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0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3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96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386篇
内科学   187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54篇
特种医学   139篇
外科学   315篇
综合类   586篇
预防医学   22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44篇
中国医学   272篇
肿瘤学   14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前S1抗原(Pre-S1Ag)与HBV DNA、HBV-M及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905例HBV感染者(HBV感染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Pre-S1Ag、HBV-M、HBV DNA和肝功能检测。结果 905例标本中,Pre-S1Ag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8.51%(620/905)和67.96%(615/9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064,P0.05);570例HBeAg阳性组中,HBV Pre-S1阳性率为85.08%(485/570),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Pre-SAg1阳性率40.30%(135/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81,P0.01)。Pre-S1Ag阳性组与阴性组ALT、AST异常率分别为53.22%、25.96%和51.29%、3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LT=53.148,P0.001,χ2AST=66.635,P0.001)。结论 Pre-S1Ag是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的可靠指标,与HBV-DNA阳性相关度高,是对HBeAg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2.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变化的规律,探讨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7~12月收治的CHB患者63例(CHB组),选取同期ASC患者112例(ASC组),健康体检者84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项分组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HBV DNA水平。结果 CHB组患者和ASC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地区慢性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不同程度免疫调节异常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3.
<正>左卡尼汀(Levocarnitine),是哺乳动物能量代谢中必需的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临床适应证为防治左卡尼汀缺乏,随着左卡尼汀临床应用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提高精子活力、改善附睾功能、治疗男性不育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已经成为目前男性不育治疗领域的常用药物[1]。2007年中华医学会《男性不育诊治指南》中已明确了左卡尼汀在男性不育治疗中的重要价值[1],但目前仍存在适应证不明确,使用疗程不当,用药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为规范其在男性不育治疗  相似文献   
84.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对降低门静脉压力和改善血流动力学紊乱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临床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中国肝硬化患者使用该类药物的获益并不显著。本文结合当前证据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治疗体会,对该类药物的临床使用率、剂量调整、治疗效果、预后影响等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及思考,以期引起相关专科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85.
吴斌  罗敏  秦舟  徐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14):1415-1419
目的:分析2017年全国8个城市口服RAS抑制剂的高血压患者特征和药品使用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7年《医院处方分析项目》随机抽取的处方数据,采用WHO推荐的药物利用分析方法,对ACEI和ARBs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抽得8个城市101家医院的564 711例的口服ACEI和ARBs类降血压药高血压患者。北京地区患者最多,占26.20%。男女比例为1.17。中位年龄64岁。老年患者占比49.90%。患者主要于门诊购药,占89.10%。处方科室以内科为主,占89.40%。303例患者存在潜在超适应证用药风险。ARBs处方数量占78.71%,处方金额占83.05%。处方数量和处方金额最大的3种药品依次为:缬沙坦、厄贝沙坦和氯沙坦;其PDD/DDD值均大于1:缬沙坦(1.32±0.53)、厄贝沙坦(1.33±0.87)和氯沙坦(1.70±0.65);合并肾病、肝病及同时合并肾病和肝病患者的PDD/DDD值高于患者平均水平。结论:ARBs是临床更常用的RAS抑制剂,特别是缬沙坦、厄贝沙坦和氯沙坦;仍须规范ARBs和ACEIs类药物的适应证,且重视高血压合并肾病、肝病患者的药物剂量管理。  相似文献   
86.
目的:系统评价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一线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对每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7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1)左旋氨氯地平联合ACEI在SBP降低值[SMD=0.92,95% CI(0.79,1.04),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87,95% CI(0.72,1.03),P < 0.000 01]和总有效率[RR=1.23,95% CI(1.20,1.26),P < 0.000 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左旋氨氯地平联合ARB在SBP降低值[SMD=1.29,95% CI(1.10,1.48),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94,95% CI(0.79,1.09),P < 0.000 01]和总有效率[RR=1.22,95% CI(1.20,1.25),P < 0.000 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左旋氨氯地平联合β受体拮抗剂在SBP降低值[SMD=0.88,95% CI(0.39,1.36),P=0.000 5],DBP降低值[SMD=0.80,95% CI(0.35,1.25),P=0.000 5]和总有效率[RR=1.18,95% CI(1.12,1.23),P < 0.000 01]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利尿剂在SBP降低值[SMD=1.34,95% CI(0.78,1.90),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72,95% CI(0.20,1.24),P=0.007]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一线降压药降压效果优于单一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在治疗脑小血管病时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脑小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疗程均为2周,80例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后均进行MoCA评分,并观察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MoCA评分及MMSE评分无差异;对照组治疗后的MoCA评分及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MoCA评分及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oCA评分及MMSE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显著,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可有效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分析肝硬化伴I型肝肾综合征患者内毒素血症与肝肾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肝硬化伴1型肝肾综合征患者38例和肝硬化肾功能正常患者50例,分析肝硬化病因、降钙素原、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功能评分、全身炎症反应评分和平均动脉压及血生化指标.结果肝肾综合征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为6.98±12.38ng/L,高于对照组(0.12±0.10ng/L,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终末期肝功能评分为36.9±9.0,高于对照组(9.9±7.7,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尿素、肌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及血钾水平分别为296.4±233.8μmol/L、29.9±11.1mmol/L、417.1±97.4μmol/L、3.5±1.2mg/L 和4.78±0.89mmol/L,高于对照组(57.5±44.1μmol/L、4.6±1.0 mmol/L、69.2±10.3μmol/L、1.2±0.5mg/L和3.68±0.41mmol/L,P均〈0.05),而血钠、血氯水平为127.9±6.5mmol/L和91.8±6.7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38.26±3.94mmol/L、103.23±5.06mmol/L,P均〈0.05).结论内毒素血症可能是肝肾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