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21.
影响肾综合征出血热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预后因素。方法 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了可能影响HFRS的项预后因素。结果 单因素示有年龄、农民、重叠、血尿≥3+、WBC、pLT、BuN、Cr、PT、血清钠、少尿持续时间、休克持续时间、治疗、并发症等是影响HFRS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示年龄、血尿、治疗、颅内出血。结论 年龄、血尿、治疗、颅内出血是影响HFRs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2.
作者于1985年7月~1987年10月,用滤纸干血滴作间接荧光试验诊断31例阿米巴肝脓肿,13例阿米巴痢疾和15例阿米巴包囊携带者,其阳性率分别在100%,69.23%和33.3%,无假阳性和交叉反应。与血清比较无明显差异。该方法诊断阿米巴肝脓肿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23.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横纹肌溶解症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星  何生松 《山东医药》2009,49(13):25-25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铜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种以肝硬化和脑变性为主的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十分复杂,病死率很高,我们对我院收治的1例肝豆状核变性并发横纹肌溶解症进行了病例资料回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芦荟大黄素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的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建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用芦荟大黄素0.3 mg/kg·d-1灌胃治疗8周.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 4)mRNA和细胞周期蛋白DI(cyclin D1)mRNA.结果 实验对照组小鼠肝脏TGF-β1、PDGF、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2775±0.0810、0.2140±0.0069、0.2234±0.0248和0.1849±0.0231,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CDK4和cyclinD1基因表达增加.芦荟大黄素干预后,小鼠肝脏TGF-β1、PDGF、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1615±0.0326、0.1324 ±0.0201、0.1652±0.0216和0.1409±0.0206,较实验对照组降低(P<0.01).CDK4和cyclin D1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结论 芦荟大黄素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肝星状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21的亚细胞定位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15例由肝硬化发展成肝癌的病理标本,包括同一病例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采用SP法分别行P2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21的亚细胞分布,并对其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癌细胞分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CC组和癌旁组均有P21的高表达(35.65%,38.26%),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0.43%,P〈0.01)。P21胞质表达的阳性率,肝硬化组与癌旁组相近(8.33%,6.82%,P〉0.05),而肝癌组胞质表达的阳性率最高(75.61%,P〈0.01)。P21的亚细胞定位分布与肝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乙肝病毒的感染、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1或0.05),但与肿瘤细胞的病理分级、肿瘤转移具有良好的相关性。Ⅲ-Ⅳ级、伴有肿瘤转移的肝癌患者,其P21的胞质表达率更高。结论在肝硬化向肝癌转化的过程中,伴有P21亚细胞定位的改变,即由胞核移位到胞质,且肿瘤细胞恶性程度愈高,肿瘤转移愈早,胞质移位比例愈高。但这种亚细胞定位分布的改变,与肿瘤患者的发病年龄、乙肝病毒的感染、肿瘤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致心肌损伤作用及双环醇对心肌损伤及纤维化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其中3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8周后,分别以双环醇60mg/(kg·d)、120mg/(kg·d)治疗56d(8周)以及不作任何治疗(实验对照组),第4组小鼠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并分析不同剂量双环醇治疗前后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同步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用高剂量双环醇治疗后,小鼠心肌组织、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心肌组织中TGF-β1、TIMP1和Ⅰ、Ⅲ型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而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低剂量双环醇对日本血吸虫病致肝纤维化及心肌损伤无明显治疗效果。结论日本血吸虫病可致心肌损伤。双环醇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保护心肌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通过抑制心肌组织中TGF-β1、TIMP1和Ⅰ、Ⅲ型胶原过度表达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从而保护心肌作用。  相似文献   
27.
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与血清IL-6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α-干扰素(IFN-α)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与乙肝病毒消长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治疗前后血清标本-20℃保存,通过ELISA法同步检测并与正常人做对照。结果:治疗前病人组血清中IL-6水平均较正常组高,尤其IFN-α治疗有效应答组增高明显。经IFN-α治疗的有效应答组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IFN-α除本身有抑制病毒复制外,  相似文献   
28.
肝脑皮层盲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某,女,70岁。因头昏、乏力、纳差、尿黄、腹胀、少尿半月,双目失明4天,于1999年7月13日入院。病程中神志尚清楚,无发热、头痛,无恶心、呕吐,无眼痛。同年4月、6月曾因肝炎肝硬变(失代偿)住本科治疗。 体格检查:T36.4℃、P88次/分,BP14/10kPa,神志清楚,精神极差,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颈  相似文献   
29.
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合并病毒性肝炎临床并非少见,而甲亢并心功能不全再合并病毒性肝炎临床病例相对较少。由于其临床表现较复杂,重症肝炎发生率高,寻求有效治疗措施至关重要,下面将我们近几年来收治4例病例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94~1997年我院收治甲亢心功能不全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4例,男1例,女3例,年龄31~52岁,平均年龄39岁。4例肝炎前均经我院内分泌科和心内科确诊甲亢心功能不全。甲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