分析,E2F1、BIRC5蛋白在不同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2F1与BIRC5蛋白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E2F1和BIRC5的高表达可能是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恶性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春艳  甘润良 《医学综述》2009,15(11):1613-1617
EB病毒(EBV)是一种与多种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DNA肿瘤病毒。EBV基因表达产物有潜伏膜蛋白(LMP1、LMP2A、LMP2B),6种核抗原(EBNA1、EBNA2、EBNA3A、EBNA3B、EBNA3C、EBNA-LP),以及EBER1、EBER2和TP等。EBV通过影响和调控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干扰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使宿主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表达失衡。EBV能上调IRF-4、IL-6、Bcl-6、Bcl-2、A20等细胞生长因子、抗凋亡因子,还能抑制p53和PTPPK等肿瘤抑制基因,促使宿主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红细胞C3h受体花环(RBC-C3bRR)与红细胞免疫复台物花环(RBC-ICR)测定荷瘤小鼠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结果表明荷瘤小鼠RBC-C3bRR在肿瘤移植后虽进行性降低,明显低于正常小鼠对照组与接种死瘤细胞对照组:而RBC-ICR在接种肿瘤后第5天开始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小鼠对照组及接种死瘤细胞对照组。作者认为,肿癌移植后引进宿主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降低可能是导致肿瘤细胞进一步生长和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初步探索病理学双语教学改革,提高双语教学质量,通过对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病理学开展双语教学是可行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开阔专业视野,符合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教与学双方的英语水平、教材选择和教学手段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iR-195对BEL-7402/5-FU细胞5-氟尿嘧啶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检测BEL-7402细胞与BEL-7402/5-FU细胞中miR-195的表达水平。将miR-195质粒载体瞬时转染至BEL-7402/5-FU细胞;MTT检测细胞药物敏感性的改变。结果相比于BEL-7402细胞,miR-195在BEL-7402/5-FU细胞中表达水平下调;miR-195转染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较miRNA阴性对照组及未转染组明显增高。结论MiR-195能够增加BEL-7402/5-FU细胞对5-氟尿嘧啶的药物敏感性,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在一期梅毒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巢式PCR检测一期梅毒溃疡组织液和血清中TP-DNA,与暗视野检查(DF)、TPP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例临床诊断为一期梅毒患者,溃疡组织液巢式PCR、血清巢式PCR、暗视野检查、TPPA检测的阳性分别为28例(90.32%)、4例(12.90%)、17例(54.84%)和27例(87.10%)。组织液巢式PCR检测结果与暗视野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PP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巢式PCR检测一期梅毒溃疡组织液中TP-DNA敏感、特异,优于DF,而检测血清阳性率低,血清不适合作为巢式PCR检测的样本。  相似文献   
17.
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有众多的基因参与其中。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PRF1基因突变,套细胞淋巴瘤中SOCS3基因缺失及甲基化等与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有关;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诊断有关,如检测BCL10基因突变、CDH1基因甲基化、MALT1基因重组等有助于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或者类型的鉴别;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治疗有关,如治疗前后PIG-3基因表达出现改变,IL-10基因的不同基因型患者对同种治疗的反应不同等;某些基因与淋巴瘤的预后有关,如P15启动子甲基化、CDKN2A缺失等与生存指标有关,可作为淋巴瘤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鼻咽癌(NPC)来源潜伏膜蛋白1(LMP1)的鼻咽癌细胞系。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NPC来源LMP1的一般性真核表达载体及上皮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鼻咽癌细胞系CNE-2,用PCR、RT-PCR及蛋白印迹等检测N-LMP1在CNE-2中的整合和表达。结果:①成功构建了N-LMP1的一般性和上皮特异性表达载体。②N-LMP1基因在CNE-2细胞中获得了正确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NPC来源LMP1的鼻咽癌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LMP1在鼻咽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EB病毒(EBV)是一种DNA肿瘤病毒,以往有关EBV致瘤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淋巴细胞.日前检测发现人类T细胞淋巴瘤也存在EBV感染.近年来研究表明EBV感染可转化T淋巴细胞,EBV可能在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观察LMP1在T细胞中的分子生物效应,有助于了解T淋巴细胞中EBV的感染途径、感染方式以及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小鼠网织细胞肉瘤L_(11)1964年在远交群昆明(km)小鼠建株后,已传代和冻存近30年。本实验将L_(11)实体瘤分别移植到近交系615小鼠皮下和腹腔内,接种成活率为100%,无自发消退现象,肿瘤的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形态仍保持了原L_(11)瘤株的特点,其生长特征为:(1)皮下移植组:荷瘤小鼠寿命21~63d,平均寿命39.3d,中间存活时间39d;淋巴道转移率为95.7%,肺转移率为60.9%,肿瘤移植后21d首先出现肺转移,最早于第28d发现淋巴结转移。(2)腹腔内移植组:荷瘤小鼠寿命9~15d,平均寿命13.1d,中间存活时间13d,有2只动物出现肺转移,但未见到浅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