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3篇
基础医学   69篇
临床医学   138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316篇
综合类   152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45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的填充材料较多,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多见,但自体骨取材引发供骨区出血、感染、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被临床工作者逐渐重视。同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融合器填充材料。目的:对比异体骨与自体骨填充椎间融合器结合钢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对44例脊髓型颈椎病共44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取颈前斜切口2.0-3.0 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尽量保留终板。其中24例取自体髂骨填充椎间融合器,2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以JOA评分、Odom’s疗效评定标准及X线射片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同种异体骨组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同种异体骨组融合率较自体骨组低,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影像学结果提示,术后3,6,12个月同种异体骨组与自体骨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同种异体骨作为椎间融合器填充材料,融合率与自体髂骨相似,并可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作为理想的骨填充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椎体裂隙周围硬化的Kümmell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6月,2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裂隙周围硬化的Kümmell病患者在本院接受PKP治疗。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测量并记录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后凸Cobb角的矫正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6个月;无脊髓神经根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术前VAS评分、ODI、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后凸角分别为(8.9±0.4)分、(87.5±3.5)%、(41.3±5.2)%、22.1°±1.8°,术后2 d分别为(2.2±0.6)分、(31.8±4.1)%、(71.2±4.9)%、12.6°±1.4°,末次随访时为(2.0±0.3)分、(26.1±1.3)%、(70.7±4.8)%、13.2°±1.8°,术后2 d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用于治疗椎体裂隙周围硬化的Kümmell病安全、有效,能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脱细胞纤维环基质(DAFM)对纤维环源干细胞(AFSC)分化行为的影响,为新型纤维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将从新西兰大白兔获得的AFSC接种于由猪纤维环组织制备的DAFM膜和无DAFM膜培养皿,分别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诱导,考察DAFM对AFSC分化行为的影响。结果 AFSC在DAFM膜上生长良好。DAFM膜上AFSC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水平低于无DAFM膜者,而成骨诱导分化水平显著高于无DAFM膜者;DAFM膜上的成脂、成骨及成软骨诱导比值(诱导组基因表达量/对照组基因表达量)均高于无DAFM膜者。结论猪DAFM有利于促进兔AFSC成骨分化,抑制其成脂及成软骨分化,较好地维持AFSC的差异性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骶骨脊索瘤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及三者的相关性,为骶骨脊索瘤的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人骶骨脊索瘤组织和1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VEGF的表达,利用CD34标记组织中的新生血管.[结果]①Survivin、VEGF在骶骨脊索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76.7%,均高于瘤旁组织(P<0.05).骶骨脊索瘤中MVD值(27.2±10.70) /mm2高于瘤旁组织(8.90±3.11) /mm2(P<0.05);②Survivin阳性表达的骶骨脊索瘤组织中MVD值(30.71±10.35) /mm2明显高于Survivin阴性组(19.00±6.25) /mm2 (P<0.05).VEGF阳性组MVD值(29.43±10.87) /mm2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19.86±6.18) /mm2(P<0.05);③Survivin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9,P=0.005);④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肿瘤有无局部浸润、是否复发相关(P<0.05).[结论]骶骨脊索瘤组织中survivin和VEGF表达水平较高,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与骶骨脊索瘤中的MVD均呈正相关,二者对骶骨脊索瘤的血管生成可能起协同、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5.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OCT)是一种较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20~40岁患者,女性较男性多发(1.5:1)。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GCT发病率稍高,约占全部原发性骨肿瘤的20%,但发生于脊柱的骨巨细胞瘤少见。由于肿瘤侵袭性生长并容易复发,部分肿瘤还会出现肉瘤变和肺转移,目前公认为半恶性或潜在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比较双Endobutton技术与锁骨钩钢板(CHP)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 1年12月收治的59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41例,女18例;年龄21 ~ 69岁,平均44.0岁;左侧21例,右侧38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双Endobutton组(26例)和CHP组(33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患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外展上举及前屈上举活动度、Constant-Murley评分及Karlsson分级.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1 ~30个月(平均15.2个月)随访.术后9个月双Endobutton组与CHP组患者患肩VAS评分平均分别为(2.1±0.7)、(2.9±0.8)分;双Endobutton组患肩外展上举和前屈上举活动度平均分别为100.8°±13.2°、131.5°±13.3°,CHP组分别为81.3°±8.3°、96.6°±10.8°,两组患者以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Endobutton组和CHP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分别为(85.3±6.3)、(82.4±6.1)分,Karlsson分级优良率分别为84.6% (22/26) 、90.9% (30/33),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Endobutton技术与CHP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相当,但前者较后者可更明显地改善患者早期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和前屈上举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空腔样骨折与无空腔样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54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治疗。其中27例伤椎呈空腔样骨折(A组),27例伤椎无空腔样骨折(B组)。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善情况。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及CT,比较分析2组伤椎高度、局部Cobb角、骨水泥的注入量及渗漏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均得到明显改善,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矫正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1.1%和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2种类型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空腔样骨折,PKP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的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微创通道精确开窗与经传统开放入路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经微创通道手术(A组)38例,传统开放手术(B组)34例,术后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影像学判断脊柱稳定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Spangfort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的优越性。结果 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和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腰椎不稳1例,其余并发症2组相似。2组患者所有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各随访时间点B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腿痛VAS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ODI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功能逐渐改善,组内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术后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pangfort评分标准,A组"优"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对椎间隙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并去除合并骨性压迫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9.
背景:肩锁钩接骨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术后疼痛和患肩活动受限临床多见,手术技术直接影响疗效。目的:探讨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匹配肩锁钩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优势。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肩锁关节脱位且行肩锁钩接骨板复位内固定韧带修复术患者49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30~75岁,平均(49.7±11.3)岁。患者分为3D打印组22例;传统手术组27例。3D打印组术前依据患肩CT扫描数据,3D打印肩锁关节模型,体外模拟复位,匹配合适深度肩锁钩接骨板并塑形,最佳位置固定肩锁关节。记录患者手术情况,术后随访患肩X线检查和功能恢复,评估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和取出接骨板后患肩活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10.5±2.8)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和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取出接骨板后两组患肩前屈、外旋、外展、内旋活动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辅助切开复位肩锁钩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X线暴露少,有效规避术后常见患肩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术后康复满意。  相似文献   
3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当今我国乃至全世界造成巨大影响并仍在延续,而老年患者病情相对较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发病率逐年增高,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在COVID-19疫情期间,制定合理规范的诊疗流程,为OVCF患者以及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是当务之急。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的诊疗规范以及目前国内外关于抗击COVID-19疫情和OVCF诊疗原则的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诊疗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