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目的 分析内分泌治疗在与89SrCl2联合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127例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伴有疼痛且接受过睾丸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70例患者接受了内分泌联合89SrCl2治疗;B组的35例只接受了89锶治疗;C组的22例患者只接受了内分泌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VAS评分、骨转移灶的变化情况、PSA变化情况.结果 各组之间在治疗前的VAS评分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B组疼痛较治疗前减轻明显(P<0.05),C组疼痛缓解不明显(P>0.05); A组与B组间的疼痛缓解程度无差异(P>0.05),而A、B组与C组之间有差异(P<0.05).骨扫描显示骨转移灶好转率A组效果较B、C组好(P<0.05),B组与C组无差异(P>0.05).PSA减低幅度,A组与C组减低不明显(P〉0.05),B组减低程度要大于A、C组 (P<0.05).结论 单独利用89SrCl2或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不能同时有效的控制疼痛和骨转移灶的发展.同时配合两种治疗可提高疼痛缓解效果并能更好的治疗骨转移  相似文献   
12.
1病历介绍患者女性,63岁。自2007年7月至10月3个月间先后患三种不同器官来源的恶性肿瘤:①2007年7月因“发现右面部包块4月余,迅速增大1周”就诊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体检:右侧颊、右下颌、右口底部触及约6 cm×4 cm的质韧包块以及双侧颈部的大小不等的多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2.5 cm×1.0 cm。行取材活检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②同次入院体检发现双侧乳腺各扪及肿块一个,左乳内下象限近乳晕旁可扪及大小约2.0 cm×1.5 cm的包块,右侧外上象限近乳晕旁可扪及5.0 cm×3.0 cm的包块,两包块均质硬,无包膜感,边界不清,外形不规则。2007年8月4日在全麻下行右侧颊部、下颌部及口底肿瘤联合根治术、右侧乳房肿块切除术、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下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右乳房)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颈部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行化疗二周期(CHOP)。③2007年10月因感乏力,右侧颌面部疼痛加重入院,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很高(23×109/L),行抗炎治疗后白细胞未降反升达39.69×109/L,其中93.8%为异常细胞。骨髓穿刺检查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为髓性白...  相似文献   
13.
摘 要:[目的] 分析二氯化锶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对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联合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二氯化锶(89SrCl2)治疗,联合组采用89SrCl2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转移灶数量、疼痛评分、Karnofsky评分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含量的变化情况。同时,前列腺癌PC-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89SrCl2处理组和89SrCl2联合阿帕替尼处理组。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和Western blot检测89SrCl2联合阿帕替尼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细胞PC-3的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5% vs 72.5%;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骨转移灶数量和止痛效果均优于治疗前(P<0.001),且患者经联合治疗后骨转移灶数量(4.09±0.42 vs 4.88±0.96)和疼痛评分(3.14±0.76 vs 4.31±0.84)均低于对照组(P<0.001),Karnofsky评分高于对照组(74.42±2.72 vs 67.46±3.2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清PSA水平低于对照组(17.25±6.62 vs 21.09±7.65;P<0.01)。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空白组,单纯89SrCl2处理后可显著抑制PC-3细胞增殖(72 h:0.85±0.07 vs 1.21±0.07)、侵袭(158.06±9.23 vs 231.85±15.52;P<0.001)、迁移(161.95±11.21 vs 257.14±17.35;P<0.001)、EMT(N-cadherin:0.55±0.06 vs 1.00±0.05;Vimentin:0.42±0.05 vs 1.00±0.06;E-cadherin:1.95±0.07 vs 1.00±0.06;P<0.001)以及诱导细胞凋亡(10.94±1.25 vs 1.96±1.05;P<0.001)。同时,89SrCl2联合阿帕替尼对PC-3细胞增殖(72 h:0.52±0.06 vs 0.85±0.07)、侵袭(45.32±7.48 vs 158.06±9.23;P<0.001)、迁移(53.17±8.31 vs 161.95±11.21;P<0.001)、EMT(N-cadherin:0.21±0.04 vs 0.55±0.06;Vimentin:0.12±0.04 vs 0.42±0.05;E-cadherin:3.86±0.08 vs 1.95±0.07;P<0.001)的抑制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23.64±2.52 vs 10.94±1.25)显著优于单纯89SrCl2组。[结论] 89SrCl2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且可显著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脊椎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VP组40例,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联合治疗组)40例。单纯PVP组是在DSA机引导下经皮穿刺,将骨水泥注射到患椎内。联合治疗组是PVP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结果 联合治疗组和单纯PVP组术后KPS评分分别为(92.5±7.1)分及(87.7±7.3)分,较术前(68、9±7.9)分及(69.4±8.3)分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肿瘤进展时间(TTP)为9.0个月,单纯PVP组TTP为8.9个月。结论 PVP具有创伤小,操作较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可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PVP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能增强抗肿瘤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脊柱转移癌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在影像学技术(DSA机、X线或CT等)引导下应用特殊穿刺针经过皮肤穿刺到病变椎体,然后将骨水泥注入,加固病变椎体、恢复脊柱稳定性的一种介入新技术。笔者自2004年7月开展PVP联合^151I粒子植入椎体内治疗脊柱转移癌,发现局部抗肿瘤作用明显,现报道临床观察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论述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资料及方法:回顾2007年6月-2009年5月在我科行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60例患者。从健康教育方式、健康教育内容(包括DTC患者131I治疗的意义、原理、治疗前的准备、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上进行了详细论述。结论: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达到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同时自觉遵守放射性核素防护病房的管理制度及国家规定的放射防护法规,使患者既得到了正规的治疗,又保护了环境、家人及社会公众人员。  相似文献   
17.
