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二氯化锶(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激素依赖型乳腺癌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激素依赖型乳腺癌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89SrCl2治疗组22例;唑来膦酸治疗组21例;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组21例;观察治疗后转移病灶疗效、骨痛缓解情况、生活质量状况、骨髓抑制反应情况。结果89SrCl2治疗骨转移病灶有效率为36.4%(8/22),视觉模拟评分下降率为77.3%(17/22),全身状况KPS评分提高率为63.6%(14/22),27.2%(6/22)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反应;唑来膦酸治疗后骨转移病灶有效率为33.3%(7/21),视觉模拟评分下降率为71.4%(15/21),全身状况KPS评分提高率为52.4%(11/21),19.0%(4/21)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反应;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病灶有效率为42.9%(9/21),视觉评分下降率为90.5%(19/21),全身状况KPS评分提高率为90.5%(19/21),33.3%(7/21)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反应。结论89SrCl2联合唑来膦酸对激素依赖型乳腺癌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联合治疗效果优于89SrCl2和唑来膦酸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内分泌治疗在与89SrCl2联合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127例确诊前列腺癌骨转移伴有疼痛且接受过睾丸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被分为3组:其中A组的70例患者接受了内分泌联合89SrCl2治疗;B组的35例只接受了89锶治疗;C组的22例患者只接受了内分泌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VAS评分、骨转移灶的变化情况、PSA变化情况.结果各组之间在治疗前的VAS评分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B组疼痛较治疗前减轻明显(P<0.05),C组疼痛缓解不明显(P>0.05);A组与B组间的疼痛缓解程度无差异(P>0.05),而A、B组与C组之间有差异(P<0.05).骨扫描显示骨转移灶好转率A组效果较B、C组好(P<0.05),B组与C组无差异(P>0.05).PSA减低幅度,A组与C组减低不明显(P〉0.05),B组减低程度要大于A、C组(P<0.05).结论单独利用89SrCl2或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不能同时有效的控制疼痛和骨转移灶的发展.同时配合两种治疗可提高疼痛缓解效果并能更好的治疗骨转移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99mTc -MIBI显像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50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LABC)患者在术前化疗前后分别行临床触诊估测肿瘤大小、B超、钼靶及99mTc-MIBI显像,术后对乳腺癌标本行病理检查及P-糖蛋白(P-g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99mTc-MIBI早期相反应率STR〉50%为有效标准。临床疗效按WHO标准评价。化疗后肿瘤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以Ⅱ、Ⅲ级为显效,I级为弱效。结果 病理检查显效与弱效组间,99mTc-MIBI显像评价NCT疗效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临床扪诊及钼靶,与B超检查相似。99mTc-MIBI摄取与PCNA水平相关,而与治疗后P-gP水平无关。结论 99mTc-MIBI显像可有效评价LABC患者术前NCT疗效。  相似文献   
4.
89SrCl2为当前公认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及其所致骨痛的一种有效方法。89SrCl2的生物学特性类似于钙,与骨MC3T3-E1细胞间质胶原矿化结合后进入骨骼,能较长时间内留存于人体并能选择性聚集于骨转移灶,通过其纯β射线的辐射作用发挥治疗作用。89SrCl2主要用于减轻骨转移灶所致的疼痛及缩小或消除骨转移灶,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有原发病灶来源、转移灶位置、大小、分布情况、病理性骨折、转移灶类型、原发病灶病理类型等。89SrCl2疗效可通过患者骨痛的缓解情况、转移灶消除情况、CD4+/CD8+比值、PSA值等进行监测和预测。89SrCl2治疗是安全的,可通过重复治疗及与其他转移灶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89SrCl2除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外,正逐步被应用于治疗原发骨肿瘤如多发骨髓瘤等。  相似文献   
5.
