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观察加味逍遥散对特异性皮炎(AD)模型的疗效,对皮肤组织、表皮屏障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小鼠分为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加味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西替利嗪组。通过2-二硝基氯苯诱导复制特应性皮炎模型,给予加味逍遥散低、中、高剂量及阳性对照药干预,比较记录治疗前后皮损评分、耳廓厚度、搔抓次数、皮肤含水量;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gE、IL-33、5-HT,皮损TLSP、5-HT,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皮损中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皮损中claudin-1、occludin、ZO-1的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2,4-DNCB诱导小鼠背部皮肤出现红斑、鳞屑、水肿/丘疹,皮损组织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皮损厚度增加,血清IgE、IL-33升高,皮损中claduin-1、occludin, ZO-1水平降低。加味逍遥散可改善皮损症状、减少抓挠次数和皮损厚度,降低血清IgE、IL-33...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索小儿骨髓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或带瓣管道的制备找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采集小儿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培养液EGM-2培养,种植于提前包埋了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进行体外扩增,分别取48 h内贴壁细胞和48 h后贴壁细胞,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内皮细胞系列标志:CD34、CD31、FLK-1、VE-Cadherin和Ⅷ因子以及祖细胞标志CD133.结果经过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法选择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VE-Cadherin和Ⅷ因子,部分表达CD133.培养至第5代细胞形态基本相似,细胞总数可以达到108以上.结论自小儿骨髓可以分离培养出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并能体外扩增,可以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血管、补片或带瓣管道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索经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胸腔镜下心外膜射频消融联合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有效性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房颤患者,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完成5年随访, 评估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治疗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结果 21例房颤患者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 其间部分复发患者经再次抗心律失常治疗后部分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5年, 共有3例死亡, 1例失访, 11例维持窦性心律, 总治疗有效率为64.7% (11/17)。随访过程中, 有1例患者发生脑卒中, 4例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治疗。死亡、脑卒中均发生在术后2年内, 术后3~5年新增2例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术治疗房颤, 长期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此术式应用于房颤治疗的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44.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相互融合,网络信息技术已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1].另外,当代大学生对学习和课程的预期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2],基于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云班课在教学活动中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3],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4].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模式以教师填充式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听和记,师生互动不充分,加上系统解剖学内容多且记忆困难,学生多数感觉"学不明白、学不扎实、学不精通"[5].而新兴的课堂学习与线上学习两种方式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使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互补[6].现以"运动系统"为例,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的小班教学,设计基于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云班课和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针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同时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以“肚腹三里留”理论为指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以足三里为主穴应用子午流注针法进行择时针刺,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术后腹胀腹痛程度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及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应用子午流注针法以足三里为主穴进行择时针刺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进一步验证了“肚腹三里留”理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新生儿、婴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婴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误诊及肝损害等。方法 对我院 1 989~2 0 0 3年 9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按年龄分为 A组 1 5例 (0~ 1 Y)、B组 76例 (>1 Y)作比较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 :A组的黄疸、白陶土大便明显高于 B组 (P<0 .0 5 ) ,腹痛以 B组为多 (P<0 .0 5 ) ,腹部包块、发热则两组无明显差别 ;两组三联征仅占 1 1 %。 2术中所见 :A组囊肿呈囊型较 B组为多 ,胆总管下端狭窄或梗阻远较 B组为高 (P<0 .0 5 )。 3肝硬化率 :A组为 5 0 % ,B组为 1 5 .4 %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4误诊率 :A组 (4 0 .0 % )明显高于 B组 (1 3.2 % ) (P<0 .0 5 )。 5 A组保守治疗效果相对较差。结论 新生儿、婴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易造成延误诊治 ,掌握这些特点对其早期诊断、及时和合适的治疗、降低误诊率及减少肝损害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法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疗效及其对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广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和(或)厄贝沙坦控制血压,用阿托伐他汀钙调节血脂;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控制血压方案上,给予益气化痰方治疗。2组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压情况,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进行总体评价。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以及OPN。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总有效率则为70.96%(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1.17±0.28)mm比(1.43±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亦明显小于对照组,(3.12±0.73)cm~2比(3.94±0.96)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C(4.29±1.52)mmol/L比(5.37±0.87)mmol/L、TG(1.74±0.43)比(2.65±0.68)mmol/L与LDL(1.65±0.89)mmol/L比(2.87±1.12)m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DL(1.94±0.41)mmol/L比(1.23±0.38)mmol/L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组外周血OPN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化痰方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的临床证候,不仅能够抑制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且能通过减少TC、TG、LDL及OPN的水平和提高HDL水平,从而起到抑制脂质斑块形成及保护颈动脉器官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扶正抑瘤汤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疲乏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根据病情采用NP方案化疗。观察组化疗第一天开始口服扶正抑瘤汤,100mL/次,3次/d,连服21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对照组不给予中药。分别于化疗前,化疗7、21、42d采用癌性疲乏量表进行评分,观察化疗后两组患者骨髓抑制程度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用量情况。结果:化疗21、42d后,观察组情感、认知、躯体疲乏评分和总分均较化疗前下降(P<0.05或P<0.01);对照组情感、认知、躯体疲乏评分和总分均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率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使用总剂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抑瘤汤能明显减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疲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单药治疗Child-Pugh B 级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7个肿瘤中心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接诊的共67例Child-Pugh B 级中晚期PLC,按患者的意愿分为两组:奥沙利铂单药组(治疗组,32例)和对症支持治疗组(观察组,35例)。评价两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 ,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1年存活率( survival rate,SR)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32例中,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 3例,稳定(steady state,SD) 12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 17例,ORR为9.4%,DCR为46.9%,mOS为6.2个月,mPFS为2.9个月,1年SR为12.5%(4例);观察组35例中PR 0例,SD 7例,PD 28例,ORR为0.0%,DCR为20.0%,mOS为5.2个月,mPFS为2.1个月,1年SR为5.7%(2例)。两组均无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的患者。两组PR、ORR、DCR、mOS和m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4,P=0.331),但治疗组有更好的趋势。治疗组32例发生常见的副反应分别为消化道反应15例(46.9%)、肾毒性7例(21.9%)、肝毒性14例(43.8%)、骨髓抑制15例(46.9%)、心脏毒性5例(15.6%)、周围神经毒性9例(28.1%),大多数为Ⅰ度~Ⅱ度副反应。结论 奥沙利铂单药治疗Child-Pugh B 级中晚期PLC安全有效,多数不良反应较轻,对患者有良好的病情控制和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50.
正摘要目的截断伪影可导致肺动脉MR血管成像(MRA)血管中央区信号降低,易被误诊为血栓,从而降低肺栓塞的诊断准确性。本研究旨在探索鉴别截断伪影和肺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