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4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分析新生儿床旁摄影防护和体位固定装置在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移动式X射线诊断机对仿真儿童体模进行投照,实验分为A组常规床旁摄影模式;B组使用床旁X射线摄影防护装置。分别在投照部位和辐射敏感部位放置X射线诊断水平剂量仪。以胸部、骨盆、头颅3个部位为投照中心,采集并记录投照部位和辐射敏感部位的辐射剂量。结果 以胸部为投照中心时,B组较A组非投照部位眼晶状体、甲状腺、性腺辐射剂量显著降低94.4%、96.9%、96.7%(t=-152.55、-445.16、-129.07,P<0.05);以骨盆为投照中心时,B组较A组非投照部位眼晶状体、甲状腺、胸腺辐射剂量降低85.5%、87.1%、94.9%(t=-50.68、-194.18、-535.94,P<0.05);以头颅为投照中心时,B组较A组非投照部位甲状腺、胸腺、性腺辐射剂量降低99.3%、97.4%、94.3%(t=-1859.97、-542.08、-66.26,P<0.05)。结论 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中使用新生儿床旁摄影防护和体位固定装置可以显著降低患儿非投照区域的辐射剂量,同时具有固定和保护患儿的功能,提升了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5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疼痛门诊常见病,自然人群中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发病率1.4%~4.8%,约80%以上的患者伴有疼痛,10%HZ可以引起PHN[1,2].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疼痛科采用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PHN,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3.
对于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老年性急性消化道出血常需要快速作出定位定性诊断,便于外科及时处理。急诊腹部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的开展,为此提供了便利。鉴于老年人的特点,如何合理地使用造影方法,准确而清晰地显示出血部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现将笔者搜集的24...  相似文献   
54.
重视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建明 《放射学实践》2008,23(8):830-83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每隔1~2年就有一项新的检查技术出现,使得人们对疾病诊断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也不断提高.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不断创新,促使专业技术人员需不间断地加强对影像新技术的学习,以适应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解决临床日常影像检查中的实际问题. 1.影像技术人员要加强临床知识和影像诊断知识方面的学习.  相似文献   
55.
探讨肝癌栓塞治疗中DSA成像的新方法。①肝动脉加门静脉像,将mask分别设在肝动脉早、中、晚期和实质期,对应的减影像设在门静脉期。②肝动脉双期像,将mask设在肝动脉早期,对应的减影像设在肝动脉中,晚期和实质期。结果发现:腹腔动脉DSA单帧双期成像37例次,肝动脉DSA单帧双期重建33例次。提示:DSA单帧双期成像法有利于指导肝癌栓塞治疗的操作,提高超选择性肝内动脉插管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6.
气管导管拔除时可造成血液动力学的剧烈变化,单腔管拔除时心血管反应的防治已有较多研究,而有关双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研究较少.且双腔管的刺激较大,对拔管反应的防治更显必要.本研究观察了不同剂量的艾司洛尔对双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防治作用,旨在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组织均衡技术在胸腰段椎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骨折病人,其中男性66例,女性14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52.5岁。用碘化铯非晶硅阵列数字平板探测器采集图像,行胸腰段椎体正侧位摄影,所有病人的侧位影像均行DR组织均衡技术后处理。由3位高级影像专家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胸腰段椎体病变32例,正常48例。胸腰段椎体侧位的常规DR与运用组织均衡技术处理的影像质量区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组织均衡技术对显示胸腰段椎体的侧位影像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8.
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和最佳扫描方案,评价磁共振静脉系血管成像技术(MR venography,MRV)对静脉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二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2D-TOF-MRA)、二维相位对比血管造影(2D-PCA)和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3种血管成像技术分别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并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或曲面重建(MPR)及数字减影MRA(DSMRA)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脑静脉系在MRV中的显示情况及脑静脉系疾病在MRV中表现形式,制定脑静脉系成像的最佳方案。结果本组经3D-CE-MRA静脉系成像诊断为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及7例颅内肿瘤累及静脉系的阳性显示率为100%,均经临床治疗复诊及手术证实。2D-PCA及2D-TOF-MRA对细小引流静脉显示欠佳,且2D-TOF-MRA对复杂区域内静脉血管亦显示欠佳。结论3D-CE-MRA结合2D-PCA及2D-TOF-MRA静脉成像技术形成全脑静脉系成像,为脑静脉系的最佳成像方案,对临床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双介入法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数字成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介入法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数字成像技术。方法:本文20例肝硬化病人,在X线透视和B超联合导向下经皮穿刺门静脉,行门静脉造影和胃冠关静脉造影栓塞。同时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腹腔动脉造影,再作脾动脉造影和部分脾脏栓塞。结果:20例手术全部成功,均进行了胃冠状静脉和脾栓塞,复查DSA示栓塞效果满意。结论:运用X线数字成像技术,采用双介入治疗门脉高压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在评估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发光法和酶动力法对60例窒息新生儿和30例正常新生儿生后24h、3d、7d进行血清CTn-Ⅰ及肌酸磷酸激酶心型同功酶(CK-MB)检测.结果 窒息组急性期血清CTn-Ⅰ、CK-MB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患儿血清CTn-Ⅰ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重度窒息组7d后血清CTn-Ⅰ浓度仍升高,而轻重窒息组CK-MB浓度在3d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7d后均降至正常.结论 CTn-Ⅰ水平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且特异性优于CK-MB,可作为诊断心肌损害,评价疗效,预后不良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