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临床疗效,为临床更好更合理的应用拉米夫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以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治疗后动态观察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HBV—DNA阴转和ALT复常情况,以及出现HBV-DNA复阳的情况。结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3年),52例出现HBV—DNA阴转占89.66%(52/58),HBeAg阴转率为65.52%(38/58),HBeAg血清转换率为29.31%(17/58)。12个月时ALT复常率79.31%(46/58)。治疗过程中出现HBV-DNA复阳22例,占HBV-DNA阴转总数的42.31%(22/52),其中13例加用阿德福韦酯后再次阴转,13例停药后随访,6例出现HBV—DNA复阳。5例患者出现HBsAg阴转。结论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持久抑制HBV复制和促进HBeAg阴转及血清转换,但存在耐药性和停药后的复发,选择适合的患者,可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4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其中每年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为2%、1%[1].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机体内持续感染是由病毒和机体免疫功能决定的,而Th1/Th2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比例失衡是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2].故笔者通过对轻度慢乙肝患者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观察,探讨细胞因子与轻度慢乙肝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3.
笔者于2001年12月-2002年12月期间,以双环醇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21例,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1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拉米夫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中所提的适合治疗对象,所有病例拉米夫定治疗后HBV DNA曾转阴、ALT恢复正常,但治疗过程中HBV DNA再复阳,且HBeAg一直阳性。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拉米夫定联合双环醇(设治疗组)及拉米夫定联合甘利欣、易善复(设对照组)治疗。治疗组21例均已经  相似文献   
44.
胡洁  朱肖鸿 《胃肠病学》2015,(1):36-37,41
背景:重度急性胰腺炎(SAP)是以胰腺自身消化为基础和胰腺自身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临床上尤以肝损害最为显著。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SAP并发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纳入2012年10月-2014年4月浙江省中医院收治的SAP患者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SAP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前列地尔注射液。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ALT、AST、TBIL、DBIL水平。结果:治疗前试验组血清ALT、AST、TBIL、DBI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ALT、AST、TBIL、DBI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BIL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对SAP患者的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5.
无β 脂蛋白血症亦称Bassen-Kornzweig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脂蛋白代谢疾病,全 球发病率<1/10 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药物性肝损伤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不包括非药物成分引起的肝脏损害。现报道无β 脂蛋白血症误诊为药物性肝损伤1 例。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患者肝组织病理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10例CHB轻度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Menshini法1秒钟经皮肝穿取肝组织进行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判断,并与车祸死亡正常人作对照,同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①肝组织炎症≥G2、肝纤维化≥S2等级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肝组织炎症〈G2、肝纤维化〈S2等级的年龄;②各中医证型患者肝组织炎症级别≥G2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各中医证型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2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但证型间比较仅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和湿热中阻型;④各中医证型间HBVDNA水平比较,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证型明显低于肝郁脾虚型,其他证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HB轻度患者至少有1/3的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疗,而且年龄越大越有必要;在控制肝脏炎症方面,辨证治疗应多加倡导,在抗纤维化治疗方面应重视补肾法研究。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方法:对6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治疗第24周、第48周及停药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患者对药物的应答情况。结果:治疗第48周及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患者生化学应答率及血清学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郁脾虚型疗效显著,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治疗第24周、第48周及随访第24周时不同证型间病毒学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肝郁脾虚型疗效最佳,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最优,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次之,瘀血阻络型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48.
枳椇子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枳棋子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及作用机制。方法:用高脂饮食和酒精灌胃法诱发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用单味中药枳棋子进行早期及中期干预,90天后处死、取血及肝组织,检测肝功能、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肝纤维化四项(HA、LN、PHIP、IVC),并对大鼠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灌胃90天后大鼠形成酒精性脂肪肝甚至肝炎模型,早期干预组的血清AST、ALT显著降低,肝脏脂肪变及炎症显著改善。结论:枳棋子早期干预可预防大鼠酒精性脂肪肝,而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发生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9.
近1年多来,我们采用拉米夫定联合苷必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能提高HBeAg/抗HBe血清转换.  相似文献   
50.
报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9例,采用在他巴唑治疗的同时并用锂盐及中药治疗,认为对有肝肾膛良及年老、年幼老以选择中药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