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1.
目的:通过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心肌中Fas、C-fOS表达阳性率的变化,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与心肌中Fas、c-fos基因表达的关系. 方法:将入选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缺血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缺血预处理组(D组),每组15只,测定各组大鼠心肌中细胞凋亡和Fas、c-fos的表达,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A组比较,B、C及D组大鼠的心肌凋亡指数、心肌中Fas与c-fos的阳性率均升高(P<0.01);与C组比较,B组及D组大鼠的心肌凋亡指数、心肌中Fas与C-fOS的阳性率均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心肌凋亡指数、Fas、c-fos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下调凋亡相关基因Fas、c-fos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AMI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以370例AMI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非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5例),入院后2组均给予规范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其中研究组加服复方丹参滴丸(l0丸/次,3次/日,出院后继续治疗满6个月),对照组未服用复方丹参滴丸。6个月后评定2组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新发病变和总心血管事件。结果 6个月后,研究组心绞痛(10.00% vs. 17.72%)、心肌梗死(2.78% vs. 7.78% )、心功能不全(3.89% vs. 9.44%)、冠状动脉新发病变(7.78% vs. 14.44%)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4.44%,低于对照组的4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能降低AMI支架术后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新发病变和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大鼠力竭运动后自由基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力竭组和GSH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安静状态下饲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周后取样;力竭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周后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运动后即刻取样;GSH组大鼠给予GSH腹腔注射1周后,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运动后即刻取样。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心肌丙二醛(MDA)含量和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力竭组大鼠心肌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GSH组(P<0.05);力竭组大鼠血清和心肌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GSH组(P<0.05)。力竭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GSH组(P<0.05)。结论: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和(或)SOD活性降低导致大鼠力竭运动后心肌细胞凋亡增加;GSH可减轻力竭运动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冠脉介入术前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能否预测UA患者的预后.方法 入选行冠脉介入术的90例UA患者为UA组,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FIB、D-二聚体的水平,UA组患者于抽血6个月后进行心血管事件评定,发生心血管事件者定为事件组,其余则为非事件组.结果 UA组患者FIB、D-二聚体的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患者FIB、D-二聚体的水平较高(P<0.05),事件组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P<0.01),r≈0.76.结论 联合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介入术前血浆FIB、D-二聚体的水平能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神经肽Y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炎华  梁伟钧 《医学综述》2007,13(10):727-729
心肌缺血再灌注(MIR)会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神经肽Y(NPY)具有收缩冠状动脉、损伤血管内皮和兴奋交感神经等作用,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和MIR损伤,也反映了冠心病的病情。NPY可能通过损伤冠状动脉内皮功能、脂质过氧化反应和降低心肌细胞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而导致MIR损伤。  相似文献   
16.
AIHA患者外周血Th1/Th2、Tc1/Tc2亚群的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aemolyticanaemia,AIHA)患者外周血Th1/Th2、Tc1/Tc2亚群极化状态,分析AIH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为AIH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AIHA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T细胞。以Cy5标记的抗CD4、CD8单抗和PE标记的CD30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AIHA患者Th/Tc、Th1/Th2、Tc1/Tc2亚群的比例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IHA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CD8+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CD4+/CD8+比例明显降低(P<0.05),CD4+CD30-T、CD4+CD30+T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CD4+CD30-T/CD4+CD30+T和CD8+CD30-T/CD8+CD30+T比例均明显升高(P<0.05),而CD8+CD30-T及CD8+CD30+T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IHA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发生改变,呈明显Th1/Tc1型细胞优势;Th1/Tc1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可能与AIH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在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作为无创性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伴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无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观察组Pmax、Pd和LAD值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0.4、27.6和9.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min、LVEF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仅Pd是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心肌机能指数和血浆脑钠肽评估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指标——心肌机能指数(Tei)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鉴别收缩性心力衰竭(SHF)及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心力衰竭患者67例,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SHF(LVEF<50%)及DHF组(LVEF≥50%)。32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常规超声指标及Tei指数,并采用ELISA法测得血浆BN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HF及SHF组Tei指数、BNP显著增高(P<0.01);心力衰竭两组相比,Tei指数、BNP在SHF组显著升高(0.63±0.11)比(0.82±0.20)ng/L,P<0.01;713.38ng/L比1345.86ng/L,P<0.05,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结论Tei指数、BNP在心力衰竭患者显著升高,二者可鉴别SHF及DHF。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生电话随访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戒烟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随访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出院时都叮嘱入选患者术后必须戒烟、长期服药和1年内返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出院后只对随访组进行电话随访,出院1年后评定两组患者的依从性。结果随访组患者的戒烟依从性[90.32%(56/62)vs.75.00%(45/60),χ2=5.02,P<0.05]、服药依从性[91.25%(73/80)vs.77.50%(62/80),χ2=5.74,P<0.05]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依从性[90.00%(72/80)vs.76.25%(61/80),χ2=5.39,P<0.05]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生电话随访对提高冠心病患者戒烟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复查造影的依从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能否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效率及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分别将笔者所在医院实施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措施前后8个月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各136例STEM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发病-to-FMC),首次医疗接触至心电图完成(FMC-to-ECG),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FMC-to-双抗),导管室激活,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结果研究组发病-to-FMC、FMC-to-ECG、FMC-to-双抗、导管室激活、FMC-to-B、D-to-B这些救治时间都较对照组短(P<0.01)。研究组发生心肌缺血症状、新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胸痛中心的持续改进缩短了STEMI的救治时间,提高了STEMI的救治效率,减少STEMI患者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