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4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2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大鼠肝星形细胞、枯否细胞的同步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经济、简便的同步分离培养肝星形细胞及枯否细胞的方法。方法:应用胶原酶和蛋白酶对大鼠肝脏进行原位灌流、消化,获得大鼠肝脏非实质细胞,经18%(W/V)的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一步分离肝星形细胞及枯否细胞;肝星形细胞处在界面,枯否细胞则处在界面下;台盼蓝染色鉴定细胞活力;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肝星形细胞;溶菌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枯否细胞。结果:该方法分离的肝星形细胞和枯否细胞的纯度达95%左右。肝星形细胞得率(3.0±0.5)×107/肝,枯否细胞得率(4.0±0.5)×106/肝。结论:应用Nycodenz一步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很好的同时分离肝星形细胞和枯否细胞。  相似文献   
42.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肝脏微循环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及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微循环状态。对141例慢乙肝、12例肝硬化患者和2例正常人的肝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其中53例慢乙肝和2例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正常人的肝窦腔通畅,无狭窄和闭塞,无红细胞聚集现象。慢乙肝患者86.52%有肝窦腔狭窄,60.28%肝窦腔内见红细胞聚集,34.04%肝窦腔内有血栓形成;电镜观察见94.34%的患者肝窦内皮细胞窗孔减小减少,33.96%有基底膜形成,24.53%狄氏腔内出现胶原纤维。肝硬化患者肝组织结构紊乱,肝腺泡消失,假小叶形成。提示慢乙肝患者存在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硬化时肝脏微循环结构丧失。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常用化疗药物对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探讨端料酶作为化疗敏感性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顺铂、丝裂霉素C、阿霉素及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处理胃癌细胞,采用半定量TRAP-银染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的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顺铂、丝裂霉素C和阿霉素在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的同时,下调端粒酶活性,且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关系,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对端粒酶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观测细胞株端粒酶的活性变化可作为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指标,可合理选择新的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肝细胞Bel74 0 2自分泌一氧化氮 (NO)在 5 -氟尿嘧啶 (5 FU)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进一步揭示 5 FU的作用机理 ,同时寻找提高 5 FU的临床疗效的辅剂。方法 :人肝癌细胞Bel74 0 2按常规条件培养于含 10 %小牛血清的无L 精氨酸 (L Arg)的DMEM (dulbecco’smodifiedeagle’smedium)培养液中。在 5 FU作用下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表达情况 ,并在其底物L Arg存在的前提下 ,采用酶法测定硝酸盐 /亚硝酸盐 ,反映NO的生成 ,并证明其作用。用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 ,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细胞的定量。用L Arg的竞争性拮抗剂L NAME(Nω nitro l argininemethylester)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应用病理彩色图文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光密度定量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 5 FU的作用下 ,iNOS表达增强 ,5 FU组 (0 1687± 0 0 1968) ,对照组 (0 10 4 9± 0 0 12 66) ,P <0 0 5 ,在其底物L Arg存在的前提下 ,内源性NO的浓度为 (73 0± 10 2 ) μmol/L(P <0 0 5 ) ,有显著性提高 ;人肝癌Bel74 0 2细胞株的凋亡率显著性增高为 (17 85± 0 78) % ,细胞坏死率和残渣率显著减少分别为 (32 99± 0 83) %、(3 18± 1 0 1) %。L NAME  相似文献   
45.
柏—查氏综合征25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46.
观察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组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以寻求临床适用的最佳方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经内镜检查证实的RE患者,均符合1999年8月烟台会议通过的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试行)。年龄15~77岁,平均456岁,有轻重不等的临床症状。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Ⅰ、Ⅱ、Ⅲ3组。12 方法 3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药物治疗。Ⅰ组给予兰索拉唑治疗,30mg,1次d,清晨口服;Ⅱ组给予西沙比利+雷尼替丁治疗,西沙比利10mg,4次d,餐前30min及晚10点服药;Ⅲ组给予西沙比利+雷尼替丁加达喜治疗,西沙比利与雷尼替丁的服法同Ⅱ组,胃…  相似文献   
47.
