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幼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0只日本大耳白幼兔随机均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结扎30min,再灌注120min;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缺血前吸入2.5%七氟醚30min,洗脱15min后处理同IR组;假手术组(C组):只穿线不结扎。观察三组兔心肌细胞凋亡和Fas、FasL蛋白表达情况,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心肌细胞凋亡率S组(13.71±6.01)%明显低于IR组(31.33±7.04)%(P<0.05),而C组(3.3±0.5)%明显低于IR组和S组(P<0.05)。S、C组Fas、FasL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高于IR组(P<0.05)。电镜显示S组细胞损伤程度小于IR组。结论七氟醚能明显降低幼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2.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由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可以从患者的诸多细胞进行诱导,避开了干细胞研究的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且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特征。 目的:综述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并提出目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诱导方法及效率、安全性、应用等方面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法:以“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 s,efficiency,disease model,clinical application”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Kjmed数据库中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章。纳入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研究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12篇,排除无关重复的文献,保留32篇进行综述。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可将成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转染效率低是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技术的一个主要障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建立疾病模型、研究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新药物的筛选和新治疗方法的探索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且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在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应用于临床这条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和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强阻断胃肠道病原茵纵向移位至气道及肺内的护理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收集1年间入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并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共10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加强阻断胃肠道痛原茵纵向移位的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二组患者在VAP发生率和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①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护理组患者VAP的总发生率和晚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19.64%vs48.08%,P=0.0034,14.29%vs40.38%,P=0.0031);但在早期VAP发生率,二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vs7.69%,P=0.5414)。②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护理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病死率等均明显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1,0.0026,0.0390)。结论强化阻断胃肠道病原茵纵向移位的护理措施能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VAP低成本、低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盆底三维超声断层成像(TUI)技术观察经阴道分娩后女性盆底耻骨直肠肌损伤情况.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产后女性80名(其中72名自然阴道分娩,8名接受产钳助产)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利用TUI观察耻骨直肠肌在耻骨支的附着情况,对撕脱进行诊断,并比较自然阴道分娩与产钳助产肛提肌损伤率的差异.结果 69名耻骨直肠肌完整.11例耻骨直肠肌出现撕脱,包括双侧撕脱4,右侧撕脱4例,左侧撕脱3例;其中7例自然阴道分娩,4例接受产钳助产,后者肌肉撕脱的发生率 明显高于前者.结论 应用TUI技术可以较好地观察产后女性盆底耻骨直肠肌撕脱情况;接受产钳助产者耻骨直肠肌撕脱的发生率高于自然阴道分娩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盆底三维超声研究阴道分娩后女性盆底肛提肌尿道间隙(levator-urethra gap,LUG)的变化.方法 选取我院80例阴道分娩后女性及30例未育女性进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采集盆底肌收缩期图像,在断层超声图像上观察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并测量左右侧LUG.结果 未育组双侧耻骨直肠肌均完整,产后组中69例双侧耻骨直肠肌完整,11例耻骨直肠肌撕脱.产后组的LUG值明显大于未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组撕脱侧LUG值明显大于未撕脱侧LU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育组、产后未撕脱组左右两侧LU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UG是一种较好的评估产后女性肛提肌损伤的影像学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平台3个全外显子组探针的性能,为以后建立标准流程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提取人EDTA全血或FFPE组织gDNA,通过酶切方法将gDNA片段化,并为每一个样本的片段化后的DNA加上特异序列的接头,利用IDT、Human Exome和MedExomed三种不同的液相探针的方法将目标基因捕获出来,用Illumina的NextSeq 500二代测序仪进行测序;分析测序数据,比较不同捕获探针的靶向覆盖率、捕获特异性、变异检出能力等。 结果本研究所选入组的3种探针,IDT和MedExome展示了对CCDS和Refseq数据库很好的覆盖率(均>95%);都表现了对靶区域很高的覆盖率(均>99%);IDT探针对血样gDNA捕获特异性(76.96%±0.75%,n=6),明显高于Human Exome (67.63%±1.62%,n=6) (P<0.001);IDT对FFPE标准品捕获特异性为84.48%±0.64%(n=3),明显高于MedExome的71.07%±0.91%(n=3)(P<0.01)。变异输出数量上,Human Exome最高。 结论IDT探针的捕获特异性明显高于其它2种,而在变异输出数量上,Human Exome探针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已建立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人全外显子组测序项目对变异的检出性能。 方法对4例实验室能力比对验证样本和4例已知结果样本进行全外显子组检测,分析点变异和插入缺失变异,从检测准确度、检测灵敏度、检测特异性、精密度和可报告范围等方面进行性能评估。数据质量控制以目标区域覆盖率、捕获特异性和平均深度为基础。 结果数据输出量大于8G,实现了目标序列区域99.7%以上的覆盖率,捕获特异性86%以上,平均测序深度100×以上,Q30大于90%,对SNV的检出率达100%,50 bp以下Indel检出率达100%。 结论本标准操作在验证范围内对变异的检出能力达到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早期乳腺癌原发灶纹理特征建立超声组学模型并构建列线图预测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乳腺外科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乳腺癌的222例患者的超声图像,使用开源成像平台FireVoxel进行手动分割,并自动提取超声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并计算预测概率。基于提取的组学特征及预测概率绘制列线图,给予每个哑变量具体的分值。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的预测性能,绘制决策曲线评价列线图的临床应用效能。采用1 000次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计算平均AUC。结果:分割图像后共提取了859个超声组学特征,经过LASSO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超声组学特征。基于上述提取的组学特征绘制列线图,基于列线图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概率绘制ROC曲线,AUC为0.808(95%CI,0.751~0.865)。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预测的SLNM的发生概率与训练队列实际的SLNM发生概率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该列线图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能。内部验证显示1 000次Bootstrap迭代结果一致,平均AUC为0.810。结论:基于早期乳腺癌原发灶纹理特征建立超声组学模型并构建列线图可有效预测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单中心小样本左西孟旦治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心脏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cardiac output syndrome, LCOS)的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心脏术后LCOS患者36例,左室射血分数≤35%,在常规治疗疗效不佳情况下给予左西孟旦辅助治疗,剂量为0.1μg/(kg·min),持续24 h,观察用药前后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肌酶学、肝肾功、Pro-BNP、累积生存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加用左西孟旦治疗后在提高心输出量及射血分数、降低Pro-BNP水平、提高累积生存率等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左西孟旦对术后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学的损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心脏术后并发LCOS的患者,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外踝关节扭伤临床常见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1]。多数外踝扭伤可治愈,但部分患者未及时、正确治疗,使受损韧带反复受到刺激,形成创伤性骨关节炎,遗留长期慢性踝关节疼痛[2];部分患者对外踝扭伤危害认识不足,处理消极,最终发展为习惯性外踝扭伤[3]。本研究采用高频电针配合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习惯性外踝扭伤40例,疗效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