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7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基于临床文献报道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证素分布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2),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提取证型总数为619个,以肝肾亏虚、风寒湿痹、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痹阻、风湿热痹最为常见.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肝,与经络、脾、胃等相关.主要病性证素为湿、寒、热,以湿邪为首,发病与痰、瘀关系密切.证素组合形式有6种,以两证素构成证候形式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又以两病性证素组合最为常见.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肾,初期以邪实为主,日久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而见虚实夹杂表现,痰、瘀是病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2.
金桂兰  孙丽霞  汪悦 《新中医》2011,(3):125-127
目的:探讨增液布津汤对干燥综合征(SS)小鼠细胞因子1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探寻中药对SS干预作用机理。方法:取70只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六味地黄丸组、增液布津汤小剂量组、增液布津汤中剂量组、增液布津汤大剂量组共6组,各给药组均在第0天即开始给药,每天1次,直至第60天。于首次免疫后第61天球后静脉放血处死小鼠,解剖取相应脏器及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IFN-γ、IL-6均显著增加(P〈0.01)。而给予药物后,增液布津汤各剂量纽的IL-1、IFN-γ、IL-6含量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增液布津汤小剂量组IFN-γ/IL-6较模型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增液布津汤通过抑制细胞因子IL-6、IFN-γ蛋白合成及分泌,间接地抑制了Th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调节Th1/Th2平衡来治疗SS,从而缓解SS小鼠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进一步说明细胞因子在SS唾液分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痹痛灵颗粒对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制备佐剂型关节炎(AIA)模型,检测主要血液流变学指标;以二磷腺苷(ADP)为诱导剂,观察其对体外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结果:(1)痹痛灵颗粒能显著降低大鼠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2)痹痛灵颗粒能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结论:痹痛灵颗粒有抑制佐剂型关节炎大鼠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
马顾全  朱文  张晶  晏婷婷  汪悦 《江苏中医药》2023,55(3):36-38,39
"甘守津还"理论源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原用于治疗温病,指用甘草补中益胃、生津布津,救胃燥气伤者,引申为以甘味药为主,守护中焦,健脾润燥布津。干燥综合征(SS)是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阴虚津亏是其主要病机。临证可基于"甘守津还"理论,采用甘寒养阴、甘温益气、甘淡渗泄、酸甘化阴等方法治疗SS,使得津液复生,归于正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造模情况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药物对MRL/lpr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鼠体质量、饮食、饮水、肝肾功能、尿蛋白、抗双链(天然)脱氧核糖核酸(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的影响及各指标之间相关性。结果:造模、灌胃对体质量影响较少,主要在于药物因素。模型组有肝损伤,阴性组肝损伤不明显,用药组均有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作用,中药组降ALT作用较弱,用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TG、TCH升高,用药组对TG的影响不明显,中药组对降TCH有一定作用。造模组蛋白定量、血BUN较高,用药各组均有降低尿蛋白及BUN作用,中西药结合降尿蛋白具有协同作用。尿葡萄糖酐酶变化无明显规律,药物作用影响不明显。结论:MRL/lpr鼠有一定肝肾损伤,中药复方为犀角地黄汤加减用药较为安全,有一定保肝及降尿蛋白、降抗dsDNA作用。  相似文献   
26.
类风湿性关节炎证治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五年来,我们在风湿病专科门诊和病房共诊治患者197例,其中显效91例,好转9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4.4%。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先表后里,先清后温,先攻后补,配合强效药物等治疗原则。一、先表后里本病初起或急性活动阶段,外邪壅滞肌表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萆薢除痹汤降尿酸、抗炎及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萆薢除痹汤组(20.9 g·kg-1给药)、别嘌呤醇组(40 mg·kg-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采用氧嗪酸钾300 mg·kg-1ip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每天ig给药1次,连续7 d,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尿酸(SUA),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观察萆薢除痹汤降尿酸作用及可能的降尿酸机制;另取两组雄性昆明种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萆薢除痹汤组(20.9g·kg-1)、别嘌呤醇组(40 mg·kg-1),每组10只,每天ig给药1次,连续3 d,分别采用冰乙酸致扭体法观察萆薢除痹汤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耳肿胀法观察萆薢除痹汤抗炎作用;雄性昆明种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萆薢除痹汤组(20 g·kg-1)、吲哚美辛组(2 mg·kg-1),每组8只,每天ig给药1次,连续6 d,通过关节腔注射尿酸盐结晶(MSU)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模型,并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其抗炎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UA和XOD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β,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萆薢除痹汤能够显著降低SUA和XOD水平(P0.05),明显降低小鼠初次扭体时间(P0.05)和扭体次数(P0.05),明显减轻小鼠耳肿胀程度(P0.05),明显降低造模后24 h小鼠的踝关节肿胀度(P0.05)和IL-1β,TNF-α(P0.01)的表达。结论:萆薢除痹汤具有明显降低小鼠SUA作用,其降尿酸机制可能是抑制XOD的表达;萆薢除痹汤还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是与IL-1β,TNF-α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运用Meta分析对中医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检索并筛选出2000—2013年国内发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Jadad评分及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予漏斗图法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0篇,Jadad评分高质量文献2篇,低质量文献8篇。Meta分析显示,中医药(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对疾病疗效对比的结果[OR=3.58,95%CI(2.37,5.42),Z=6.03,P<0.000 01];单纯中医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对疾病疗效对比的结果[OR=4.66,95%CI(2.38,9.14),Z=4.48,P<0.000 01]。漏斗图法提示Meta分析具有可信性。结论:中医活血通络法可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对RA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9.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的发病机制有免疫机制、凝血机制、肠黏膜屏障机制等。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干预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30.
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虚实夹杂为病理基础,燥、痰、瘀、毒互结是本病的病理关键,久病入络是其发展的常见趋势。中医辨证分为:以脏腑辨证为主,从脾、肝、肺、肾论治;以气血津液辨证为主,从气、血、阴津、痰瘀、瘀热论治;以三焦辨证为主,从上、中、下三焦论治。治以滋阴润燥为主,佐以除湿、化痰、祛瘀、解毒、通络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