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37篇
  1篇
中国医学   7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了解阜阳地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住院患者的细菌病原谱构成,为临床医生的经验性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9月符合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定义的120例住院患者行痰培养、血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尿抗原检测进行病原学检测,检测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SP)、金黄色葡萄球菌(SA)、肺炎克雷伯菌(KP)、流感嗜血杆菌(HI)、铜绿假单胞菌(PA)、A组乙型链球菌(β-HA)、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T)、嗜肺军团菌(LP)。 结果 120份病例的阳性率为43.3%,其中各病原菌比例SP为15.8%(19/120)、SA为0.8%(1/120)、KP为5.0%(6/120)、HI为9.2%(11/120)、PA为7.5%(9/120)、MP为9.2%(11/120)、未检测到β-HA、CT、LP,混合感染率为4.2%(5/120)。120例患者均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其中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75例,病原菌感染的阳性率为38.7%(29/75),混合感染2例,混合感染率为2.7%。有基础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的病例45例,病原菌感染的阳性率为48.9%(23/45),混合感染3例,混合感染率为6.7%。 结论 阜阳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住院患者的前3位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较常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主要疾病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和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细菌病原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不同用法对血管康袋泡茶中芦丁的体外溶出度影响,为选择最佳的服用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管康袋泡茶不同用法芦丁的溶出度,检测波长为500 nm.结果:血管康袋泡茶的最佳服用方法为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5 min.结论: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的血管康袋泡茶服用方法稳定可行,为血管康袋泡茶最佳服用方法的筛选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3.
目的:优化益气固本颗粒的挥发油提取工艺,制成包合物。方法:以挥发油得率、藁本内酯含量为评价指标,选取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通过L_9(3~4)正交试验优选益气固本颗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各因素对挥发油提取工艺的影响顺序为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益气固本颗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14倍量水,浸泡0.5小时,提取4小时。验证试验中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048、0.048、0.050,RSD为2.37%;藁本内酯含量为6.81、7.05、6.93,RSD为1.73%。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益气固本颗粒的标准化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64.
CO2激光仍是目前治疗尖锐湿疣(CA)的首选方法之一。由于皮损所处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激光治疗后,创面愈合很慢,且渗出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表皮生长因子能直接刺激修复细胞内的DNA、RNA、蛋白质及细胞大分子的合成,增加胶原生成细胞的数量,加速创面愈合。我们对CO2激光治疗CA后的创面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深圳华生元基因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金因肽,国药准字S20010038),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现报道如下。一、病例资料63例均为门诊确诊的C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  相似文献   
65.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 2~ 8岁儿童CA的发病逐渐增多 ,损害部位以外阴及肛周常见 ,但儿童肛管内发生CA未见报告 ,现将我们发现的 3例肛管内CA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例 1,男 ,2岁 ,病程 2个月。肛门异物来我院就诊 ,检查发现肛门及肛管内有鸡冠状或菜花样赘生物 ,醋酸白试验阳性 ,父母均有CA感染史。例 2 ,女 ,2岁 ,病程 5个月。外阴发现皮疹后曾在外院行CO2 激光治疗 10余次 ,干扰素 5~ 10万U肌注及局部注射 1月余 ,后发现肛管内赘生物转我院。检查发现肛管内有大小不等菜花样皮疹 ,醋酸白试验阳性 ,父亲曾有CA感染史。例 …  相似文献   
66.
尖锐湿疣(CA)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发现合并基础疾病的CA患者增多,且有其临床特点。为了评估该类CA患者感染HPV的途径、病情特点及复发率等情况。我们将31例合并基础病的CA患者与93例未合并基础病的CA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67.
目的:对薏苡仁中含量最丰富的醇溶蛋白水解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水解产物进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体外活性评价。方法:利用胃蛋白酶水解薏苡仁醇溶蛋白,邻苯二甲醛法测定水解度,通过正交实验优化醇溶蛋白酶解条件。酶解液超滤(截留分子量3 kD)冻干得到小分子量多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ACE 抑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薏苡仁醇溶蛋白酶解的最佳条件为:底物浓度1%,酶与底物浓度比1颐5,水解时间48 h;酶解物在0.1 mg·mL-1 浓度下体外ACE 抑制率为83.40%依0.93%。结论:醇溶蛋白水解产物表现出较强的体外ACE 抑制作用,为薏苡仁降压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及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8.
手术室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手术室工作多层面满意度,分析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手术医生、手术患者或家属、病区护士、手术室护生进行手术室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 2009年4季度各层面满意度〉95%,比1季度满意度提高了9.51%,与1季度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人员素质、手术室管理、人文服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对手术室满意度进行多层面定期调查和不定期抽查,全方位地分析不同层面影响满意度的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达到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69.
背景:课题组研究的掺锶聚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经过前期的研究已证明有促血管化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内皮细胞与掺锶聚磷酸钙支架于体外复合培养,观察细胞的增殖和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9/2009-04在四川大学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材料:在制备聚磷酸钙过程中掺入锶制备掺锶量为1%,2%,5%,8%,10%的掺锶聚磷酸钙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①材料置于24孔培养板中,将浓度为3×10~7 L~(-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上,补加2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分别于1,3,5,7 d通过MTT法观察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②聚磷酸钙和8%掺锶聚磷酸钙多孔支架放于24孔板中,将浓度为1×10~8L~(-1)的内皮细胞悬液300 μL接种于支架材料上,补加600 μL RPMI1640全培养液.培养5 d后取出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形貌.③内皮细胞与不同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支架材料复合培养5 d,至细胞汇合后,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掺锶聚磷酸钙和聚磷酸钙材料上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形貌,内皮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分泌量.结果:MTT法实验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及其他掺锶量的掺锶聚磷酸钙比较,8%掺锶聚磷酸钙拥有更高的内皮细胞增殖度;扫描电镜表明在8%掺锶聚磷酸钙材料表面生长的内皮细胞具有更好的生长状态和生物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结果表明,与聚磷酸钙组相比,掺锶聚磷酸钙能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蛋白分泌量,其中以8%掺锶聚磷酸钙最为明显(P<0.05).结论:掺锶聚磷酸钙与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明显上调促血管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具有促血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宫颈尖锐湿疣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宫颈尖锐湿疣的发病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48例宫颈尖锐湿疣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采集,将病史资料、临床表现、临床相关检查指标及治疗等采用SPSS11法进行数据处理,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有冶游史者9例(18.8%),配偶有婚外性关系者30例(62.5%),宫颈糜烂者31例(64.6%);阴道分泌物异常者48例(100%)。讨论:通过病史和随访资料分析,发现宫颈尖锐湿疣的发病与诸多因素相关,其中年龄以40岁以下好发,其次是有妇科病或妇科炎症者、性伴有冶游史者、性伴曾患其他性病者等情况的发病率均较高,表明性活跃年龄、阴道炎症、性伴的专一性等均与宫颈尖锐湿疣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创面愈合期与皮疹数量和阴道炎症及其它性病感染也有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