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背景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PONV)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研究证实神经激肽.1(neurokinin一1,NK,)受体拮抗剂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PONV。Rolapitant(罗纳吡坦)为一种吸收迅速、半衰期相当长(达180小时)的强效选择性NK、受体拮抗剂,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低。我们对Rolapitant用于预防PONV高危人群的量效关系以及术后5天的预防迟发性IK)NV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方法这项关于Rolapitant的随机、多中心、双盲、有效剂量范围的研究设有安慰剂组和阳性对照组。纳入619例行开腹手术的成年妇女,基于PONV或晕动病史进行分层,分为6个研究组:Rolapitant口服剂量5mg组、20mg组、70nag组或200mg组;静注昂丹司琼4mg组或安慰剂组。主要研究终点:不考虑补救用药,拔管后24小时的无呕吐发生率。结果Rolapitant20mg、70mg或200mg组患者的术后24小时无呕吐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Rolapitant剂量与主要转归呈线性相关。与安慰剂组相比,Rolapitant70mg和200mg组的呕吐次数明显更低(P≤0.001,对数秩和检验)。尽管术后24小时无呕吐次数在Rolapitant组和昂丹司琼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Rolapitant200mg组和70mg组的术后72小时和120小时无呕吐发生率更高(不考虑补救用药)。结论Rolapitant降低术后呕吐的疗效优于安慰剂,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呕吐发生率。而且Rolapitant与安慰剂在不良反应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四种常见不同镇痛方法对子宫切除术后病人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根据镇痛方法的不同,将48例行子宫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四组:罗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组(Ⅰ组,n=12);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Ⅱ组,n=12);罗比卡因复合曲马多硬膜外镇痛组(Ⅲ组,n=12);曲马多静脉镇痛组(Ⅳ组,n=12)。观察麻醉前、手术后2、24、48和72 h五个时点病人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10(IL -10)水平的变化。结果 (1)四种镇痛方法均能提供一定的镇痛效果;(2)四组病人术后血清 IL- 6、IL- 10 水平与麻醉前值比较均升高(P<0 .05),一般在术后24 h达峰值。比较血清IL- 6、IL- 10浓度变化,Ⅰ和Ⅲ组抑制这两种细胞因子释放的能力明显强于Ⅱ和Ⅳ组(P<0. 05),与Ⅰ组比较,Ⅲ组更为明显(P<0. 05)。结论 硬膜外局麻药复合阿片受体激动药镇痛模式可更有效地降低术后炎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从机械原理和设计思想上对麻醉医师遇到的两个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与吗啡术后镇痛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术前氟比洛芬酯组(Ⅰ组)、术后氟比洛芬酯组(Ⅱ组)、单纯吗啡组(Ⅲ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1)、术后24h(T2)、术后48h(T3)抽取外周静脉血2ml,测定T细胞分化抗原(CD3 )、辅助性T细胞(CD4 )、抑制性T细胞(CD8 )、CD4 /CD8 表达及淋巴细胞(Lcell)总数。结果Lcell总数三组T2时均低于T1时(P<0·01),Ⅲ组T3时与T1时比较仍明显减少(P<0·05),CD4 Ⅲ组T2时明显低于T1时(P<0·05)。CD3 在T2时Ⅲ组与Ⅰ组比明显减少(P<0·05),CD4 在T1时Ⅲ、Ⅱ组与Ⅰ组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三组免疫系统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但使用氟比洛芬酯对免疫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氟比洛芬酯通过降低前列腺素E2的水平,影响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而发挥镇痛作用。本研究观察预注氟比洛芬酯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30例年龄13~56岁,体重30~76kg,ASAⅠ~Ⅱ级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无心肺疾病,肝肾功  相似文献   
16.
崔苏扬 《江苏医药》1998,24(10):749-749
本文以激光测试法(LDV),按正交实验设计,在0~2三级模拟气管对木同状态下的高频振荡通气(HFOV)进行测试,并采取模糊(Fuzzy)聚类分析。现将测试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实验与分析方法实验方法利用LDV在自制的完整气管一支气管一肺模型按正交实验设计(Lg「4‘])进行HFOV测试,测定三级气管的不同层面与不同状态下的气流方向、速度、湍流度及雷诺应力。分析方法不同状态,不同级气管及同级不同层面气流变化的诸多参数(423项)作一分类与总结颇困难,因为它们之间并无十分明确的区别与界限,尤其是在同级气管的同一层面中。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切皮前镇痛对肿瘤外科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肿瘤外科手术患者40例,年龄45~74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切皮前镇痛组(Pre组)和对照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吸入七氟烷,间断给予芬太尼或维库溴铵维持麻醉。Pre组切皮前15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术毕两组患者均采用吗啡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术后2、4、8、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首次PCA时间、术后24 h吗啡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切皮前镇痛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降低,首次PCA时间延长,术后24 h吗啡用量减少(P<0.05),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40mg切皮前给药,可以提高肿瘤外科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38例腹和胸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的主动脉瘤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手术切除并人工血管置换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近5年来,我院开展了这种手术。现将麻醉处理及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全组38例,男性29例,女性9例,60岁以上3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五组:水合氯醛+脑I-R组(A组)、水合氯醛+脑I-R+电针组(B组)、丙泊酚+脑I-R组(C组)、丙泊酚+脑I-R+电针组(D组)、假手术组(E组),每组8只。采用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于再灌注开始后,B组和D组电针百会命门和足三里穴20 min。在缺血后24 h,测定脑组织中的SOD和IL-1β含量变化。结果 I-R 24 h后,与A组比较,B组和D组大鼠脑组织中的SOD含量明显增加(P<0.05),C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C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D组IL-1β含量亦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大鼠脑组织中的SOD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E组比较,A组大鼠脑组织匀浆中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能使脑I-R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的SOD含量明显增加,而丙泊酚可以显著降低IL-1β含量。丙泊酚麻醉下电针可通过影响SODI、L-1β明显减轻大鼠脑I-R损伤。  相似文献   
20.
帕瑞昔布钠对肿瘤术后患者吗啡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不同方式给药对肿瘤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切皮前15 min、术后12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B组关腹时、术后12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C组不用帕瑞昔布钠作为对照.三组术后均应用吗啡行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PACU(麻醉恢复室)停留期间、首次要求镇痛时间、术后2、4、12、24、48 h的VAS评分,48 h吗啡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2 h的VAS评分低于B、C组(P<0.05);A、B组患者在PACU要求镇痛人数较C组显著减少(P<0.05);A、B组患者首次需求镇痛时问较C组延长,而A组明显长于B组(P<0.05);与C组比较.A、B组术后48 h吗啡用量显著减少,且A组少于B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肿瘤患者术后镇痛中,帕瑞昔布钠能够在减少吗啡用量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而且切皮前给药比关腹时给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