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31.
本研究探讨5-氮杂胞苷对骨髓瘤细胞株中XAFI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体外抗骨髓瘤细胞增殖效率。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和XG-7中XAF1基因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XAF1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0—5μmol/L5-氮杂胞苷处理骨髓瘤细胞株。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5-氮杂胞苷处理对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应用Graphpad5.0软件分析5-氮杂胞苷对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V/7-AAD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XG17细胞不表达XAF1mRNA,RPMI8226细胞表达XAF1mRNA转录本1和2。XG-7和RPMI8226细胞株XAF1基因启动子CpG岛均存在过甲基化。XG-7和RPMI8226细胞株经2.5μmol/L5-氮杂胞苷处理72小时后仅表达XAF1mRNA转录本1,并且XAF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程度降低。5-氮杂胞苷抗骨髓瘤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5-氮杂胞苷处理48小时抑制XG-7骨髓瘤细胞株的IC50值为2.6μmol/L。1.0、2.0、2.5、5.0μmol/L浓度的5一氮杂胞苷处理XG-7细胞48小时后诱导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3±8.0)%,(54.8±3.1)%,(64.1±3.4)%,(81.0±4.1)%。1.0—4.0μmol/L5-氮杂胞苷与1.0—4.0μmol/L亚砷酸联舍应用具有协同抗骨髓瘤细胞作用,联合指数均小于1.0。结论:骨髓瘤细胞中XAF1表达缺失与启动子CpG岛过甲基化有关。5-氮杂胞苷在临床上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下具有抗骨髓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与亚砷酸具有协同抗骨髓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2.
大齐量甲氨蝶呤致严重皮肤粘膜炎三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例1,男性,1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缓解2个月,双侧睾丸肿大数天,于1995年10月5日再次入院。复查骨髓,原淋+幼淋细胞占0.055;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均正常;肝功能AST(GOT)1234nmol·s-1/L,ALT(GPT)19...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AL)细胞的遗传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细胞遗传学技术对87例小儿AL进行染色体检查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 87例AL细胞核型异常检出率为62%(54/87),结果异常与白血病类型有特殊的对应关系,核型正常组缓解率高于核型异常组(P〈0.05),核型正常,超二倍体及t(15;17)易位者疗效较好,而伴t(9;22)、t(4;11)及t(8;21)易位者疗效较差;缓解期  相似文献   
134.
为了解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8例AL,包括2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期20例,缓解期7例),3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发病期28例,缓解期3)患儿化疗前后和20例正常儿童的血清TNFα水平。结果:血清TNFα水平ALL和AN-LL患儿发病期明显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而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的水平相似。ALL组与ANLL组、初发与复发病例、ALL的标危型与重危型相比,血清TNFα水平均无显著差异。ANLL组中,血清TNF水平M5最高、M3次之、M2最低,但均高于正常对照。AL患儿经化疗完全缓解后、升高的血清TNFα明显下降至正常对照水平。化疗缓解和死亡的患儿,其发病期血清TNFα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5.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发生药物性胰腺炎的特点,探讨药物性胰腺炎的触发工具。方法: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或尿淀粉酶中任一指标超过3倍正常上限(ULN)为筛选条件,从医院信息系统(HIS)调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病例。根据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评价标准和诺氏药物不良反应评估量表评价病例。经4名药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共同判定药物性胰腺炎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筛查出实验室指标阳性信息1 522条,相关患者335例次。最终判定药物性胰腺炎50例,其中44例怀疑药物为培门冬酶,其他怀疑药物包括替加环素、阿糖胞苷等;2例各发生2次药物性胰腺炎,怀疑药物均为培门冬酶;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发热,4例(8.0%)发病时无典型症状;血脂肪酶401.5(194.4,884.6)U/L,血淀粉酶245.8(166.8,507.8)U/L,尿淀粉酶778.0(383.4,2 048.0)U/L;12例(24.0%)伴有感染;考虑药物性胰腺炎后均停用怀疑药物,18例(36.0%)给予吸氧,7例(14.0%)给予血液净化,治疗后均好转,好...  相似文献   
136.
