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研究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的磁共振(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将9例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患儿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9例正常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脑MRI平扫检查后,行脑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得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分别于胼胝体体部及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大脑脚水平皮质脊髓束设置感兴趣区(ROI),测定每个ROI的FA、ADC值,并分别以环池水平的桥脑及矢状位的豆状核区为ROI,作出投射纤维束图。结果9例患儿均有癫痫症状,豆状核在常规MRI上均未见异常,但ADC图、FA图显示患儿双侧豆状核呈高信号,彩色编码FA图示病变区呈红色。经脑干ROI的投射纤维束图显示形态异常3例,经矢状位豆状核ROI的白质纤维束图显示较多异常纤维束呈左右走行。9例颅脑正常儿童均未见异常。与颅脑正常儿童相比,患儿双侧豆状核、背侧丘脑FA、ADC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部位的FA、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豆状核白质纤维异常与患儿癫痫发作具有密切的关系。癫痫发作的患儿常规MRI未见异常时,进行DTI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2.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学结果做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黏液型脂肪肉瘤MRI上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组织学上以黏液成分为主,脂肪含量少,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实性成分和粗大的间隔影。高分化脂肪肉瘤,成熟脂肪成分占75%,并可见纤细的间隔影。圆细胞型和多形性脂肪肉瘤的MRI表现没有特征性;其中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可见瘤内出血。去分化型脂肪肉瘤中可见少许脂肪成分,且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性实性组织间分界非常清楚。【结论】不同组织亚型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I表现不同,取决于其组织学成分;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其形态、内部成分和周边结构,是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影像学特点,对320排CT在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有效性进行研究。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其影像质量及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估研究,并参照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1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不同直径支架图像质量有差异,支架直径≥3 cm组优级18枚,优级率为39.13%,评估成功率89.13%(41/46),而支架直径<3 cm组优级10枚,优级率为21.74%,成功率71.74%(33/46),统计学分析表明,支架直径≥3 cm组的优级率及总的成功率显著大于支架直径<3 cm组(χ2=4.32,8.84,P<0.05)。2CTA检查准确的支架有66枚,检查准确率为71.74%,误诊26枚,误诊率为28.26%,轻度狭窄诊断准确率为51.72%(15/29),易发生误诊和漏诊。结论初步表明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支架再狭窄评价方面有较高的准确度及应用价值,但对于无狭窄和轻度狭窄分辨率不高。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动脉的解剖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介入栓塞治疗Graves病的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 对16具成人尸体(尸体组)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并对8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片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 甲状腺动脉发出较多非腺体支.尸体组与正常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甲亢组甲状腺动脉延长,主干及腺体干支内径明显增粗,甲状腺动脉与颈动脉的角度增大,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体支之间的吻合和腺体内外的危险吻合支丰富.结论 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进行介入栓塞.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支是降低介入栓塞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5.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2具(44侧)成人尸体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尸体组),8例(16侧)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34侧)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从介入治疗的角度得到了甲状腺上、下动脉起点位置及方位,非腺体支与腺体血管内径、长度、角度等的解剖及影像统计学资料,并对腺体支的吻合和危险吻合进行了观察。结论①Graves病具有介入栓塞治疗的血供基础,其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介入栓塞治疗。自动塑形软头导管可超选择插入甲状腺动脉腺体支。甲状腺下动脉的袢状走行是识别它的重要影像学标志。栓塞应达到腺体小叶动脉,并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②尸体组所测值可作为正常人甲状腺动脉的参数。  相似文献   
56.
