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2篇
  免费   580篇
  国内免费   520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155篇
妇产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399篇
口腔科学   92篇
临床医学   885篇
内科学   717篇
皮肤病学   74篇
神经病学   100篇
特种医学   278篇
外科学   588篇
综合类   1862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672篇
眼科学   124篇
药学   960篇
  7篇
中国医学   680篇
肿瘤学   34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401篇
  2012年   612篇
  2011年   709篇
  2010年   626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625篇
  2006年   539篇
  2005年   407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在体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hPDGF)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可能涉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其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方法 26只糖尿病大鼠,每只动物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选取其中52个创面,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rhPDGF治疗组,创面rhPDGF用量为7.0μg/cm^2;赋形剂组,创面用等量赋形剂凝胶。观察治疗后3、7和14d创面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创面周围和创面修复细胞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磷酸化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rhPDGF治疗组创面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胚芽及成纤维细胞明显多于另两组(P〈0.05);胶原沉积明显,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创面收缩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研究显示,应用rhPDGF7~14d后,rhPDGF治疗组ERK1/2明显强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且损伤后3~7d rhPDGF治疗组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结论 rhPDGF促糖尿病大鼠刨面愈合的作用部分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重建方法对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准确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不同重建方法在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收集37例胸部外伤患者X线片疑有骨折的病例,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多种图像后处理,观察几种不同图像对骨折显示效果。结果X线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48处,肋软骨骨折0处。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共检出肋骨骨折77处,肋软骨骨折4处。两种检查方法对于肋骨、肋软骨骨折的检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52,P=0.000;χ2=4.101,P=0.043)。多层螺旋CT检查,曲面MPR图像检出移位肋骨骨折39处,未移位肋骨骨折38处。VRT重建图像检出移位肋骨骨折38处,未移位肋骨骨折30处。两种重建方法对于未移位肋骨骨折的检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41,P=0.003)。结论多层螺旋CT的曲面MPR图像可清晰显示未移位细微骨折线,VRT重建图像立体感强,可多角度观察骨折的移位。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判断肋骨,尤其是肋软骨骨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检查,应为诊断肋骨骨折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脓毒血症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脓毒血症(sepsis)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最终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近些年来针对脓毒血症治疗研究进展迅速,皮质激素、激活蛋白C、血管活性药物已早期应用到临床。新的治疗手段可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提高了脓毒血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机械吻合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恶性肿瘤患者全胃切除后应用管状吻合器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每例手术时间为70~180min,平均手术时间90.5min。无手术死亡。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食管空肠吻合处);4例发生吻合口溃疡,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狭窄率为3.57%,吻合口溃疡发生率为7.10%。结论全机械吻合在全胃切除术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验方消癖饮治疗高催乳素血症(HPR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HPRL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3例服用中药验方消癖饮,对照组73例予以溴隐停治疗;比较两组血清催乳素(PRL)和相关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9%、94.52%;两组血清PRL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FSH、E2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中医验方消癖饮治疗HPRL与溴隐停作用相同,但无不良反应,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埋线为主综合治疗阳萎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患者采用埋线为主,辅以针灸治疗阳萎。在2个疗程结束后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愈33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6%。结论埋线为主综合治疗阳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自杀基因疗法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除手术切除外,迄令尚无满意的治疗措施,但手术根治切除率低。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就用潜力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IP板及暗盒的使用与维护。方法:通过对我科IP板的使用、维护及新旧IP板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一些维护方法及经验。结果:IP板及暗盒在运动中受损以至无法正常工作是其被淘汰的主要原因,加强对IP板及暗盒的日常维护,有利于减少对IP板及暗盒的损伤,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图像质量。结论:应用CR系统必须重视对IP板及暗盒的维护。  相似文献   
19.
宜昌市20年结肠镜检查大肠癌患病率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该市大肠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以所有结肠镜受检对象为研究群体,对大肠癌患病率、大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大肠癌临床症状与大肠癌患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的关系。结果自1980年以来,大肠癌年度患病率呈非线性缓慢上升,男性大肠癌患病率7.1%;女性大肠癌患病率5.5%;在3个年限段(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5年)大肠癌中位患病年龄分别为男53.5、56.7和59.0岁;女51.9、53.7和55.2岁。986例大肠癌中直肠癌691例,乙状结肠癌82例,降结肠癌18例,脾曲癌4例,横结肠癌37例,肝曲癌30例,升结肠、回盲部癌79例,大肠多发性癌45例。临床症状以便血为主,其次为腹痛、腹部包块和肠梗阻发生率较低,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结论该市大肠癌患病率和中位发病年龄呈缓慢上升,低于国内大肠癌高发区。大肠癌肿瘤发生部位有近移和多发趋势。便血是直肠癌主要症状,中老年患者便血发生率高于青年患者,但腹痛发生率低于青年患者。  相似文献   
20.
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将平阳霉素8 mg+地塞米松5 mg+2%利多卡因1~2 ml+生理盐水3~8 ml稀释后,行血管瘤内注射至肿胀发白为限,1次平阳霉素用量不超过8 mg。观察2周,视瘤体颜色及硬度决定是否继续用药,直至瘤体开始变硬萎缩为止,平阳霉素注射总量不超过40 mg。近两年来,用该方法治疗1~8个月龄婴幼儿体表增生期血管瘤36例,其中颜面部24例,胸部3例,背部2例,上肢5例,足2例;草莓状血管瘤30例,混合型血管瘤6例。血管瘤最小面积0.6 cm×1.2 cm,最大面积23.0 cm×12.0 cm。结果1次注射治愈2例,2~3次注射治愈25例,4~5次治愈9例,其中局部坏死1例(为足背足底大面积草莓状血管瘤),经换药及手术愈合。随访6~19个月,未见复发,除1例遗留瘢痕外,其余全部无瘢痕愈合。有效率达100%。结论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等优点,是治疗增生期血管瘤首选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