137.
目的:了解医院儿科的儿童保健教育的现状,探讨普及、改进儿童保健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方法:对两个不同等级的3所医院的儿科护士,就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找出医院儿科儿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为今后加强儿科护士儿童保健教育的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结果:40名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简单的儿童体检时间的知晓率较高,平均78.33%;对儿童保健中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为55.0%。对儿童保健中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各年龄段的护士对体检时间及辅食添加时间知晓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专和本科的上述知识的总知晓率与大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0岁和≥41岁的护士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专学历的护士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护士(P0.01)。结论:医院儿科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教育严重不足,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38.
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增殖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无血清MesenCult(R)-XF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6.57±0.7倍,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4,59±0.45倍(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MSC均表达CD44、CD90、CD73、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HLA-DR及CD34等抗原,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5±5.2)%均为G0/G1期细胞,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2±3.1)%为G0/G1期细胞(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MSC均可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脐带MSC按1 000、5 000、10 000、20 000个细胞/孔接种密度与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共培养的每分钟闪烁值(CPM)分别为(6.43±0.47)×104、(4.30 ±0.38)×104、(1.97±0.13) ×104和(0.24±0.03)×104,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与不同密度的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的CPM值分别为(7.85 ±0.07) ×104、(5.64 ±0.12)×104、(3.09±0.18)×104和(1.73±0.05)×104.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均为MSC,有传代增殖潜能,传代可达临床治疗MSC细胞量,并可避免异种蛋白致敏.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心脏毒性.方法 11例儿童APL共进行18例次As2O3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脏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肌酶、心肌钙蛋白变化.结果 As2O3治疗后,异常心脏症状及体征发生率为11.1%,心率加快发生率为27.8%,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44.4%,心脏多普勒超声异常发生率为11.1%,心肌钙蛋白异常发生率为5.6%.心脏毒性无性别和年龄(<10岁 vs.>10岁)差异.结论 常规剂量As2O3治疗儿童APL时心脏毒性较轻.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探讨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和其遗传多态性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个体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100例初诊ALL患儿、180名健康儿童进行TPMT活性检测.采用在线Primer3软件设计引物,对30例具有临床事件的患儿进行TPMT基因DNA测序.分析TPMT活性、遗传多态性与临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TPMT活性以在单位时间(1 h)内单位质量的血红蛋白(Hb,g)催化生成的2-氨基-6-甲基巯基嘌呤(6-MTG)的量(nmol)表示.结果 100例初诊ALL患儿TPMT活性为(31.72±10.31)nmol·g-1Hb·h-1,180名健康儿童TPMT活性为(30.70±9.67)nmol·g-1Hb· h-1,两者TPM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19例发生严重骨髓抑制的患儿TPMT活性为(20.96±7.24) nmol·g-1Hb·h-1,6例ALL复发者初诊时TPMT活性为(40.46±8.18) nmol·g-1 Hb·h-1,两者分别与30例具有临床事件的ALL患儿初诊时活性[(24.07±11.43)nmol·g-1Hb·h-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例化疗后发生严重肝脏毒性者初诊时TPMT活性为(23.60±7.48) nmol·g-1Hb·h-1,与30例ALL患儿初诊时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30).对30例具有临床事件的ALL患儿TPMT基因DNA测序,3例发生TPMT*3C杂合突变,其活性为(11.99± 1.32)nmol·g-1Hb·h-1,27例呈野生纯合型,其活性为(24.95±11.32)nmol·g-1Hb·h-1,杂合子突变患儿TPMT活性明显低于野生纯合子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启动子-100附近区域发现5种数目变异的串联重复(VNTR)基因型(*V3/* V3、*V3/* V4、*V4/* V4、*V5/* V5、*V4/* V6),其平均活性分别为19.35、25.06、22.61、32.16、11.85 nmol·g-1Hb·h-1,各组间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86).结论 TPMT基因多态性与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TPMT活性高低对于儿童ALL预后的判断和指导个体化用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