腓肠肌内侧肌瓣在胫骨上段恶性肿瘤切除保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腓肠肌内侧肌瓣在胫骨上段恶性肿瘤切除保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9月,利用腓肠肌内侧肌瓣移位修复胫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4-57岁,中位数29.7岁。成骨肉瘤4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尤文瘤、滑膜肉瘤、恶性骨巨细胞瘤各1例,病程3-16个月。按照Enneking分期B1例,A9例,B3例。术前行新辅助化疗1-2个疗程。术中行外科边缘切除肿瘤组织及其边界外3cm骨骼及肌肉组织,7例定制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置换;2例同种异体移植骨-人工全膝关节复合置换;4例长段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骨缺损。制备带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覆盖胫骨假体或移植骨表面,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筋膜与髌腱缝合重建伸膝装置,同时将关节囊、内侧副韧带、绳肌腱止点近端与肌瓣近端缝合,肌瓣远端与胫骨前肌筋膜缝合。结果术后13例均获随访7-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2个月。全部患者伤口均期愈合,无感染、皮瓣坏死、假体/移植骨外露、移植骨骨折、骨不连等并发症。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因全身转移,术后20个月死亡;1例尤文瘤,术后18个月局部肿瘤复发,行复发病灶刮除加骨水泥填塞,术后26个月肺转移;1例成骨肉瘤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行截肢术。术后下肢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6例,良4例,差3例。患者术后满意率77%。结论胫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切除的保肢术中,采用腓肠肌肌瓣移位可修复软组织缺损,降低局部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观察骨显像在诊断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99mTc-MDP全身骨显像技术,分析155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首次骨显像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本实验观察1550例肺癌患者中,肺癌骨转移率为34.8%(540/1550),其中腺癌41.7%(365/876),鳞癌23.8%(114/478),未分化癌为37.1%(33/89),腺鳞癌26.1%(28/107)。本组460例(85.2%)为多发性明显的放射性浓聚,其余88例(16.3%)呈单发者均经MRI、CT及X线平片证实为骨转移。转移部位分别为:胸部骨68.7%,脊柱39.3%,骨盆32.5%,四肢骨17.8%,颅骨8.8%。结论肺癌患者早期进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对病程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价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9mTc-MDP骨显像肺癌骨转移常见部位是胸部和脊柱,腺癌骨转移率最高。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诊断肺癌骨转移有很高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99mTc-MIBI显像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CT)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ABC)患者化疗前行^99m Tc-MIBI显像,计算早期摄取比值(EUR)、晚期摄取比值(DUR)及清除率[WR=(EUR-DUR)/EUR×100%].按照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对化疗有效组及化疗无效组WR、EUR、DUR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化疗有效组与化疗无效组在WR、EUR、DUR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9mTc-MIBI乳腺肿瘤显像中摄取与清除率WR在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肿瘤^99mTc-MIBI摄取越高,清除率越低,疗效越好,可有效预测LABC患者术前NCT疗效.  相似文献   
20.
近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三氧化二砷(As2O3)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而且已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骨髓瘤、乳腺癌、肝癌等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但在治疗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上还刚刚起步.对As2O3治疗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