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8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研究己酮可可碱 (pentoxifylline,PTX)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 、 型胶原含量的影响。 方法  4 0只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均分 4组 ,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吡喹酮组 5 0 0mg/ (kg· d)治疗 2 d,高剂量 PTX组 36 0 mg/ (kg· d)治疗 8wk,低剂量 PTX组 180 mg/ (kg· d)治疗 8wk。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 ,观察不同剂量 PTX治疗前后肝脏 TGF-β1和 、 型胶原含量的变化。 结果  PTX对 TGF- β1和 、 型胶原含量的影响与治疗剂量有关 ,高剂量 PTX组 TGF- β1和 、 型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而低剂量 PTX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高剂量 PTX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可显著降低其肝脏 TGF-β1和 、 型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42.
乙型肝炎病毒(HBV)反基因与HBV的结合及对HBV复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三螺旋形成寡核苷酸与HBV基因的结合情况及其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 全盛一段能与HBV核心启动子位点(1734-1753nt)形成三螺旋的寡核苷酸(TF020)并标记上生物素分别用脂质体-TF020及裸TF020转染HepG2.2.15细胞,用链酶亲和素-生物素法(SABC)检测其转染效率及其与HepG2.2.15细胞中HBVDNA的结合情况;并采用ELISA、半定量逆转录(RT)-PCR及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经寡核苷酸处理的HepG2.2.15细胞及空白对照细胞上清HBsAg、HBeAg、HBV DNA及细胞中HBV RNA的水平。结果 脂质体-TF020转染HepG2.2.15细胞的效率可达80%,而裸TFO20转染率最高为40%;TF020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及胞浆中,TF020处理组细胞上清中HBsAg、HBeAg含量分别较空白对照组降低37.0%及78.2%,HBV DNA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而细胞中2.4kb/2.1kb RNA、3.5kb/3.4kbRNA亦分别降低31.6%及70.2Z%。结论 TF020通过脂质体包裹后可以很好地进入细胞并与HBV DNA结合;TF020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检测分析己酮可可碱抗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前后血清TNF -α ,IFN -γ水平的变化。方法 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 ,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在己酮可可碱治疗前后血清TNF -α ,IFN -γ水平的变化。结果 己酮可可碱治疗可降低血清TNF -α的含量 ,高剂量治疗组与感染组相比P <0 0 1,而低剂量组与感染组相比P<0 0 5 ,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己酮可可碱治疗后可提高IFN -γ的含量 ,高剂量己酮可可碱治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与感染组相比P值均小于 0 0 1,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高剂量治疗组疗效与吡喹酮治疗组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P >0 0 5 )。结论 己酮可可碱可明显降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血清TNF -α ,提高IFN -γ的水平从而发挥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蝎芪散治疗气虚血瘀性胸痹心痛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蝎芪散,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1月为一疗程。记录胸闷、心绞痛发作次数,服用硝酸甘油的次数及用量,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缓解症状、心电图改善方面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蝎芪散治疗气虚血瘀性胸痹起效快、持续时限长整体改善症候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5.
内毒素及h-EGF检测与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重症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 ,本文检测了 49例重肝患者血清内毒素和人表皮生长因子 (h EGF)含量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偶氮显色鲎试验方法及ABC ELISA方法测定血清内毒素和h EGF值。结果 :(1 )死亡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前高于存活组 ,且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而h EGF却相反。 (2 )随着病情进展 ,死亡组内毒素水平升高 ,而h EGF水平有所降低 ,存活组则与之相反。 (3)血清内毒素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高 ;而h EGF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低。结论 :内毒素及h EGF分别能反映肝细胞坏死及再生情况 ,其动态检测能较好预测重肝发展趋势 ,可用作评判重肝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6.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分析,进一步探讨适用于临床基因诊断的有效手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定量检测,并与常规定性PCR和杂交梳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FQ-PCR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杂交梳法及常规PCR法,其阳性率依次为:92.80%、78.57%和46.43%。结论:FQ-PCR技术,不仅可减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假阳性,而且能真实可靠的反映病毒复制情况,大大提高乙肝病毒的检出率,对临床诊断、药物筛选及疗效考核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48.
点免疫PAP法在抗心肌线粒体抗体检测中的应用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430022)医院科技开发公司隗荣华医院传染科李淑莉心血管病研究所廖玉华,涂源淑本文应用点免疫结合试验[1]结合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DI-PAP)法检测抗心肌线粒体抗体,对...  相似文献   
49.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β受体抗体对心肌细胞毒性作用的观察廖玉华,涂源淑,彭又红,李淑莉,程龙献,王朝晖,张金枝应用心肌细胞毒试验,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抗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简称抗β受体抗体)在含钙介质中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倍他乐克对心肌的...  相似文献   
50.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细胞移行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细胞移行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罗端德,李淑莉,张淑玲,曾令兰,魏屏关于性出血热(HFRS)的免疫功能,曾有报告认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但是对HFRS患者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则报道很少。本文作者应用皮窗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