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目的了解急诊患者中因首诊诊断未明确而采用症状查因诊断患者的症状类型及其住院率和病死率,探讨采用症状查因诊断对患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7726例首诊诊断未明确而采用症状查因诊断的急诊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726例采用症状查因诊断的患者占同期急诊患者的5·3%,占同期急诊留观和急诊抢救患者的17·5%。居前3位的症状分别是腹痛、发热和头痛。(2)17726例患者经急诊治疗痊愈出院16960例,需进一步住院治疗者693例,住院率为3·9%。需要住院患者中临床症状居前3位的分别是昏迷(26·7%)、抽搐(18·2%)、气促(16·0%)。经急诊抢救无效死亡73例,急诊病死率为0·4%,病死率居前3位的症状分别为昏迷(18·2%)、抽搐(0·92%)、胸痛(0·90%)。结论(1)在采用症状查因诊断的急诊患者中,腹痛查因、发热查因、头痛查因最常见。(2)采用症状查因诊断的患者出院率高于诊断明确者,但住院率和病死率与诊断明确者无差别。  相似文献   
52.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急性中毒病人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近五年时间中到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所有急性中毒病人进行分析。结果五年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3793例,占同期急诊病人的0.88%。20~49岁为急性中毒的高发人群占80%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居前三位的急性中毒分别为:乙醇中毒(56.66%)、药物类中毒(18.80%)、食物中毒(10.97%)。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对症支持治疗,急诊治愈率为95.62%,需要住院进一步治疗者占3.11%,急诊病死率为0.71%。结论急性中毒的年龄、性别、中毒种类、治疗方法、疾病转归有其自身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能更好地为急性中毒的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3.
心肺复苏中两种人工通气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心肺复苏中球囊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采用球囊面罩通气和35例采用气管插管通气的心肺复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跳、呼吸骤停后得到及时供氧的时间;抢救后血氧饱和度(SaO2)上升到85%以上的比率及所需时间;胃内容物反流发生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及时供氧的时间、SaO2>85%所需的时间及胃内容物反流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SaO2>85%的比率和复苏成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通气方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酌情使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纳络酮、氟吗西尼、联合使用纳络酮和氟吗西尼治疗急性安定中毒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5例安定中毒患者随机分为纳络酮组(15例)、氟吗西尼组(15例)和联合使用纳络酮、氟吗西尼治疗组(15例).三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相同情况下,在相同时间内分别用纳络酮、氟吗西尼、纳络酮和氟吗西尼治疗,对三组患者,在治疗0、5、15、60、90、180min进行镇静催眠评分,并作相关的常规及生化检查,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氧饱和度.结果联合用药组的早期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独使用纳络酮组(P<0.05),但观察终点治疗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别.镇静催眠评分比较,使用氟吗西尼的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要低于纳络酮组,联合使用两种药物治疗组更低,且有显著性差异.三组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纳络酮,氟吗西尼都是治疗安定类药物中毒的有效药物,联合使用纳络酮和氟吗西尼是疗效体现更早、最终治疗结果更好.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下综合医院探视陪护管理小组的构建、运行及成效.方法 护理部联合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多部门共同组建探视陪护管理小组,开展制度制定、流程改进、培训督查,研发电子住院证、电子陪护证等.统计6个月运行效果.结果 督查患者22147例次,一患一陪落实率99.34%,患者总体满意度与住院环境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1),电梯单程运行时间和乘坐人次显著减少(均P<0.01);电子住院证已在53个护理单元应用,累计使用76116例次;其余护理单元已经完成应用培训,拟分批应用.结论 探视陪护管理小组的构建和运行符合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能使医患双方获益.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对高果糖诱导的代谢综合征(MS)大鼠血压及体重的影响.方法: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Ms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代谢综合征模型组(n=39).又将代谢综合征模型组分为4个亚组:模型对照亚组(n=10),非诺贝特亚组(n=8),毗格列酮亚组(n=11),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哑组(n=10)分别单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及二者合用干预.分析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合用,对MS大鼠收缩压、体重等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升高(P<0.01).非诺贝特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ISI变化均不明显(P>0.05).非诺贝特+吡格列酮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降低,ISI升高(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各药物干预亚组与模型对照亚组问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吡格列酮或合用非诺贝特干预明显改善MS大鼠胰岛素抵抗、降低收缩压,可更好地控制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月龄及体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月龄、180~250 g SD大鼠(青年组),及15月龄、400~500 g SD大鼠(老年组)各20只为研究对象;采用开胸直视结扎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引起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手术前后及手术过程中心电监护并记录心电活动,分析比较组间室颤等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在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的SD大鼠模型中,老年组心律失常及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成年组(心律失常发生率:85% vs 25%,P<0.01;室颤发生率55% vs 10%,P<0.01).结论 高月龄高体重老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后诱发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月龄低体重成年大鼠.  相似文献   
58.
<正>最近我接诊了一例特殊的患者,因为腹痛三天来院急诊。自诉三天前出现腹痛,呈持续性,位于右上腹,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全身皮肤发黄,小便黄,量少,患者感冒极度疲乏,呼吸困难。经检查,他的肝功能严重损害,转氨酶、黄疸指数明显升高,肾功能达到了尿毒症期,同时还伴有心肌损害。对于这种突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考虑到了中毒的可能,但是仔细地询问了患者的病史,没有发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主动脉形态结构及其表达miRNA-195水平的变化,以及贝那普利干预对其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SHR及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R对照组、SHR贝那普利组(SHR干预组)、Wistar对照组、Wistar贝那普利组(Wistar干预组),SHR干预组和Wistar干预组大鼠予贝那普利10 mg/(kg·d)干预,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HE染色检测大鼠主动脉结构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主动脉miRNA-195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主动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蛋白、Ⅰ型胶原(COL-Ⅰ)和Ⅲ型胶原(COL- 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贝那普利干预8周后,SHR干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SHR对照组(P<0.01),高于Wistar对照组(P<0.01)。SHR干预组大鼠主动脉miRNA-195表达高于SHR对照组、Wistar干预组及Wistar对照组(P<0.05或P<0.01);SHR干预组大鼠主动脉TGF-β1和Smad3蛋白表达低于SHR对照组(P<0.05),但高于Wistar干预组(P<0.01);SHR干预组大鼠主动脉COL-Ⅰ和COL-Ⅲ表达低于SHR对照组(P<0.05或P<0.01),但高于Wistar干预组(P<0.01);SHR干预组大鼠主动脉内中膜结构较SHR对照组改善,但未能恢复到Wistar对照组水平。结论 贝那普利干预可改善SHR主动脉重构,这一作用可能与miRNA-195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0.
<正>患者,女,40岁。因反复发热、颜面红疹2年,加重1个月于2014年3月5日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下午及晚上为主,最高体温39℃,伴颜面红疹,瘙痒,无破损,伴脱发及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无晨僵、畏寒、寒战等,上述症状反复出现,间断发作,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既往有白癜风病史6年,慢性荨麻疹病史2年。查体:T 39℃,P 120次/min,R22次/min,BP 102/64 mm Hg。全身皮肤可见散在色素缺失,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