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郑林  周宇子  王澎  曾敏  王旭 《心脏杂志》2021,33(4):421-424
目的 探讨新生儿危重先心病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及术前调整策略。 方法 收集从阜外医院PICU入组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行小儿外科手术先心病新生儿53例,及未行手术治疗新生儿共60例。未手术的7例中,5例自动出院,2例患儿院内死亡),接受手术的新生儿中位日龄为14天,男性37例,女性16例。以14 d分组对比两组术后临床指标,比较两组临床预后情况。 结果 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年龄14 d以内(含)新生儿27例,年龄14 d以上新生儿26例,对比两组新生儿术前体质量无明显差异(3.344 ± 0.428 vs. 3.631 ± 0.622)kg,对比术前转入ICU调整例数,两组无明显差异(16 vs. 11),对比术前出现危重状态例数,两组无明显差异(9 vs. 5)。临床预后对比,年龄14 d以上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少于年龄14 d以内组(318 ± 330 vs. 156 ± 167)h(P<0.05);ICU住院时间方面,14 d以上组明显少于14 d以内组新生儿(20 ± 17 vs. 11 ± 6)d(P<0.01);术后并发症对比:两组新生儿在术后死亡率、渗漏、二次插管、延迟关胸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新生儿年龄是否大于14天与院内死亡率、 渗漏发生率、二次插管发生率、延迟关胸等方面无明显相关,危重先心病术前危重状态出现概率与年龄无相关,尽早外科手术治疗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并不能改善临床预后,推迟危重状态出现时间的ICU系统调整策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索先心病术后早期外周血管阻力(SVR)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连续纳入2020年10月~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外科术后恢复室接诊患儿,共纳入80例,分为非体外循环组19例,体外循环组61例。为更好的研究SVR在不同疾病中的情况,体外循环组分为非紫绀型先心病组(40例)及紫绀型组(21例)两个亚组。记录返回PICU即刻的SV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相关术前术中数据等,总结分析SVR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与非体外循环组相比较,体外循环组的体质量、身高、术前血氧饱和度、术后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均下降(均P<0.05);与非紫绀型先心病组相比较,紫绀型先心病组术前的血氧饱和度下降、术后血氧饱和度下降、CPB时间增加、术后LVEF值下降(均P<0.05)。体外循环组患儿术后SVRI较非体外循环组患儿明显减低[(1357±299 )vs. (1129±330),P<0.01],进一步比较体外循环各亚组与非体外循环组的SVRI,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SVRI较非体外循环组无明显差异,而紫绀型先心病术后患儿SVRI明显减低(P<0.01)。体外循环组组内比较,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SVRI较非紫绀型患儿显著减低(P<0.01),同时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CI较非紫绀型患儿显著升高(P<0.01),紫绀组患儿术后SVV虽较非紫绀型患儿升高,但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示术后SVRI与体质量呈正相关(r=25.079,P<0.05),与体外循环时间呈负相关(r=?2.831,P<0.05)。 结论 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外周血管阻力可维持基本正常水平,紫绀型先心病患儿术后外周血管阻力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会增加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的风险。体外循环术后患儿SVRI主要受体质量和体外循环时间影响,体质量越低、体外循环时间越长,术后其外周血管阻力可能会越低。  相似文献   
83.
70例真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北京协和医院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8至2010年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微生物学和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结果 本组70例均存在基础疾病和潜在危险因素的患者确诊为真菌血流感染,40例(57.1%)为单数菌感染,30例(42.9%)住院期间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从70例患者的血培养中共分离122株病原体,72株真菌,50株细菌;念珠菌61株(84.7%),占绝对优势,白念珠菌31株(50.8%),非白念珠菌30株(49.2%)。分析真菌血症的原发感染来源,35例(50.0%)原发真菌血症,18例(25.7%)同时存在下呼吸道定植,10例(14.3%)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真菌血症,3例(4.3%)继发于腹腔真菌感染,另有4例(5.7%)存在多个部位相同真菌定植。住院期间死亡37例,粗病死率为52.9%,真菌血症所致的直接病死率为32.9%。单因素分析显示,ICU治疗(χ2=15.136,P<0.001)、30 d内手术史(χ2=3.540,P=0.060)、有创机械通气(χ2=4.450,P=0.035)与住院期间死亡相关;住院期间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χ2=5.657,P=0.017)、循环系统疾病(χ2=3.399,P=0.065)、ICU治疗(χ2=4.955,P=0.026)增加归因病死率。多因素分析中,ICU治疗增加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30 d内手术史与住院期间死亡负相关;ICU治疗和住院期间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增加真菌血症患者的归因病死率。结论 真菌血症多发生于有一定基础疾病的患者,常伴随细菌血流感染。出现真菌血症的患者预后差,半数以上病人死亡,ICU治疗同时增加真菌血流感染的住院期间死亡和归因死亡风险,住院期间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增加归因病死率,30 d内手术史与住院期间死亡负相关。  相似文献   
84.
