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对癫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癫痫组(EP组,n=14)、NF-κB活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PDTC组,n=14).采用大鼠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PDTC组于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PDTC(按体质量150 mg/kg).于造模后24 h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海马CA3区、齿状回、嗅周皮层、杏仁核复合体区P-gp和NF-κB亚基p65(NF-κBp65)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EP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和NF-κBp65表达显著增强(PO.05).结论 抑制NF-κB活化可以降低癫痫相关脑区P-gp过表达,癫痫发作所致脑内P-gp表达上调可能与NF-κB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在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对12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及5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的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并用6例非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6例肌组织标本中均可见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其阳性染色勾画出肌细胞的边界,胸及胞浆呈阴性。在DMD中有10例(83.33%)肌细胞膜肌营养不良蛋白不表达。BMD中3例(60)可见沿肌细胞膜分的不连续斑片状弱阳性染色。结论: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失或异常表达,是DMD/BMD型较为特异的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可为DMD/BMD型的病理诊断提供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西比灵加用治疗难治性癫的疗效.方法:采用加用自身对照法,对25例难治性癫在原用抗癫药物不变的基础上,加用西比灵(每晚5~10mg)辅助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善情况、不良反应以及其对原用抗癫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25例经加用西比灵治疗后,发作频度较加用前减少≥50%者12例,总有效率48%,其中5例发作频度较加用前减少≥75%;不良反应较少,仅2例表现为头昏、乏力,1例表现为恶心,且症状均较轻,减量后消失;加用西比灵前后原基础抗癫药物血浓度监测无明显变化;EEG好转14例(63.6%).结论:西比灵可作为治疗癫的辅药,且不影响其他抗癫药物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24.
七叶皂苷钠、强的松治疗Bell麻痹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Bell麻痹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 ,收集首次诊断Bell麻痹的急性期患者 85例 ,随机分为七叶皂苷钠组 (七叶皂苷钠加基础治疗 ) 30例、强的松组 (强的松加基础治疗 ) 2 8例、基础治疗组 2 7例 ,基础治疗包括多种维生素、针灸、理疗等 ,均在发病 3天内给予相应的治疗。采用House Brach mann(H B)面神经麻痹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 1个月时评定面神经麻痹等级。结果 治疗前 3组患者性别、年龄、面瘫部位、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首次治疗时H B面瘫等级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 1个月时三组患者H B面瘫等级经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4 8)。 3组间两两比较显示七叶皂苷钠组、强的松组面瘫恢复均优于基础治疗组 ,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 0 0 4 5、0 0 14 ) ;而七叶皂苷钠组与强的松组面瘫恢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6 16 )。结论 七叶皂苷钠可替代皮质类固醇治疗Bell麻痹 ,同时避免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5.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1,自引:6,他引:145  
目的 评价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 ,选择发病 4 8h内的ACI患者 6 3例 ,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 (31例 )及安慰剂对照组 (32例 )。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 30mg静脉滴注 ,每日 2次 ,共 14d ,同时给予维脑路通、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 ;对照组用等量安慰剂替代依达拉奉 ,余均同治疗组。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欧洲卒中评分 (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定和常规检查 ,以治疗第 2 1dESS增分率和第 90dADL增分率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2 1d后治疗组、对照组ESS增分率分别为 (6 0 .3± 2 8.2 ) %、(35 1± 2 3.6 ) % ,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90d后治疗组、对照组ADL增分率分别为 (71.5±2 9 8) %、(44 1± 4 0 .9) % ,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A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6.
