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7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41.
目的研究自然流产患者子宫蜕膜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和TGF-β1mRNA的表达格局。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了15例早期自然流产及20例同期正常早孕要求行人工流产者蜕膜组织的TNF-α和TGF-β1mRNA表达水平。结果流产组和对照组蜕膜组织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98±0.52和1.08±0.10;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2±0.34和1.41±0.23。统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早期自然流产病人的蜕膜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而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与母胎界面TNF-α和TGF-β1mRNA的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制备能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干扰序列-白细胞介素18(EGF-IL-18)融合蛋白,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Bac-to-Bae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Sf9中表达融合蛋白,用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纯化表达产物,并以IFN-γ诱导实验和EGFR竞争结合实验初步评价融合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经SDS-PAGE和Westem blot检测,Sf9细胞中表达的重组蛋白与预期的EGF-IL-18融合蛋白分子量一致,纯化后融合蛋白具有较高纯度和良好的免疫原性。IFN-γ诱导实验和EGFR竞争结合实验显示,该融合蛋白具有肿瘤导向性和抗肿瘤活性。结论: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具有肿瘤导向性的抗肿瘤蛋白——EGF-IL-18融合蛋白,该蛋白具有较好的肿瘤导向性和抗肿瘤活性,可用于肿瘤的生物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肝衰竭分期联合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该院感染消化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10例HBV-ACLF纳入研究,将患者分为早、中、晚期3组,比较各组3个月时的病死率.按照入组时的MELD分值,分为MELD< 20分、20分≤MELD< 30分、30分≤MELD< 40分、40分≤MELD 4个组,比较各组3个月病死率.将肝衰竭分期为中期的患者按照△MELD(△MELD=MELD1周-MELD基线)<0分或>0分分为两组,比较两组3个月病死率.结果 早(n=18)、中(n=48)、晚期(n=44)患者3个月病死率为0、50%、95% (P<0.05);MELD<20分(n=24)、20分≤MELD<30分(n=54)、30分≤MELD<40分(n=28)、40分≤MELD(n=4),各组的病死率为31.58%、66.67%、85.71%、100% (P<0.05).肝衰竭分期为中期的患者中,按照△MELD<0分或>0分,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1.18%和85.71% (P<0.05).结论 肝衰竭早期患者生存概率大,而肝衰竭晚期以及△MELD>0的中期患者3月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及其单味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水煎液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正常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整肠生颗粒组、四君子汤组及各单味药组,连续10 d灌胃给予番泻叶水煎液塑造脾虚模型(空白组给予蒸馏水),再连续7 d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空白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收集造模前(第0天),造模结束(第11天)和治疗结束(第18天)的粪便样品,经硫酸酸化、乙醚萃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样品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利用16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造模结束时,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均显著下降(P 0. 05,P 0. 01),表明脾虚模型造模成功。治疗结束时,与模型组比较,白术组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均极显著升高(P 0. 01),四君子汤组、人参组和茯苓组部分指标极显著升高、部分指标显著升高(P 0. 05,P 0. 01);而炙甘草组仅多样性指数有所升高(P 0. 05),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相似性系数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的恢复调节时,白术可能发挥主要作用,人参、茯苓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对CT血管成像(CTA)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进行对照性研究,评价CTA 诊断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4 例患者均行CTA 及MRA 检查,其中5 例同时行DSA 检查。分析每个病人血管影像相应部位不同影像方法显示的程度与部位分布,并用双盲法验证。结果 34 例病人MRA 显示血管狭窄共100 处,其中1°~2°16 处,10 处CTA 相应部位显示无狭窄;3°~4°84 处,49 处相应部位CTA 显示无狭窄,11 处CTA 相应部位显示为1°~2°狭窄;3 处MRA 无狭窄而CTA显示狭窄。5 例行DSA 检查患者的MRA 显示脑动脉狭窄23 处,其中仅7 处DSA 显示相应部位血管狭窄,MRA假阳性率696 % ,过度诊断率957 % ;CTA 显示动脉狭窄7 处,与DSA相应血管部位表现相同,未出现假阳性。作者及双盲法的统计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257 列联表确切概率法) 。结论 CTA 显示脑动脉狭窄较MRA 更接近实际情况,影像更为可靠。进一步改进影像编辑方法后CTA可为临床怀疑动脉狭窄或其他病变更为可靠的影像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对CT血管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进行对照性研究,评价CTA诊断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34例患者均行CTA及MRA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DSA检查。分析每个病人血管影像相应部位不同影像方法显示的程度与部位分布、并用双盲法验证。结果 34例病人MRA显示血管狭窄共100处,其中1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一个简便快捷的叠鞘石斛产地加工方法。方法:以多糖、香豆素、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评价指标,对叠鞘石斛的切片阴干法、切片烘干法、燀蒸法、传统产地加工法及清水浸泡法、NaOH浸泡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综合评分结果由高到低为:切片烘干法>燀蒸法>NaOH浸泡法>清水浸泡法>传统产地加工法>切片阴干法。结论:切片烘干法和燀蒸法可应用在叠鞘石斛的产地加工中。  相似文献   
48.
目的:考察安息香不同提取方法的化学成分异同,探索安息香挥发性成分分析的最宜提取方法.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安息香溶剂提取部位(石油醚和乙醚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顶空固相微萃取挥发性成分的异同.结果:安息香溶剂提取鉴定出5个化合物(其中石油醚部位4个化合物、乙醚部位4个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19个化合物,顶空固相微萃取鉴定出12个化合物.3种方法所得成分中皆含有苯甲酸、苯甲酸苄酯、香草醛、肉桂酸苄酯4种成分,3种方法中常规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成分相对较多种类较全面.结论:3种提取方法中,安息香经常规水蒸气蒸馏提取得到的成分最多且种类最全面,提示此3种提取方法中常规水蒸气蒸馏是安息香挥发性成分分析的最宜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安息香中肉桂酸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产地安息香中肉桂酸的含量差异。方法使用Agilent TC-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40∶60∶0.6),流速1.0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肉桂酸在0.110 5~1.10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81%,RSD为2.89%。不同产地药材中肉桂酸的含量范围为0.047%~0.103%。结论中国、苏门答腊、泰国3个产地安息香中肉桂酸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0.
基因测序是实现肿瘤精准医疗的基础手段,可辅助肿瘤诊断、判断患者预后、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等。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治工作中。但截至目前,不同医疗中心对基因测序适应证的把控、报告解读水平,以及各测序平台的检测结果可靠性参差不齐。本文通过分析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诊治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结合笔者个人临床经验,探讨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诊治全程管理中的特殊性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