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2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前降支(LAD)开口病变精确定位法和贯穿左冠状动脉主干(LM)法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LAD开口病变用DE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24例患者,其中精确定位有161例(P组),贯穿入LM有63例(C组).结果 基线上C组的参考血管直径(RVD)明显大于P组,而LM和LAD管腔的落差P组明显大于C组.在介入操作特点上,支架直径、球囊后扩张的比率、后扩张球囊直径和左主干分叉处行双球囊对吻技术(kissing balloon)的比率C组均明显大于P组.两组介入成功率均为100%.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比1.6%;P=0.447),其中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0比0,P=1.000;1.2%比1.6%,P=1.000和3.1%比0,P=0.325).只有1例亚急性血栓发生在P组.造影随访C组支架内和血管段再狭窄率有降低的趋势(7.7%比0,P=0.316;10.8%比3.8%,P=0.431).支架内和血管段的晚期丢失C组均明显小于P组[(0.12±0.08)mm比(0.59±0.37)mm,P=0.000和(0.17±0.09)mm比(0.64±0.49)mm,P=0.000].结论 DES治疗LAD口部病变贯穿LM法和精确定位法均可显示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精确定位法相比,贯穿LM法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降低再狭窄的趋势.  相似文献   
72.
1病例摘要
  患者,男,73岁。因间断活动后胸闷、胸痛6年于2012年9月第一次入院治疗。查体:血压140/45mmHg,心率80次/分,律齐,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音弱,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Ⅳ/6级收缩期隆隆样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少中量反流,主动脉瓣瓣叶、瓣环增厚及钙化,平均跨瓣压差约59 mmHg;颈动脉超声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0%,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大于90%;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第1对角支近端狭窄50%,第一钝缘支开口狭窄50%,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狭窄70%。诊断为: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心功能Ⅳ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肾囊肿。建议进行心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及其家属拒绝。继续予以药物治疗,症状发作有所减少。2013年2月患者感觉胸闷、胸痛加重,强化药物治疗仍无缓解,于同年8月再次入本院治疗。患者一般状态极差,半卧位,轻微活动或静息状态下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入院查体:血压130/70mmHg,心率104次/分,律齐,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音弱,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叩诊肝肋下两横指,有轻叩痛。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前后径42mm,左室前后径56mm,左室射血分数36%,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38mmHg,并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中量反流。入院化验:血清氨基N端末脑钠肽8588 pg/ml。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T支架技术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1月我院对分叉病变连续行T支架技术47例患者临床情况。结果:患者基线特点:年龄(59.2±10.8)岁;性别:男性89.4%;既往心肌梗死27.7%;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9.1%;糖尿病23.4%;左心室射血分数0.48±0.34。病变基线特点:病变位置:左主干分叉42.6%、前降支和对角支53.2%、回旋支和钝缘支4.3%;主支参照血管直径(3.43±0.51)mm;边支参照血管直径(2.85±0.19)mm;主支病变长度(17.6±10.6)mm;边支病变长度(13.2±7.6)mm。经股动脉入径59.6%;置入药物洗脱支架56.4%;主支支架释放压力(14.5±2.8)atm(1 atm=101.325 kPa);边支支架释放压力(12.3±2.5)atm;对吻球囊技术(kissing balloon) 89.4%。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6例(13%);死亡1例(2.1%),因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2例(4.3%),造影证实为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行急诊PCI治疗;靶病变再次血管成形术5例(10.6%),其中2例因支架亚急性血栓、2例因再狭窄行再介入治疗,1例因再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个月临床随访91.5%,造影随访29.8%,再狭窄率21.4%。结论:T支架技术治疗分叉病变操作成功率很高,但具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应用的指导作用。方法:入选40例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分为两组:A组(狭窄程度≤75%,n=20)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观察有无富含脂质斑块、薄帽纤维粥样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并测定病变狭窄程度;如需置入支架,则在术后即刻复查OCT,观察有无支架杆贴壁不良、血管夹层、组织脱垂等。B组(狭窄程度75%,n=20)仅在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行OCT检查。结果:A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中,15支(75%)病变狭窄程度70%,其中3支为支架内再狭窄,6支血管发现斑块破裂,3支血管发现血栓形成,共发现富含脂质斑块22处、薄帽纤维粥样斑块9处(平均纤维帽厚度0.06 mm);共置入支架19枚,术后即刻行OCT检查,13枚支架(68.4%)可见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16±0.05(0.09~0.21)mm2,4枚支架(21.1%)中8个支架杆贴壁不良。B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共置入34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即刻行OCT检查,有28枚支架(82.4%)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40±0.31(0.06~1.02)mm2。有9枚支架(26.5%)共20个支架杆贴壁不良。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发生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OCT技术在支架术前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结构、辨别不同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精确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在支架术后可清晰显示血管夹层,组织脱垂及支架杆贴壁情况,可以指导及评价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5.