B超是临床常用的检查胆道蛔虫的方法,但由于肠道气体尤其是十二指肠内气体的干扰,B超对中下段胆总管内蛔虫难以显示,可出现假阴性,而且B超检查受操作者主观影响较大.随着MR技术的进步,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作为常规序列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多,对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3],但MRCP对胆道蛔虫病的诊断仅见个案报道[4].该研究旨在总结胆道蛔虫病的MRCP征像,探讨MRCP在诊断胆道蛔虫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锥形束CT(CBCT)对人工耳蜗植入(CI)术后耳蜗内电极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因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行CI术患者16例,术后行高分辨率CBCT检查和64排螺旋CT植入侧扫描,比较两种检查在测定耳蜗内电极的位置、计数电极数、测量电极植入深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8例患者植入COCHLEAR公司22个电极人工耳蜗(NucleusCI512),8例患者植入NUROTRON公司24个电极人工耳蜗(CS-10A)。两种检查对CI术后耳蜗内电极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率CBCT优于64排螺旋CT。两种检查对CI术后耳蜗内电极位置判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排螺旋CT直接法测得CI术后耳蜗内电极植入深度>CBCT直接法>CBCT间接法,CBCT间接法测量电极植入深度更加接近于术中实际测量值。结论高分辨率CBCT不但能显示耳蜗内电极位置,并能清晰显示及测量耳蜗内电极植入深度、数目等指标,在CI术后可以代替多排螺旋CT进行耳蜗内电极的影像学评估。  相似文献   
58.
王玫  冯琪  丁忠祥  王向明 《浙江医学》2018,40(8):851-853,85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发生6~24h内行DTI序列扫描。感兴趣区设定在梗死区中心、边缘及灶周正常区,用镜像的方法测定两侧对称的各感兴趣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得到FA图和DCavg图,之后重建得到皮质脊髓纤维束图。结果急性脑梗死病灶在T2WI、FLAIR、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在FA图上显示稍低信号;在彩色编码的FA图中,梗死区域的纤维束颜色、方向部分混杂,病灶侧与镜像侧不对称。病变侧梗死区中心、边缘的FA和DCavg值与镜像侧对称区域的FA和DCavg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侧梗死区中心、边缘与灶周正常区的FA、DCav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梗死区中心与边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TI技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不同认知状态老年人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情况。方法收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组)13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CI组)12例、认知正常老年人(对照组)13例,进行磁共振扫描,应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确定种子点,并进行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结果在静息状态下,AD组和MCI组患者的后扣带回区域、额叶内侧、前额叶背外侧和顶叶部分区域的ReHo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MCI患者左侧颞叶(颞下回及颞中回)、海马旁回及右侧枕叶舌回、皮层下的部分脑区ReHo显著降低;而右侧额叶(额上回、额中回及中央前回)、顶上小叶及左侧梭状回、颞上回、额下回的部分脑区ReHo显著增高。AD患者变化更加明显,额叶-顶叶,颞叶-脑岛,颞叶-枕叶之间的长距离连接降低,但是额叶内部和枕颞间、丘脑及颞叶间的功能连接增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组不同认知状态老年人的功能连接不同,有助于AD、MCI患者及正常老年人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分析上肢活动受限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上、中、下肺解剖层面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上肢上举姿势对Care Dose 4D胸部CT扫描技术的影响.方法:根据CT定位像中患者的上肢上举姿势,从CT工作站数据库中收集30例采用机动位上举姿势的上肢活动受限患者的胸部CT横断面数据作为研究对象(A组),以数字表随机法选入同时期30例采用标准位上举姿势的病例作为正常对照组(B组).所有患者常规使用Care Dose 4D技术进行胸部平扫,选择4个代表性解剖层面,评价两组CT横断面图像的主观和客观质量指标.同时对两组的辐射剂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的上、中、下肺的CT横断面图像诊断可接受性和噪声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整体辐射剂量指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A组的平均有效剂量(3.37mSv)比B组(2.79mSv)增加约17%;A组上肺(胸骨切迹平面、主动脉弓平面)的等效管电流(140.80mAs、86.30mAs)比B组等效管电流(86.23mAs、72.80mAs)明显增加,中、下肺(气管分叉平面、右下肺静脉平面)的等效管电流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肢活动受限患者使用Care Dose 4D技术进行胸部CT扫描,可保持图像质量无明显降级,但是非标准体位的上肢上举姿势可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