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前瞻性、双盲、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验证尼麦角林治疗轻至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入组的110例病人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韦克斯勒记忆量表(WMS)为主要评价指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临床综合调查表(CGI)为次要评价指标.结果实际可评估病例103例,两组MMSE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提高,尼麦角林组提高更明显(分别为1.62±2.33、2.88±2.85);尼麦角林组WMS评分在治疗后有明显提高(5.04±10.61),阿尼西坦组治疗前后WMS评分无明显差异(1.98±9.49);两组治疗后ADL和CGI的SI均降低;尼麦角林组总有效率为80.0%,阿尼西坦组为56.6%.两组均无明显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尼麦角林能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功能,且其疗效优于阿尼西坦,应用尼麦角林每天60mg时具有相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中国抗γ-氨基丁酸B(GABA-B)受体脑炎患者合并多种抗神经元抗体及系统性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诊断的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情况,并系统性检索同时期已发表的关于我国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临床研究文献,对其合并抗神经元抗体及系统性自身抗体情况及临床意义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4年期间,本院共确诊4例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对全国所有已发表的关于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的荟萃分析,共纳入确诊92例,中位年龄数为57岁(18~79岁),男性68例(73.9%),女性24例(26.1%);共29例(31.5%)患者检测到一种或多种叠加抗体,其中神经元抗体以抗Hu抗体最常见,11例(37.93%),其次为抗NMDAR抗体5例(17.24%),抗Ma2、Yo、CV2、CASPR2抗体各1例,系统性自身抗体以甲状腺相关抗体最为常见,占7例(24.14%)。叠加抗体组患者合并肿瘤占16例(55.2%),高于无叠加抗体组33.3%(P=0.04),其中以抗Hu抗体组合并肿瘤占比最高8/11例(72.7%)。所有入组患者随访时间为0.5~33个月,中位时间8个月,共死亡23例(25.56%),抗神经元抗体组病死率7/18,高于系统性自身抗体组2/11(P=0.036)。结论中国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合并其他自身抗体较常见,其中叠加抗神经元抗体提示合并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而合并的系统性自身抗体未发现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海风藤酮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并与传统的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相比较。方法采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原位动态观察海风藤酮对活体鼠脑组织损害程度、神经递质方面的影响。分别对缺血再灌注组及海风藤酮、银杏苦内酯治疗组鼠脑组织缺血、水肿及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与乳酸(Lac)等代谢产物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缺血60m in再灌注1、3、6 h海风藤酮均能减小高信号区的体积,有效减少脑缺血后Lac/(PCr+Cr)比值的上升和NAA/(PCr+Cr)比值的下降,与银杏苦内酯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缺血再灌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海风藤酮与传统的PAF受体拮抗剂银杏苦内酯均具有明显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磁共振成像与波谱技术可为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脑保护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精确的神经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29.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93,自引:5,他引:9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 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 平行对照、多中心试验。共入组急性脑梗死病人 224例,实际完成213例,其中依达拉奉组109例 (男性61例,女性48例),安慰剂组104例(男性52 例,女性52例),依达拉奉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 30mg加氯化钠注射液250mL,iv,gtt,bid,14d为 一个疗程。安慰剂组为等量安慰剂加氯化钠注射液 250mL,iv,gtt,bid,14d为一个疗程。2组病人基础 治疗相同。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评分,以增分率来判断疗效。结果:d21依达 拉奉组神经功能改善的有效率为64.3%,安慰剂组 为33.6%。依达拉奉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 有效率为57.8%,安慰剂组为39.2%。依达拉奉 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安慰剂组为2.7%,无 统计学差异。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 注,每日2次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 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亦能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远 期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0.
特殊感觉障碍人群(盲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殊感觉障碍人群(盲人)大脑枕叶视皮层及相关结构在肓文阅读时充当的角色。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8名先天和后天盲人,在刺激(触摸中国盲文)和静止等两种对比条件下采集枕叶和有关皮层的回波平面图象。结果:盲人阅读中国盲文时在距状裂附近的纹状区、纹外区包括次级视觉中枢及与视觉信息处理有关的脑区均有激活信号出现,而正常人触摸盲文时上述脑区未出现明显激活信号。结论:枕叶可能参与肓文阅读过程的触觉信息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