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价术前疼痛教育配合中医情志护理对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的镇痛疗效。方法将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临床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分级护理组)、干预组1(情志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组)、干预组2(术前疼痛教育+情志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组),各60例。采用VAS疼痛评分对各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价。结果术后24h、48h和72h,三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经两样本t检验显示,干预组VAS疼痛评分均比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干预组2与干预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术前疼痛教育配合情志护理可显著减轻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术后的疼痛程度,且比单一实施情志护理有更明确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离体心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滞留率的影响。方法取20只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麻醉无菌条件下取股骨和胫骨,用DMEM培养基缓慢冲洗骨髓腔,离心收集细胞,接种到DMEM培养基原代培养,取传代3代后的BMSCs。另取10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灌注BMSCs组、正常灌注BMSCs+VEGF组、缺血再灌注BMSCs组、缺血再灌注BMSCs+VEGF组,每组25只。正常灌注BMSCs组大鼠建立心脏离体灌注模型,灌注1×106/mL BMSCs细胞1mL,停2min后重新灌注,于5、10、30、60、120min时间点收集从心脏流出的灌注液,每个时间点5只。正常灌注BMSCs+VEGF组大鼠灌注BMSCs前预先向心脏注入浓度1000μmol/L的VEGF 1mL,其他实验步骤与正常灌注BMSCs组相同。缺血再灌注BMSCs组大鼠建立心脏离体灌注模型,待心脏稳定搏动15min后,关闭灌注系统使心肌缺血30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他实验步骤与正常灌注BMSCs组相同。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高体心脏不同时间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滞留率。结果正常灌注BMSCs组大鼠5、15、30、60、120min时间点之间平均BMSCs滞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BMSCs组大鼠5、15、30、60、120min时间点平均BMSCs滞留率均高于正常灌注BMSCs组[(36.96±4.79)%比(16.32±3.84)%、(35.88±4.76)%比(14.02±5.23)%、(28.05±3.46)%比(12.48±3.46)%、(27.04±6.35)%比(12.42±3.61)%、(27.06±5.84)%比(12.42±3.49)%,P均0.05];与正常灌注BMSCs+VEGF组比较,缺血再灌注BMSCs+VEGF组平均BMSCs滞留率明显增加[(41.46±5.88)%比(19.38±4.66)%、(37.82±5.74)比(19.54±5.11)%、(32.82±3.53)比(16.68±2.64)%、(33.24±6.19)比(16.06±2.12)%、(31.60±3.24)比(15.60±2.00)%,P均0.05);正常灌注BMSCs+VEGF组与正常灌注BMSCs组同时间点平均BMSCs滞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BMSCs+VEGF组与缺血再灌注BMSCs组同时间点平均BMSCs滞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可显著增加大鼠离体心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滞留率;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无明显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33.
肺原发性肉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肺部恶性肿瘤的0.91~4%左右。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X线胸片无特异性,而纤支镜检查确诊率又低,故易误诊为肺部其它疾患。我院1981~1991年共发现肺原发性肉瘤6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但术前均误诊。现结合文献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12~66岁。病程1~8个月。常见症状有咳嗽、咯血、胸痛、胸闷、低热等。有杵状指、关节肿痛、类白血病反应等  相似文献   
34.
三房心三例     
三房心为一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约占先心病的0.1%。本院自1989年3月至1991年11月手术治疗三房心3例,术前均漏诊,术中探查确诊,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本组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2、32岁。活动后均有心悸气短。胸骨左缘第2、3肋间均为Ⅲ/6级  相似文献   
35.
男性,31岁。因活动后心慌气促九月余于87年8月26日入院。体查:营养发育一般,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外1.5cm,心尖区可闻及Ⅳ级粗糙收缩期杂音,向腋下传导,同时触及细颤并伴抬举性搏动,P_2亢进。心电图、窦性心率,ST-T压低。胸片:肺血多,心影明显增大呈二尖瓣型,心胸比率为0.6。左右心室造影提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左房室瓣关闭不全(CTGA LAVI)。超声心动图:胸  相似文献   
36.
患者女,41岁。因胸闷、心悸二月伴下肢浮肿一月进院。检体:营养发育中等,颈静脉充盈。心界扩大,心律齐,心率108次。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Ⅳ~Ⅴ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收缩期震颤。BP120/56mmHg。股动脉枪击音及毛细血管搏动征均阳性。肝肋下3.5cm。双下肢浮肿。心电图正常。胸部X线平片:双肺轻度淤血。心脏中度扩大,以左室右室增大为主,主动脉结未见增大。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评价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治疗慢性难治性脓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O13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经多种治疗措施未能彻底控制感染、消灭脓腔的慢性难治性脓胸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40~83岁,平均年龄(66.38±11.24)岁,平均脓腔大小(163.54±121.48)立方厘米,合并胸腔内外瘘14例,后外侧切口手术史8例,最后应用以背阔肌或胸大肌为主的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行根治手术,根据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评价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出现并发症8例,平均住院(36.30±14.60)天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24.60±17.86)月,大部分未见脓胸复发,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 应用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可以治疗慢性难治性脓胸,尤其适合在合并有胸腔内外瘘、有后外侧切口手术史和脓腔较大的患者中应用,手术操作安全,中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慢性脓胸通过开窗引流、胸膜剥脱术、胸廓成形术、介入封堵等治疗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但临床上仍有一些患者因存在不易被彻底清除的巨大脓腔,也可能合并胸膜支气管瘘、胸壁窦道、残留骨和软骨等坏死组织,从而导致局部感染不易控制而难以彻底根治。笔者应用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治疗慢性难治性脓胸15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10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应用联合带蒂肌瓣移植术治疗的慢性难治性脓胸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40~83(66.38±11.24)岁;位于右侧8例,左侧7例;发生脓胸的原因:肺癌根治术后6例,包裹性胸腔积液引流后3例,外伤性血胸开胸止血、肺部囊肿术后各2例,支气管扩张、冠心病手术后各1例.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经内镜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症的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2例贲门失弛症患者行内镜球囊扩张术。术后1、3、6、9、12个月各随访1次,此后每年1次。结果本组术后随访7个月至3年,有效10例,2例无效,1例胸痛出现胸腔积液,1例上腹痛并上消化道出血,复发3例,再行扩张术,随访1年,无再发者。本组无食管穿孔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经内镜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症安全有效、简便易行,住院时间和费用明显低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0.
作者将30例行心脏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肽酶用药组。所用抑肽酶为国产制剂,每例应用总剂量为6万u/kg。观察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并测定血中PC、Fib、FD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剂量国产抑酶有明显的止血效果,用药组比对照组出血量,输血量分别减少50%左右,并证明抑肽酶是通过抑制纤溶等因素起止血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