脊柱转移癌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在影像学技术(DSA机、X线或CT等)引导下应用特殊穿刺针经过皮肤穿刺到病变椎体,然后将骨水泥注入,加固病变椎体、恢复脊柱稳定性的一种介入新技术.笔者自2004年7月开展PVP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椎体内治疗脊柱转移癌,发现局部抗肿瘤作用明显,现报道临床观察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机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对196例脊柱肿瘤患者采用PVP术。其中男99例,女97例,年龄23~85岁,平均60.4岁。176例为脊柱转移瘤,原发肺癌66例,乳腺癌55例,肝癌19例,大肠癌15例,胃癌9例,前列腺癌12例;多发性骨髓瘤16例;脊柱恶性淋巴瘤4例。累计颈椎32例,胸椎93例,腰椎71例。脊椎节段1个节段135例,2个节段50例,>3个节段11例。术后进行常规化疗及其他综合治疗。观察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painscale,VAS)的变化,X线片测量病椎前缘、中线和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196例279节椎体成形术获得成功,手术穿刺成功率100%。每节椎体注射骨水泥1~9ml。术后X线片及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取得脊柱的稳定。随访6个月~3年,193例(98.5%)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3例(1.5%)改善不明显,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椎的平均前缘高度(术前15.71±2.80mm,术后16.61±3.01mm),中线高度(术前13.65±2.93mm,术后14.52±2.72mm),后缘高度(术前23.67±2.81mm,术后23.70±3.13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肺癌和肝癌的平均生存时间为9个月,乳腺癌、胃肠道癌、前列腺癌、淋巴瘤和其他转移肿瘤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8个月,多发性骨髓瘤平均生存时间2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P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特点,可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稳定脊柱,改善其生活质量,并能降低截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胸、腰椎体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2月。2005年4月共治疗10例,其中胸椎6例,腰椎4例,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进行,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进针。PMMA按粉、液及造影剂比例为3:2:1进行调配,“牙膏期”用螺旋式加压装置推入,骨水泥注射量胸椎为4—6ml,平均4.8ml,耀椎为5~8ml。平均6.0ml。结果10例PVP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5—60min,平均39.5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19.6ml。无骨水泥渗漏、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10例术后随访2—30个月,平均18个月,9例症状体征消失。未出现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血管瘤无复发;1例L3血管瘤术后1年仍感腰部轻度阵发性隐痛,但可正常生活工作,无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部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引导下行PVP治疗50例患者,其中骨质疏松8例,转移瘤28例,多发性骨髓瘤12例,不能明确诊断2例.受累椎体数3~10个/例.椎体压缩程度10%~85%.术前、术后观察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的变化,观察脊柱稳定性的变化,止痛药使用情况,X线片测量病椎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和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50例患者共199个椎体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其中单侧132个椎体,双侧67个椎体.骨水泥填充剂量1~8 mL,其中胸椎平均3.2 mL,腰椎平均4.0 mL.手术前后VAS评分(术前8.84±1.32 ,术后2.83±0.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椎的平均前缘高度[(术前(12.01±2.75) mm,术后(13.90±2.98) mm]、中线高度[(术前11.96±1.47) mm,术后(13.06±1.93) mm]和后缘高度[(术前21.54±2.81) mm,术后(22.96±2.74)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骨质疏松、转移瘤、骨髓瘤可引起多椎体压缩骨折,其采用PVP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操作较为简便的微创外科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9.
1病历报告 患者,女,40岁,主因"颈部多发包块"于2009年3月2日入院治疗,无其他不适主诉。入院CT、B超检查示双侧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双肺转移,右肾上极一大小约61mm×58mm囊肿,左肾盂旁一大小约10mm×7mm囊肿。完善检查后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术后病检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气管前及气食管沟淋巴结各1枚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是否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5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A组)和7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B组)的患者,用免疫组化对其肿瘤组织及转移性的淋巴结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蛋白检测并通过统计学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A组总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69.1%)、右侧PTMC(78.3%)、双侧PTMC的突变率(83.3%)要分别高于B组(37.1%、26.7%、42.9%)(P值均<0.05),但强阳性率(23.6%)和左侧PTMC的突变率(50.0%)与B组(11.4%、46.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A组组内淋巴结转移灶BRAFV600E基因突变率无论PTMC在左侧(72.2%)、右侧(92.0%)或双侧(91.7%)的阳性率和强阳性率(30.9%)上与原发灶(50.0%、78.3%、83.3%、23.6%)均无差异(P>0.05),但总的突变率,前者(85.5%)要高于后者(69.1%)(P<0.05)。结论:BRAFV600E突变是导致PTMC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前或术后通过各种方法测得的BRAFV600E突变阳性预示着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