肝癌患者血浆PGE_2含量与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应用放免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分别测定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PGE2、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变化,并观察消炎痛栓剂对部分患者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以40例肝炎后肝硬化、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肝癌患者血浆PGE2含量和CD8+细胞显著增高,两者呈密切的正相关;CD4+/CD8+细胞比值和NK细胞活性显著下降,与PGE2呈负相关;消炎痛治疗使肝癌患者血中PGE2含量基本降至正常,部分恢复T细胞亚群比例和NK细胞活性。提示高水平PGE2是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原因之一;消炎病可望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一氧化氮化酶(iNOS)的表达对p16、Bax表达的影响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HBsAg均阳性的49例HCC患者的iNOS、p16、Bax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分析。采用TUNEL法测检测细胞凋亡。结果iNOS和Bax以棕黄色颗粒着色于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细胞核阴性,间质细胞着色不明显。p16以棕黄色着色于细胞核中,细胞中偶见。细胞凋亡细胞核着色,细胞阴性。p16、Bax的表达及细胞的凋亡与iNOS的表达有关。结论iNOS表达可诱导抑癌基因p16、Bax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影响HCC的分化,故在诱导HCC中iNOS的表达,有望提高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HBV携带者中结核杆菌(TB)感染者抗-TB治疗所致肝损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点.方法105例结核杆菌(TB)感染者,其中HBV携带者45例,非HBV携带者60例,均进行抗-TB治疗6mo~8mo;前2mo四联用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后4mo~6mo两联用药,异烟肼和利福平.男选择60例HBV携带者,无结核杆菌感染,未用药,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检查肝功能、HBV标记物、腹部B超检查,HBV标记物阳性的,进行HBVDNA滴度测定.治疗后,每2wk~4wk复查上述指标肝功能异常者,再复查1次,谷丙转氨酶(ALT)仍高于正常上限1.5倍以上者作为观察对象,部分做肝穿刺行组织学检查.肝功能异常者,ALT≥3倍正常值的,暂停用抗-TB治疗,其中HBVDNA滴度高于1000ng/L的,给予拉米扶啶治疗加保肝治疗,其余的仅给予保肝治疗.结果结核杆菌(TB)感染者合并HBV携带者(A组)、TB感染者不合并HBV携带者(B组)、单纯HBV携带者(C组)肝功能异常者发生率分别为44.4%,13.3%,16.6%;发病年龄A组较B组年轻,P<0.05;e抗原转阴率,A组为20%,C组为10%;HBVDNA滴度增高时易出现肝功能异常;A组肝组织损伤较B,C两组严重;给予拉米扶啶治疗的10例患者肝功能正常后,再给予抗-TB治疗仅1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结论HBV感染可增加抗-TB药物治疗的肝毒性,尤其在HBVDNA滴度较高时(>1000ng/L),加用抑制HBV复制的药物可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率;抗-TB治疗后HBeAg转阴率略增加,可能与肝细胞损伤后病毒ccDNA负荷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0.
CagA+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分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agA^ Hp对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CagA^ Hp增加胃癌发生危险性的机制。方法:以TUNEL染色法研究30例CagA^ Hp阳性患者Hp根除前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CagA^ Hp阳性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为13.42%,Hp根除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降为4.8%,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而CagA^ Hp仍为阳性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无明显减少(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的CagA^ Hp阳性患者Hp根除后,胃黏膜上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阳性明显增多(P<0.01),且胃黏膜上皮细胞bcl-2的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1),而CagA^ Hp仍为阳性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无明显增强(P>0.05);bax蛋白表达阳性的CagA^ Hp阳性患者Hp根除后,胃黏膜上皮细胞bax蛋白表达阳性明显减少(P<0.01),且胃黏膜上皮细胞bax的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CagA^ Hp仍为阳性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bax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无明显减少(P>0.05)。结论: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是CagA^ Hp参与胃癌发生的机制之一,CagA^ Hp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促进bax的表达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