1 资料 患者,男性,71岁,主因"冠脉支架术后10年,再发胸痛20d"于2010年11月15日入院。入院前20d,在快步行走、上楼梯及接触冷空气后即感胸闷、气短不适,伴有出汗,含服硝酸甘油或异山梨酯(消心痛)5min~6min后可缓解,偶有休息及睡眠中发作,当地医院冠脉CT提示:三支病变、原支架通畅,建议行冠脉造影术,故入住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相似文献   
76.
77.
78.
比较不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非选择性病变中即真实世界中(real-world)不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DES注册研究,在病变的入选标准上无特殊限制,自2001-12至2008-12共计1135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了DES治疗,其中使用雷帕霉素DES(Cypher或Cypher Select支架,美国Cordis公司)3915例(Cypher组),使用紫杉醇DES(TAXUS或TAXUS liberty支架,美国波士顿科技公司)2202例(TAXUS组),使用国产雷帕霉素DES(Fire-bird,中国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5235例(Fireblrd组).在上述三种不同的DES中,完成1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8626例,其中Cypher组为3012例、TAXUS组为1518例、Firebird组为4096例,完成2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5993例,各组例数分别为2187例、1159例、2647例.完成3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3378例,各组例数分别为1596例、860例、922例.所有患者PCI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至少9个月.结果:1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晚期血栓发生率在Cypher组、TAXUS组以及Firebird组各自为1.20%,1.25%和0.81%;2年临床随访显示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三组分别为1.51%、1.70%、1.02%;3年临床随访显示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三组分别1.88、1.86%、1.30%.3组之间各年度比较,其晚期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3组中均可发现,从第一年至第三年间,每年晚期血栓发生率呈递增现象.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以上3种DES治疗冠心病无选择性病变均有良好的临床远期疗效,但每年晚期血栓发生率呈递增现象仍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提示对于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或置入较多支架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延长至1年或更长时间为妥.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3-05至2007-05进行PCI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268例,男性176例,年龄80~97岁;经股动脉途径PCI组156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PCI组112例(桡动脉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PCI特点、住院期间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重建率).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PCI的成功率相似,均在95%以上;桡动脉组需要更改途径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时间(P<0.01)、X线曝光时间(P<0.05)均显著延长;造影剂用量有增多趋势(P>0.05),但两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P<0.01),所有原因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显著降低(P<0.01),其中,局部出血发生率(P<0.01)和局部血肿发生率(P<0.01)均显著减低.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途径(OR=0.25,CI=0.09~0.75)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独立的阴性预测因素.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PCI,桡动脉途径可以降低穿刺血管局部并发症,与股动脉途径相比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和成功率,但是,穿刺失败率高,穿刺时间和曝光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支架植入1个月后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原因.方法 2005-2007年连续入选192例支架植入1个月后再发STE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如靶病变位于支架两侧边缘5 mm内为晚发血栓,否则为新生病变破裂.结果 192例STEAMI中新生病变破裂144例(75%),晚发血栓48例(25%).从PCI后到发生STEAMI时间分别为(30.1±12.4)个月和(20.3±11.9)个月(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中糖尿病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更容易发生晚发血栓(HR分别为3.387,95%CI 1.053-10.898和HR 5.311,95%CI 1.066~26.464,P<0.05).结论 支架植入1个月后发生STEAMI主要由于新生病变破裂所致,糖尿病和植入DES患者更容易发生晚期血栓,这两类患者可能需延长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