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4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本文综述了鼻阻力、鼻最小横截面积和呼吸模式的研究以及它们评价呼吸功能对牙面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新生儿呕吐142例分析浙江省义乌市人民医院儿科吴莉萍我院新生儿病房自1991年1月~1994年10月共收治142例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患考,占同期新生儿住院总数的16.2%(142/876),现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男80例,女62例。出生体...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再次妊娠应用剖宫产构成比。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19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剖宫产术后产妇再次妊娠分娩时产妇剖宫产的构成比,以及产妇的分娩结局、母婴并发症、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剖宫产后再次分娩选择剖宫产后出现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医疗费用分别为4.69%、9.38%、10.94%、4850元,均高于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但剖宫产的产妇生产满意度相对较高。结论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阴道分娩优势大,并发症少,但应准确分析产妇身体指征,明确胎儿宫内情况,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比较人牙髓细胞(dental pulp cells,DPC)和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cells,PDLC)的多向分化能力,揭示其干细胞成分特征,为开展干细胞介导的生物牙根再生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DPC和PDLC,流式细胞术检测STRO-1的表达.诱导细胞成牙本质及成骨分化、成脂分化和成软骨分化,von Kossa染色、抗骨钙素(osteocalcin,OCN)和牙本质涎蛋白(dentin sialoprotein,DSP)免疫组化染色、油红O染色、阿新蓝染色、抗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测DPC和PDLC的多向分化.结果 DPC和PDLC体外呈克隆样生长,STRO-1阳性率分别是(16.5%±4.2%)和(11.6%±1.1%).100%的DPC和83.3%的PDLC样本可多向分化.细胞诱导分化后,OCN、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sialophosphoprotein,DSPP)、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生受体2(peroxisomal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 2,PPARγ2)、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上调,与诱导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DPC和PDLC间OCN和PPARγ2基因上调倍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人DPC和PDLC的间充质干细胞比例和多向分化能力相似.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人牙周韧带细胞(PDLCs)和牙髓细胞(DPCs)表型特征以及体外传代对其表型特征的影响,为选择适宜的表面标记分选生物性状同源性的细胞亚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培养PDLCs和DPCs,免疫组化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结果PDLCs和DPCs的STRO-1和CD146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获得的第1代PDLCs和DP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STRO-1、CD146、CD29、CD44和CD106,基本不表达CD34。PDLCs的STRO-1、CD29和CD44阳性表达百分比与DPCs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LCs的CD106阳性表达百分比高于DPCs,CD146阳性表达百分比低于DPC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LCs和DPCs表达STRO-1和CD146的阳性表达百分比随传代而逐渐减低。结论PDLCs表面抗原表达与DPCs相似,而且其中成体干细胞的成分随传代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获得人牙周韧带细胞诱导成骨分化通路中的调节蛋白,探讨牙周韧带细胞诱导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胶内差异双向电泳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等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人牙周韧带细胞诱导成骨分化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组.结果 获得人牙周韧带细胞诱导成骨分化7 d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确认有显著差异的蛋白质斑点61个,质谱鉴定29个蛋白质,包括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骨架相关蛋白、膜结合蛋白、核蛋白、基质合成、代谢酶和信号传导等蛋白.其中一组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同时发生改变,与牙周韧带细胞成骨分化早期细胞骨架重组、有丝分裂和细胞迁移等过程紧密相关.结论 建立了人牙周韧带细胞成骨分化早期的差异蛋白质组图谱,为牙周韧带细胞成骨分化的蛋白调控机制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调查6种β鄄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儿科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法国生物鄄梅里埃公司的ATBG鄄5药敏分析仪对临床分离的169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鄄内酰胺酶(ESBLs)。结果:13.3%的大肠埃希菌和22.2%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对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肠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活性最高(敏感率100.0%),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8.9%、78.6%和100.0%)、头孢他啶(70.4%、71.4%和90.9%)。嗜麦芽窄食单孢菌6种β鄄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均较低。结论:6种β鄄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依次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92.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2.8%)、头孢他啶(69.8%)、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2.7%)、头孢曲松(58.6%)及头孢噻肟(56.2%)。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等的肝细胞损害。结论对高危人群进行产前筛查,可降低该病发病率,早期诊断、尽怏终止妊娠是提高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母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探讨各生化指标动态监测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早期预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患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和产科检查正常孕妇各50例进行生化指标动态监测。结果:ALT、AST、ALP、GGT、BIL等指标在早、中、晚各孕期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和ALB整个孕周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D-BIL在正常孕妇组早、中、晚孕期无差别(P>0.05),但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D-BIL/T-BIL在孕中期的诊断敏感性已经达到53%。结论:血清BIL水平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意义不大,但D-BIL/T-BIL比值>0.35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重要特征之一,可以作为临床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新生儿筛查3-羟基异戊酰肉碱(C5-OH)异常联合尿有机酸、基因突变检测进行疾病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的14例初筛3-羟基异戊酰肉碱(C5-OH)浓度高于阳性临界值(0.45μmol/L)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初筛采用串联质谱法,辅助及鉴别诊断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结合随访资料进行临床诊断。结果 根据14例新生儿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随访资料临床诊断出2例无症状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MCCD)新生儿。其中1例行尿有机酸检测发现3-羟基异戊酸(171.45μmol/L),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43.08μmol/L)含量升高;行基因突变检测时在MCCC2基因中发现2个意义未明杂合突变(5:70898419*,NM_022132.4,c.470A>G;5:70939676*,NM_022132.4,c.1103G>A);另1例行基因突变检测时在MCCC1基因中发现1个致病杂合变异(3:182755082,NM_020166.3,c.1518del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