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慢性骨髓炎病程迁延反复,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是目前临床难题。通过在沿用传统疗法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总结,临床对骨髓炎治疗有了革新性的提高与改变:应用现代骨肿瘤手术的基本原则,对骨髓炎病灶根治性清创;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复合组织瓣转移或移植,为组织缺损的修复及无张力闭合创口提供保障;并结合植骨、局部抗生素应用及骨...  相似文献   
32.
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改良Ⅰ期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改良Ⅰ期清创修复的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35~77岁。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3例,股骨转子间合并股骨近端骨折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5例。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以股骨近端LISS钢板重新固定骨折端,用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加混有抗生素人工骨的自体松质骨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术后及早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30个月。10例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断裂失效及感染复发病例,完全负重时间12~28周。末次随访采用Sanders创伤后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优7例,良2例,差1例。结论:改良Ⅰ期分次清创游离腓骨移植加载抗生素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植骨LISS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术后感染性骨不连,骨折愈合率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控制感染与改善骨折愈合条件的各项措施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治疗慢性难治性脓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O13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经多种治疗措施未能彻底控制感染、消灭脓腔的慢性难治性脓胸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40~83岁,平均年龄(66.38±11.24)岁,平均脓腔大小(163.54±121.48)立方厘米,合并胸腔内外瘘14例,后外侧切口手术史8例,最后应用以背阔肌或胸大肌为主的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行根治手术,根据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评价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出现并发症8例,平均住院(36.30±14.60)天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24.60±17.86)月,大部分未见脓胸复发,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 应用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可以治疗慢性难治性脓胸,尤其适合在合并有胸腔内外瘘、有后外侧切口手术史和脓腔较大的患者中应用,手术操作安全,中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4.
慢性脓胸通过开窗引流、胸膜剥脱术、胸廓成形术、介入封堵等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但临床上仍有一些患者因存在不易被彻底清除的巨大脓腔,也可能合并胸膜支气管瘘、胸壁窦道、残留骨和软骨等坏死组织,从而导致局部感染不易控制而难以彻底根治。笔者应用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治疗慢性难治性脓胸15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10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应用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治疗的慢性难治性脓胸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40~83(66.38±11.24)岁;位于右侧8例,左侧7例;发生脓胸的原因:肺癌根治术后6例,包裹性胸腔积液引流后3例,外伤性血胸开胸止血、肺部囊肿术后各2例,支气管扩张、冠心病手术后各1例.  相似文献   
35.
张展  张春  张晓文  郭峭峰  沈立锋 《浙江医学》2013,35(14):1348-1350
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多由跟骨开放性骨折或骨折切复内固定后创口愈合不良造成。跟骨是由较薄的皮质骨包裹大量松质骨构成,血液在松质骨内流动缓慢,容易造成细菌存留。而跟骨内、外侧和后侧的皮肤软组织较薄,创伤跟骨多伴有软组织挫裂,影响局部血运,加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剥离局部骨膜造成皮肤缺血坏死,均易导致跟骨骨髓炎。而且一旦跟骨骨髓炎形成,由于骨髓炎感染难以控制,再合并软组织坏死,临床上治疗极为棘手。近年来,我院采用植入载万古霉素硫酸钙人工骨加组织瓣覆盖创面治疗跟骨骨髓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跟腱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临床应用邻近带蒂皮瓣转移或游离皮瓣移植等不同方法治疗跟腱部软组织缺损12例.结果 12例全部成活,随访2~1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结论 跟腱部软组织缺损可通过邻近皮瓣转移或皮瓣移植得到良好的修复.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出现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岁,平均36.5岁;股骨5例,胫骨33例;受伤至骨搬移时间2~19个月,平均7.4个月;骨缺损长度4~12 cm,平均7.3 cm;术后均经过1周"待机期"开始骨搬移,搬移方向由近端向远端30例,由远端向近端3例,双向搬移5例;并及时调整力线及骨搬移速度,患者坚持负重。定期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是否存在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对合端不愈合以及再发骨折等并发症;并采用Pa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骨髓炎无复发,但出现多种骨性愈合不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骨搬移过程中发生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3例,对合端不愈合17例,发生搬移间隙骨折5例,尚未拆除外固定架时发生骨折1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骨折4例。带架时间9~27个月,平均16.3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7~2.7个月/cm,平均2.24个月/cm;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优12例,良16例,中3例,差7例;功能结果优14例,良18例,中3例,差3例。结论:骨搬移技术有效解决了长骨干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临床难题,但治疗周期长,对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此,应严格适应证选择,同时应细致操作,全程监控,及时随访,并积极指导患者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得到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8.
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肌瓣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66(42.5±11.2)岁;病程2~8(4.3±1.5)个月。全部病例在病灶清除后应用腓肠肌肌瓣修复创面,肌瓣表面行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肌瓣存活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9个月采用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所有肌瓣顺利成活,无坏死。切口Ⅰ期愈合13例,术后裂开2例,经换药治疗后愈合。15例获得随访,时间9~30(20.6±8.3)个月。术后感染无复发,肌瓣质地好,皮肤色泽与受区相似,外形良好。参考黄永新等的皮瓣疗效标准,优13例,良2例。术后9个月KSS膝关节功能评分,其中临床评分为83.3±7.8,功能评分为86.3±10.4。结论: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治疗髌骨内固定术后感染,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报道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填充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骨髓炎创腔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因创伤致组织缺损、骨髓炎22例,皮瓣面积最大17 cm×15 cm,最小10 cm×8 cm,肌瓣最大为10.0 cm×7.0 cm×2.0 cm,最小为6.0 cm×5.0 cm×1.0 cm。结果修复小腿下段16例皆获成功,伤口Ⅰ期愈合。修复足踝部6例,皮瓣边缘坏死3例,换药治愈。肌皮瓣坏死1/4,行植皮者1例。肌皮瓣坏死1/3行邻近筋膜皮瓣治愈1例。结论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骨髓炎创腔是有效可行的,但对携带的肌瓣究竟切取多大面积是安全的以及肌瓣的血运机制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足踝部创伤后严重复合组织缺损感染创面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足踝部创伤后严重复合组织缺损感染创面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足踝部创伤后严重复合组织缺损感染创面患者资料,男100例,女20例;年龄4 ~ 80岁,平均41.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个月至3年.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23.0 cm×12.0 cm.单纯皮瓣修复创面20例,皮瓣+载抗生素可吸收人工骨(RBK)修复57例,皮瓣+RBK+自体髂骨植骨43例.先行清创、VSD技术治疗创面者108例,清创后直接皮瓣修复创面者12例.对骨折内固定失效仍需固定者改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获3个月至5年(平均15个月)随访.106例患者术后伤口一期愈合,14例患者二期愈合.6例患者皮瓣或肌皮瓣出现部分坏死,均为带蒂转位者.113例患者骨髓炎一期治愈,骨折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2个月;3例出现骨不愈合患者再次行自体髂骨植骨,6~8个月后治愈;2例跟骨骨髓炎患者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后状况良好;另有2例虽经皮瓣移植创面闭合,但仍残留窦道换药,需再次手术. 结论 对于足踝部创伤后严重复合组织缺损感染创面,根据不同伤情,应用VSD技术、RBK、皮瓣、肌皮瓣转位或移植技术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