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46篇
  5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108例深部组织真菌感染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并对可疑感染标本进行培养.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5.97±2.94)pg/mL,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分别为(99.96±37.04 )pg/mL、(31.27±23.67)p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8.49、7.70,P<0.05、P<0.05);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与深部组织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t=11,48,P<0.05).真菌培养法与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对深部组织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0%及74.07%,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X2=30.13,P<0.01).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适用于早期诊断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引起的临床深部组织感染,可协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52.
53.
54.
目的 评价内镜供氧口垫在无痛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2年5月至2022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实施无痛ERCP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佩戴内镜供氧口垫,对照组佩戴普通鼻吸氧管及口垫。比较两组口垫及吸氧管佩戴时间、最低SpO2值、低氧血症发生率、低氧血症恢复时间、口垫及吸氧管移除时间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口垫及吸氧管佩戴时间短[(11.60±0.81)s vs (15.23±1.21)s,t=-19.325,P<0.001],低氧血症发生率低[5.00%(3/60) vs 18.33%(11/60),χ2=3.962,P=0.047],低氧血症恢复时间快[(8.67±3.06)s vs (18.00±2.90)s,t=-4.899,P<0.001],最低SpO2值高[(96.73±4.07) vs (91.20±9.12),t=4.293,P<0.001],口垫及吸氧管移除时间短[(5.23±0.72)s vs (10.40±0.72)s,t=-39....  相似文献   
55.
我院1995年10月-1997年10月,联用刺五加注射液和蝮蛇抗栓酶治疗31例脑梗死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 病例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扫描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中男24例,女7例;年龄52-84岁,平均66.2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1-81岁,平均64.6岁。2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梗死4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4例。原发病:原发性高血压24例,脑动脉硬化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12例,糖尿病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6.
吡柔比星(pirarubicin)是恶性淋巴瘤治疗中应用最广的多柔比星的4-O-取代物,其胞内移行较多柔比星迅速,心脏毒性低,抗肿瘤效果与多柔比星相当或更高。T细胞类恶性淋巴瘤的预后差于B细胞类恶性淋巴瘤,毗柔比星对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可能强于多柔比星。佐藤靖等就毗柔比星对T细胞类淋巴瘤细胞株的杀灭作用与多柔比星进行了对照研究,并与对B细胞类淋巴瘤细胞株的作用进行比较。多柔比星对B细胞类淋巴瘤细胞株Raji的IC50是吡柔比星的2.2倍;对T细胞类淋巴瘤细胞株Turkat的IC50是吡比柔比星的8…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状况及发生产ESBLs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6月住院患者分离的优势革兰阴性菌进行ESBLs表型测定,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560例临床资料分析产酶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等优势革兰阴性菌产酶率依次为48.8%、36.6%、37.5%、30.0%、52.5%、32.5%;痰液、尿液、血液分别为检出产酶菌的前3位标本,其构成比分别占42.5%、32.5%、7.5%,痰液标本中细菌产酶率高于尿液(P=0.001),但其余各类标本产酶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再次入院或转入院、近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4周等因素为感染产酶菌的危险因素。结论合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等广谱抗菌药物、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及时去除侵入性导管等是控制产酶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伤口分泌物中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VITEK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伤口分泌物中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测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31株菌株中,以G-杆菌为主(66.2%),其次为G+球菌(26.8%)和真菌(6.9%)。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是伤口分泌物的优势菌。55.4%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米卡星最敏感;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最敏感。结论伤口分泌物中以G-杆菌为主,病原菌耐药问题严重,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0.
藏红花(Crocus sativus L.)被誉为“植物黄金”,是一种名贵的妇科良药,有望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抗癌药物之一。但藏红花种植条件苛刻、适宜栽培的地区有限、田间栽培过程易感染病毒,加之其柱头入药、产量极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