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肺部小结节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恶性病变的数学预测模型,探讨有效检出恶性病变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00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指标、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部恶性小结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数学预测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灶位置(OR=4.218,P=0.042)、病灶类型为磨玻璃结节(GGN)(OR=24.625,P=0.000)、病灶类型为部分实性结节(PSN)(OR=6.228,P=0.052)、血管穿行征(OR=10.646,P=0.036)、分叶征(OR=18.162,P=0.027)及毛刺征(OR=8.054,P=0.018)为肺部恶性小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恶性预测值(P)=ez/(1+ez),Z=-2.761+(3.204×GGN)+(1.829×PSN)+(1.439×位置)+(2.086×毛刺征)+(2.899×分叶征)+(2.365×血管穿行征).根据ROC曲线,选取预测概率0.64作为良恶性判断的临界值,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为87.0%,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54.2%,阳性预测值87.1%,阴性预测值为86.7%.结论 肺部病灶位于上叶,CT影像特征表现为GGN、PSN、血管穿行征、毛刺征和分叶征的小结节,恶性概率较高.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预测肺部小结节恶性概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2.
0 引言 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几十年来我们对于肺癌的认识以及对其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临床上Ⅰ期NSCLC治疗预后最佳,5年生存率可达60%~80%,但即使对于完全切除的Ⅰ期NSCLC复发率仍然达25%~50%[1].Ⅰ期NSCLC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而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等在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指预后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4- 2008年我院196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观察其手术前后血清标本中CEA浓度的变化情况,探讨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手术治疗中,对纵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国内外学者仍有较大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总结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为手术治疗NSCLC时正确处理纵隔淋巴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Naruke等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68例NSCLC施行肺叶(全肺)切除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系统性廓清术,分析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及分布情况。结果手术共清除纵隔淋巴结1143组,平均每例清扫6.8组,病理证实有纵膈淋巴结癌细胞转移(N2)的332组,N2转移率29.0%。最大径≤3cm(T1)肿瘤和最大径〉3cm(T2)肿瘤间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发生3组或3组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33.3%、42.4%。N2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14.3%。结论在上叶癌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居多,中下叶癌则跨区域转移居多。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跨区域性和多发性特点。  相似文献   
44.
2004年7月我院为一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左上肺陈旧性肺结核的乙肝病毒携带患者成功实施右肺移植同期左肺减容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5.
原发性气管肿瘤外科治疗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气管肿瘤发病率较低,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1996年-2006年手术治疗13例气管肿瘤,其中3例辅助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13例,男7例,女6例,33岁-70岁,平均48.7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刺激性咳嗽以及反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单孔荧光胸腔镜结合三维重建软件EDDA-IQQA在复杂肺段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15例在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包括术前行支气管检查、肺血管的三维重建数据,术中数据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方式均为拟单孔胸腔镜手术,手术中应用三维重建软件EDDA-IQQA荧光法界定段间平面后行肺段切除术。结果2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增加操作孔,无改变手术方式,平均手术时间79.73±30.14 min,术中出血量25.88±30.24 mL,术后胸管留置时间4.14±0.68 d,术后有10例出现痰中带血,口服云南白药一周后好转,8例出现短暂肺漏气(<4天),心律失常2例,肺部感染2例,无术后30天死亡病例。结论EDDA-IQQA三维重建软件为开展肺段,特别是复杂联合亚肺段切除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导航,同时,荧光法可以快速、准确、清晰地显示段间线,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可以降低复杂肺段的难度和风险,缩短学习曲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bronchofiberscopy,BF)活检诊断为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HG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9.6岁,胸部影像可见肿块、肺不张等病变,BF活检均在肺段以上的支气管见病变.11例行各式肺叶切除,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鳞状细胞癌(鳞癌);化疗5例,自行出院4例.结论 支气管黏膜HGIN多见于60岁左右男性,其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等类似鳞癌.常因活检、病理检验误差等原因而出现不同病理诊断意见.因此,在诊断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HGIN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等综合分析,或重复活检.一旦确诊即应采取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8.
支气管脂肪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1男,41岁,体重68 kg.咳嗽、胸闷1月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见左肺门影增大,左上肺见片状实变影.腹部B超示脂肪肝.纤维支气管镜(BF)见左上肺支气管开口处见圆形赘生物,表面光滑、色淡黄、无分叶,肿物边缘有淡黄色分泌物溢出(图1).实验室检查血甘油三酯(TG)2.64.2008年3月在全麻下行左上肺切除,肿瘤位于左上肺支气管腔内,2.5 cm×1.7 cm×1.7 cm.病理报告:左上肺支气管脂肪瘤(图2).随访1年无异常.  相似文献   
49.
患者男,41岁。因反复咳嗽、胸闷6月余入院。入院查体:略肥胖,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听诊左上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及哮鸣音。胸部CT示(图1,↑):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新生物,类似脂肪密度,其蒂位于左肺上叶支气管内,向上叶开口方向生长,几乎阻塞全部上叶开口,伴左肺上叶不张,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患施行肺切除手术时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对65岁以上106例心脏病患施行各种方式的肺切除手术,观察危及其生命体征的各种危险因素及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到这些危险因素中属于心源性的有严重心律失常等6项,属于非心源性的有肺功能代偿不全等3项。经积极处理后有5例死亡,病死率4.7%。结论:麻醉和手术本身并不构成危险因素。对于可控性危险因素积极处理后,老年心脏患仍能较好地耐受肺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