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70篇
外科学   300篇
综合类   10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6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叶正宝  马韬  奚文崎  耿梅  蒋劲松  楼谷音  张芬琴  朱正纲  尹浩然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5):《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7卷5期-376-378.页-《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7卷5期-376-378.页
目的:评价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并比较静脉化疗和介入化疗的效果。方法:取20例术前分期为Ⅲb或Ⅳ期的胃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静脉化疗或介入化疗,化疗方案为LV/5-FU CDDP THP,2-4个疗程后作超声胃镜及螺旋CT等复查,重新分期和评价临床疗效,并视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对切除的胃癌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并与临床分期相近的10例未行化疗者进行比较。结果:20例胃癌病人中,10例化疗后TNM分期降低(50%),14例获手术切除(70%)。介入化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静脉化疗组,但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提示介入化疗组的组织学疗效(87.5%)明显优于静脉化疗组(33.3%)及对照组(20.0%)(P<0.05),而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新辅助化疗在降低晚期胃癌的临床分期和提高手术切除率方面有一定作用;(2)初步结果表明,介入化疗的效果优于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73.
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C)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至2001年手术切除的T3、T4胃癌118例。将无腹膜转移的96例作为预防性研究组,其中42例行IPHC,54例单纯手术作对照,随访观察术后生存情况和IPHC对腹膜复发的预防作用;将有腹膜转移的22例作为治疗性研究组,其中10例行IPHC,12例作对照,观察术后生存期。同时对全组IPHC(52例)和单纯手术者(66例)进行总的生存分析比较。结果 预防性研究组中,IPHC者术后1、2、4年生存率为85.7%、81.0%和63.9%,优于单纯手术者(77.3%、61.0%和50.8%)。C0x模型提示,IPHC是T3、T4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腹膜复发率10.3%,低于单纯手术者的34.7%。治疗性研究组中,IPHC者术后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10个月)较单纯手术者(中位生存期5个月)长。全组IPHC病例总的术后1、2、4年生存率(76.9%、69.2%和55.2%)高于单纯手术的病例(66.2%、49.7%和41.4%)。结论 IPHC可提高B、L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4.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对氟尿嘧啶类药物的反应率存在很大个体差异,原因在于肿瘤内氟尿嘧啶类药物代谢酶[1,2],胸苷磷酸化酶(TP)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水平的差异;本文探讨TP和DPD在大肠癌的表达和定位。方法:21对正常大肠粘膜及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采用ELIS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临床病理指标相结合。结果:21对结直肠癌标本中,肿瘤组织与正常大肠粘膜的平均TP含量分别为(60.25±36.18)U/mg和(22.37±13.69)U/mg(P<0.01)。肿瘤与正常大肠粘膜内平均DPD分别为(12.75±5.86)U/mg和(14.02±7.48)U/m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P与DPD既可出现在肿瘤细胞内,也广泛存在于癌周免疫反应及炎细胞内。TP、DPD表达与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无明显关系。结论:正常大肠粘膜及癌组织中TP与DPD含量的个体间差异是临床氟尿嘧啶类药物有效性及毒副反应差别的理论依据。检测TP表达可用于5-FU前体药物敏感性的预测,检测DPD表达可作为氟尿嘧啶类药物敏感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5.
由于临床免疫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胃癌外科治疗的新领域,其中免疫监视的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在正确地估价病期、制订合理手术方案、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PTEN抑癌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病人的外周血、骨髓及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3例乳腺癌病人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发肿瘤PTEN蛋白的表达;用定量RT鄄PCR法测定原发肿瘤PTENmRNA的表达。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外周血和骨髓中的微小转移灶;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灶。结果:外周血、骨髓及前哨淋巴结中微小转移灶的检出率分别是24.5%,56.6%,26.4%和41.5%。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呈丢失者占35.8%,后者与外周血和骨髓微小转移灶间无显著关系,而与前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密切相关(P≤0.001)。PTENmRNA的表达与外周血、骨髓及前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灶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的丢失与前哨淋巴结中的微小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预测其早期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7.
胃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术式,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包括Roux-en—Y和空肠间置两大基本术式和其他一些改良术式。尽管种类繁多,但何种更好尚无定论,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十二指肠径路、储袋以及是否切断空肠三方面。现对主要术式作简要总结,并就主要争议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8.
探讨干扰素-γ(γIFN)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K562和MKN45人胃癌细胞为靶细胞,观察γIFN对TIL和LA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γIFN明显增强TIL和LAK对两种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呈剂量-效应相关关系。结论:IFN作为免疫治疗的重要调节剂,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蛋白质组技术在胃癌相关标志物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建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从中发现有意义的胃癌相关标志物。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总蛋白,银染显色,PDQuest软件分析,从中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或MALDI-TOF-TOF-MS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较好的胃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发现2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中15个得到鉴定,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有10个,其余5个在肿瘤组织中低表达。结论 建立了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应用质谱技术鉴定了15个差异表达蛋白质。  相似文献   
80.
胃癌患者机体免疫活性细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