目的综合分析Graves病131I治疗后发生早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10例Graves病行131I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观察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检查等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聚类和因子分析显示,在病程、疗程、发病情况及病情4项临床观察指标中,前3项相关程度高;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与刺激甲状腺免疫球蛋白(TSI)、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与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4项实验室测定指标中,前2项间及后2项间相关程度高,影响作用相似.②Fisher判别分析显示,在甲状腺质量、有效半衰期、最高吸131I率、患者服131I剂量和每克甲状腺组织给予平均131I剂量5项计量指标中,平均131I剂量因素对早发甲低的发生具有判别能力.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各项131I治疗Graves病后早发甲低的相关因素中,治疗前甲状腺质量、每克甲状腺组织给予131I的平均剂量、甲状腺最高吸131I率及TSI水平是治疗后出现早发甲低的影响因素.结论 131I治疗Graves病后早发甲低的发生可能受多种相关因素影响,在治疗前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并对理论剂量适当调整,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早发甲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5.
甲状腺属于人体内比较浅表的小器官,甲状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中比较重要的有甲状腺B超和EC T核素显像检查。这两种检查都属于非创伤性检查,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在临床甲状腺疾病的诊疗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甲状腺B超是超声检查的一种。它利用甲状腺及颈部周围组织对超声波的反射、吸收和衰减不同而成像,有着快速、及时、准确、方便的优点。B超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甲状腺的解剖形态、大小、内部组织回声情况,有无结节和肿物等。在临床应用中,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判断甲状腺体积大小B超检查可以通过测量甲状腺组织的三维大小,判断甲…  相似文献   
86.
背景与目的骨骼是最易发生肿瘤转移的部位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骨转移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其中核素骨显像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查手段,在  相似文献   
87.
背景 完善人员岗位管理是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目标的落实、社区工作人员能力和数量的匹配,从而影响机构运行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目的 研究浦东新区基于标化工作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论岗位数与在岗职工状况,为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岗位管理提供建议。方法 参照浦东新区区委地区办对新区街镇的4个分类,将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为A类(偏远农村)、B类(一般农村)、C类(城郊接合)、D类(城区)4类。通过浦东新区“社区云”管理平台收集2017年浦东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标化工作量、全科医师标化工作总量数据,计算社区理论岗位核定数并与实际岗位核定数进行比较。结果 4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标化工作总量分别为6 193 199、9 231 475、8 893 767、12 495 055,理论总岗位数分别为1 817、2 529、2 285、3 022个。4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岗位总数低于理论岗位总数,其中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岗位在岗职工数均低于理论数,其他人员在岗职工数高于理论数。结论 浦东新区岗位数总体欠缺,应按需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岗位数,建立岗位数动态增长机制;岗位结构欠合理,应规范岗位配置标准,优化内部岗位结构;实际岗位配置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吸引稀缺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88.
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立创伤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成立急救小组前、后各2年救治重度创伤(ISS评分≥16分)的临床效果。结果成立创伤急救小组前2年(2002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388例,ISS评分25.9±6.4,死亡152例,死亡率为39.2%,死亡率20.4%。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102.8±16.7min、140.3±20.6min。成立创伤急救小组后2年(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共抢救、收治重度创伤438例,ISS评分28.6±7.8,死亡87例,死亡率为19.9%,死亡率为7.1%,抢救室抢救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分别为69.5±11.5min、89.6±9.3min两组I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死亡率、抢救时间、入院距手术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成立急救小组后较成立之前均明显降低。结论成立创伤急救小组救治重度创伤能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9.
高分辨力CT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肺部弥漫性疾病的诊断,能够更好地显示受累肺实质严重的区域和影像学特征,但是扫描层间距为10~20mm时,可能会遗漏局灶性的肺部异常.多层螺旋CT能够将扫描的原始数据进行轴位的HRCT重建和在工作站进行冠状位图像的重建,是一种新的诊断技术[1].本研究扫描了48例临床诊断为肺部间质性改变的患者,比较冠状位图像和轴位HRCT在诊断肺部间质性疾病中两种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90.
他巴唑对Graves病131I治疗后碘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他巴唑对Graves病 (GD)患者体内13 1I代谢的影响。方法  15 8例首次接受13 1I治疗的GD患者随机分为 3组 ,0组 6 8例 ,13 1I治疗后未服他巴唑治疗 ;Ⅰ组 5 2例 ,13 1I治疗后 2 4h开始服他巴唑 15mg/d ;Ⅱ组 38例 ,13 1I治疗后 2 4h开始服他巴唑 30mg/d。13 1I治疗后动态测定GD患者甲状腺和尿中放射性 ,观察他巴唑及其剂量对体内碘代谢的影响。结果 13 1I治疗后 3组患者不同时间甲状腺部位照射量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组患者尿中放射性计数均于服13 1I后 2 4h内最高 ,2 4~ 4 8h内下降 ,4 8h后 (服他巴唑 2 4h后 )Ⅰ、Ⅱ组患者均呈上升趋势 ,其发生率与 0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Ⅰ组和Ⅱ组升降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GD患者13 1I治疗后 2 4h不宜加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要依据病情适时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