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74篇
内科学   9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293篇
预防医学   13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84篇
  2篇
中国医学   126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结肠癌性急性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01/2006—01我院36例急性梗阻性结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回盲部和升结肠癌11例,横结肠癌9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癌16例。急诊一期切除吻合23例,捷径手术4例,择期手术9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1年以上生存率为94.44%(34/36),死亡2例。结论 对结肠癌并急性梗阻的治疗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沙棘多糖提取物对LPS联合D-Gal N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肝脏TLR4,SOCS3蛋白表达的调控。方法:将C57BL/6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沙棘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沙棘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50、100和200 mg/kg沙棘多糖溶液连续灌胃14 d。通过腹腔注射LPS(10μg/kg)和DGal N(700 mg/kg)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阳性药物组在建模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10 mg/kg)。建模4 h后采集血清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ALT和AST水平,HE染色观察沙棘多糖提取物对肝损伤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TLR4,SOCS3的表达情况。结果:沙棘多糖提取物显著降低了LPS/D-Gal N诱导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P<0.01,P<0.05);HE染色观察显示,沙棘多糖明显减轻了肝细胞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沙棘多糖提取物抑制了LPS/D-Gal N诱导的TLR4的表达,但是对SOCS3的表达影响不明显。结论:沙棘多糖提取物有效抑制了LPS/D-Gal N诱导的肝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的表达来发挥作用的,而非通过调控SOCS3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3.
刘欢  李曼 《全科护理》2021,19(13):1864-1866
目的:总结了1例小儿半坐位颅内斜坡巨大脊索瘤切除的围术期护理对策。方法:术前通过全面的评估以及多学科联合方案的制定,做好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工作,完善术前的准备,术中严密警惕静脉空气栓塞,术后密切观察直立性低血压、张力性颅内积气的发生,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完善出院指导。结果:术后4周病人康复出院。结论:多学科合作及完善的围术期护理可以减少半坐位斜坡脊索瘤术后的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小剂量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早期干预联合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接受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接受小剂量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早期干预联合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 d、2 d后,观察组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2 d后,两组肺血管通透性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 d后,两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血肌酐、尿量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尿素氮、血肌酐较对照组低,尿量较对照组多(P<0.05);治疗2 d后,观察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前白蛋白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小剂量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早期干预联合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感染性休克,能有效提高乳酸清除率,调节血清感染标志物水平,减少肺水,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低氧对苯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诱导的豚鼠肠系膜动脉收缩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压力肌动图技术,在急性分离的豚鼠肠系膜动脉2级血管(直径300~400μm)上,观察20、40和60 min低氧(95%CO2和5%O2混合)对内皮非依赖的血管收缩剂PE收缩血管直径的影响。结果:PE(0.1~100μmol/L)可以浓度依赖性收缩豚鼠肠系膜动脉。低氧引起生理盐溶液p H值从7.4下降到6.3。低氧能显著抑制PE引起的血管收缩幅度,用正常生理盐溶液洗脱20 min此抑制作用仍难以恢复。低氧抑制PE引起的肠系膜动脉的收缩反应具有时间依赖性,抑制程度依次为低氧60 min>40min>20 min。将生理盐溶液p H降低至6.3也可抑制PE对血管收缩的作用。结论 :低氧能够时间依赖性地抑制PE对豚鼠肠系膜动脉的收缩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 H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表面抗原(HBsAg)与e抗原(HBeAg)定量变化规律,探讨分层次联合抗病毒治疗并争取满意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荧光磁微粒酶免法检测710例 HBV 相关肝病患者 HBsAg 和HBeAg,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HBsAg<0.2 IU/mL 61例,占8.5%;HBsAg>0.2 IU/mL~<100 IU/mL 为低水平 HBsAg组,55例,占7.7%;HBsAg >100 IU/mL~<1000 IU/mL 为中等水平 HBsAg 组,142例,占20%;HBsAg 1000~5000 IU/mL为高水平 HBsAg 组,211例,占29.7%;HBsAg>5000 IU/mL 为超高水平HBsAg组,241例,占33.9%;各型肝炎随年龄增大,HBsAg 定量值逐步下降,转阴高峰集中在46岁左右;HBeAg 阴性组(<1.0 CI)453例,占63.8%;低水平 HBeAg阳性组(>1.0 CI~<10 CI)96例,占13.5%;中等量水平 HBeAg 阳性组(>10 CI~<100 CI)55例,占7.7%;高水平 HBeAg 阳性组(>100 CI~<500 CI)23例,占3.2%;超高水平HBeAg阳性组(>500 CI)83例,占11.6%;从慢性 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到失代偿期肝硬化,年龄逐步增大,HBsAg和 HBeAg定量秩均值逐步下降,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HBsAg 和 HBeAg 定量随年龄增加与病情发展逐步下降,根据 HBsAg,HBeAg 和 HBV DNA定量进行分层次联合抗病毒治疗可争取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 以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为评价指标,以针刺腰夹脊穴为主要治疗方法,采用四因素二水平正交设计方案,对加强局部选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针刺间隔时间的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 加强局部取穴、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3个因素两水平间的VAS及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时间间隔两水平之间VAS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中,加强局部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循经远端取穴与电针频率4 Hz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针刺夹脊穴,配合加强局部取穴和循经远端取穴,电针频率4 Hz,隔日治疗1次。  相似文献   
59.
60.
随着心身医学的研究发展,当今大部分疾病可归属到心身疾病范畴,且处于高发状态。我国提出了“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但全科医学尚处于发展阶段,基层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存在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其岗位胜任能力有待提高,在心身疾病诊疗能力层面尤为明显。通过心身医学与全科医学相结合,可以提升全科医生对心身疾病的认知应对能力,改善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不足现状,同时促进社区居民精神卫生健康,充分体现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全科医学起步晚、需求高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对心身医学的认知,揭示出我国精神卫生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笔者根据我国存在心身疾病临床诊断率低,全科医生缺乏相关的心理干预技术,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诊断评估标准等问题,认为应从多角度进行促进,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全科医生的院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及结合本土中医全科特色方面,提出了增强全科医生心身疾病诊疗能力的三点建议。心身医学和全科医学相结合符合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发展需求,通过强化全科医生在首诊中的心身疾病认知与应对能力,对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控制医保费用,减少患者与社会的经济负担,具有显著的促进意义,从而更好实现“健康2030”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